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更新:2018-04-07 17:53:04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马原

  马原,男,一九五三年出生于辽宁锦州。当过农民、钳工。一九八二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西藏,任记者,编辑。一九八二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冈底斯 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当代知名作家,曾是先锋派的开拓者之一,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生平简介

  1970年中学毕业后到辽宁锦县农村插队。1974年入沈阳铁路运输机械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学习。1976年毕业后到阜新当钳工。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进藏,任记者、编辑。这段时期的经历是他创作的重要素材。1989年调回辽宁,任沈阳市文学院专业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首次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

  教授生活

  马原的客厅有着很强的“气场”,古朴的桌椅,青花瓷瓶上硕大的牛头骨,放满旧书和影碟的书架,面上贴着书法作品的空调。他坐在沙发上,那双曾被韩东精心描写过的眼睛依旧“泪光闪烁”,他说,“我变了很多,特别是性格,随和了许多。”

  曾经有人说,马原身上有很多奇迹,其一便是:口才不好,讲起小说却能滔滔不绝,且感染力极强。教授马原把这个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相对自由的生活状态进入校园,马原一门心思当起了老师,他每周大约上四五节课,主要是“阅读课”,把讲稿整理一下就是论文。但马原对现有的教学体制有些看法,他的课大多是一人“唱独角戏”,学生提问很少,他说下个学期想带研究生。考试的方式主要是考察,除了进行文章评估外,平常的考勤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马原说只要来听课就有收获,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教授后,马原觉得自己现在看书比以前更有计划,而且带有选择性。在依据个人兴趣和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读书,目的更加清晰了。他读书首先是古典味浓,基本上不看同时代作家的作品,认为大师要经过时间的证明和沉淀才能称其为大师。“我老师对我说千万不要看活人的作品。”马原笑说:“其实我骨子里面也是倾向于古典的东西。”

  其次国外作家作品占绝对优势,他说:“用严格的眼光来看现在的小说,总体不太成熟。中国小说是从明清的话本转化而来,在发展时间上就比西方落后很多,成就并不高。”作为讲稿,马原表示《阅读大师》会不断吸收新的作品,不会一本讲义讲到底。

  小说家

  在一次和网友的交流中,马原表示,小说家马原已是故人往事,即使以后写小说,那也是“马老师的一份副业”。

  然而马原说,他可能会重操旧业,写一本成长小说。曾经有几家出版社约他写自己的经历,他也写过一些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自传等我以后躺到床上时再写吧,我打算以个人的经历为脉络写一本成长小说,就像《大卫·科波菲尔》、《情感的教育》那样的。”

  现在的马原如何看待当年的先锋文学,“先锋都是理论家们定义的,现在想想那时的小说,觉得它最大不同就是充满活力,富有变数,是以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价值判断观来进行阐述的。我是一个‘方法论’主义者,认为方法决定一切,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也会改变价值走向。”

  其实,“马老师”的副业不止小说,他还对话剧情有独钟。早在1991年,他就将昆德拉的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改编成话剧《爱的季节》(又名《爱的拒绝》),据说当时演出后的反应还不错。他说自己还写过一个剧本,结构取自于昆德拉的另一部小说《搭车游戏》,已经卖出了版权。

  马原的书架上塞满了各式各样的影碟,马原喜欢好莱坞大片,“美国大片将电影的大众化与小众化这两个看起来冲突的问题解决得很好,相比之下,有些欧洲电影小众化倾向太强,显得很乏味。”

(编辑:李子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上一篇:阿刀田高 下一篇:劳伦斯·布洛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