芦苇吐穗柑橘鲜,阿蓬江水碧如蓝。秋闲钓鱼何处去?群英垂竿向渔滩。这是我今年9月24日去重庆黔江的阿蓬江边看过钓鱼比赛之后,顺手写下的几句顺口溜。
这次黔江之行,能看到一场全国性的群英垂钓大赛,对我来说是一个“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意外收获。采风活动本来已近尾声,采风团的大部分成员亦纷纷散去,只有北京去的两三位作家,因预定的行程尚未结束,还在那里流连。23日的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安排我们第二天上午在酒店休息,下午不耽误去机场登机就行了。然而,当我听说第二天上午黔江有“体彩杯” 2016中国群英垂钓大赛,心里一动,顿时来了兴致。我从小就喜欢钓鱼,在农村老家时,除了冬天冰封了水面不能钓,春天、夏天和秋天,我都会拿上竹子做的钓竿到水边钓鱼。有一次,我把鱼钩往水里甩时,鱼钩还钩到了蹲在我身后的岸上看钓鱼的小伙伴的嘴唇子,把小伙伴钓得哇哇大哭。钓鱼钓到了人,把人嘴钓成了鱼嘴,这件被村里人当笑谈的钓鱼插曲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走出家乡参加工作后,我钓鱼的机会几乎没有了。大概因为关于钓鱼的记忆还在,兴趣也没有失去,看见哪里有人钓鱼,我总是愿意驻足看一会儿。我认为能长时间专注于鱼漂的人都是有意志力的人,而意志力的核心就是耐心。至于大规模的钓鱼赛事,我只在电视上偶尔看见过,还没有到比赛现场看过。既然遇到了到现场看钓鱼比赛的宝贵机会,我当然不想错过。我把想看钓鱼比赛的想法对主办方的朋友说了出来,朋友当即打电话与赛事组委会负责人联系,把我们看钓鱼比赛的事落实下来。
此前,我们在黔江已经看了蒲花暗河、濯水古镇、小南海等多个景点。暗河自然造化的神奇、壮观,古镇文化的幽深、厚重,小南海水域的辽阔,以及由清代地震形成的堰塞湖的历史传说,都大有文章可作。可看了钓鱼比赛之后,我重新确定了文章的选题,决定写一写对钓鱼比赛的观感。相比之下,我觉得钓鱼比赛更能反映黔江的发展变化,也更能概括黔江的生态文明。
举办全国性的大型垂钓比赛活动,并非易事,它不是什么时候想举办都可以,也不是哪个地方想举办就办得起来。我的看法,它至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或者说必须得到两个环境的保证,一个是国泰民安的大环境,再一个是生态优良的小环境。如果一个国家处在战乱、动乱和其他非正常状态,不可能组织带有休闲性、娱乐性的钓鱼比赛。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地方环境脏乱,水质不清,鱼虾不生,谁会去那里钓鱼呢!目前我们国家的大环境就不用说了,人人都有切身感受。那么钓鱼比赛场所,黔江市冯家社区渔滩村的生态小环境究竟如何呢,还是让我们实地走一走、看一看吧!
一来到渔滩村,我们就看到了阿蓬江宽阔的江面和江边沟沟汊汊大片大片的明水。因下游不远处建了电站,修了水坝,使水位升高,水面平静。水面明如镜,万物映其中。秋日的蓝天,蓝天下的朵朵白云,都映在明水里。江边缓缓升起的青山,青山上的树林、农舍、梯田等,也映在明水里。山峦有多高,映在水底就有多深。一只白鹤贴着水面翩翩地飞过来了,水上的白鹤与水中的白鹤相逐相随,颇有些相看两不厌的意思。垂钓大赛已经开始,从全国各地25个省、市集中到渔滩的360名垂钓高手,三人一组,分散到120个用木板搭成的钓鱼台,正钓得全神贯注。钓鱼者使用的鱼饵、鱼漂都是统一的,连他们身上穿的蓝白相间的服装也是同样的。朝江水的对面望去,只见坐在钓鱼台上的那些钓鱼者也被倒映在水里,好像他们都变成了水中的鱼。据介绍,这种在自然水域举办的垂钓大赛,此前黔江市已举办过两届。钓上来的鱼种只有鲤鱼、鲫鱼、草鱼三种鱼可以参加称重。前两届比赛中,获得冠军的选手竟钓到了总重427斤的鱼。而单尾重量排第一的获得者钓到了一条62斤的鱼王。不管钓到多少鱼,也不管钓到多么大的鱼,待比赛结束,这些鱼都要放回阿蓬江,让鱼儿重归自然。
水上有一座高架铁索桥,我们沿着桥到对岸去了,并在江边的小路同时也是村边的小路上走了一段。给我的感觉,在小路上移步换景,我们如同走在多姿多彩的画廊里。靠近江边的一侧栽的多是垂柳、凤尾竹、柚子树和柑橘树。季节到了中秋,树上黄中带绿的柑橘结得硕果累累,有的还落到了地上。靠近村边的一侧种的多是花木,那些花木有木槿、百日红,还有产于当地的一种开着黄灿灿花朵的槐树。当然了,村边的菜园里种的还有豌豆、辣椒、大葱、小白菜等各种各样的蔬菜。每一种蔬菜都青翠欲滴,让人一见就想吃。渔滩村的生态环境如此优美,怪不得把全国的垂钓中心选在这里呢!
垂钓大赛日,像是渔滩村民的节日,村里的大人、孩子、妇女、老人,穿上新衣服,纷纷走出家门,到江边观看比赛。这样的节日与一般的节日不同,一般的节日是热闹的节日,而因垂钓大赛而起的节日是安静的节日。村民们懂得比赛的规矩,对垂钓文化也有所理解,他们脸上带着甜美的笑容,都静静地坐在岸边,或站在钓鱼台的栏杆外面看比赛。偶尔传来一两声公鸡的鸣叫,不但不会打破现场的宁静,反而使宁静显得更加旷古,更加深邃。
就在十几年前,渔滩村还是一个贫困的山村,村民们连日常的衣食温饱都成问题。自从渔滩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变,由“桑田”变成了“沧海” ,自从偏僻的小山村成了有名的垂钓基地,各地腰包鼓鼓的垂钓者纷至沓来,当地的村民坐地生财,很快富裕起来。他们纷纷盖起了楼房,开起了饭店,办起了农家乐,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当地土家族山歌里有一句唱词,叫高粱生起节节高。依我看,渔滩村的面貌和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是节节高。
谁能说渔滩村不是重庆黔江市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呢!
(实习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