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肯,男,1959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小说家,北京作协签约作家。八十年代写诗,九十年代写散文,系“新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西藏长篇系列散文《沉默的彼岸》。1998年开始长篇小说写作,已出版有《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山》《天·藏》四部。先后获得第二届、第四届老舍文学奖,首届施耐庵文学奖,第七届北京文学艺术奖,以及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首届香港“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提名、首届美国纽曼文学奖提名。
中关村笔记
文|宁肯 原载|《当代》2017年01期
车库咖啡
陌生来客
2011年,雨后的中关村时阴时晴,当一道双虹打在西区的玻璃森林上,“在这儿—IM”的CEO熊尚文带着《华盛顿邮报》记者vivika来到海淀图书城小街上的车库咖啡。他们是不速之客,既非创业者,更非投资者。当然,来这儿的什么人都有,不一定都是这两种人,而开门迎客是老北京的传统,因此苏菂还是以北京人的敞亮性格欢迎客人。此时车库咖啡开业不到半年,人满为患,每进来一个人苏菂都笑脸相迎,热情交流,最多一天交流过将近30个团队。迄今已交换名片达七八千张,聊过上千个团队。苏菂习惯性地将熊尚文与vivika也当成了一个团队,几乎是贯口地介绍着车库咖啡的故事。
“创咖啡”源于美国,统称“车库咖啡”。美国硅谷的很多杰出的企业起步都和车库有着重要关联,惠普、苹果、戴尔、谷歌、YouTub的初创无不起源于此。在硅谷,车库几乎成了低成本高科技创业起步的代名词。作为记者、专栏作家的vivika自然对这些非常熟悉,不熟悉的是车库文化到了中国,具体来说到了北京小伙子苏菂这里,规模变得如此庞大:满眼的电脑,经营面积达800平米,差不多有半个足球场大,众多创业者与投资者在这儿交流想法,摩擦生电,每天这里都在举行着梦想交易会。vivika甚至没有像通常那样记录、录音,一直在听,不时环视一下四周,以至苏菂认为vivika只是在中国闲逛,觉得这儿新鲜,或者想在中国投资也未可知。那时苏菂满脑子就是这些。说到“嗨”处苏菂问美国人,你们美国有这样的模式吗?没有,vivika耸耸肩说,但你做的这种风格很美国人。vivika说得很实在,一点也没有显出他同时还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的身份。
美国人走了。德国人又来了,这次是三个人,依然是不速之客,三个德国人在门口晃了一会儿,坐在门边的座位上,要了两杯咖啡。苏菂像对任何人一样上前打招呼(用英语)。两个用德语交谈的德国人也用英语告诉苏菂:他们是德国《明镜周刊》记者。苏菂不知道《明镜周刊》是怎样一个有名媒体,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家媒体,旁边一个创业者告诉苏菂《明镜周刊》是欧洲最大的媒体,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德国人很严谨,一看是有备而来,带着长枪短炮,微型笔记本已打开,和美国人颇为不同。苏菂这次没马虎,也没由着北京人的性子山侃,而是认真地、字斟句酌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明镜周刊》不久用了七页报道了车库咖啡,文中提到苏菂也问了德国记者一个问题:作为德国记者你们为什么要来北京、中关村、车库采访?记者告诉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今天,这个世界上下一个能够超越硅谷的地方或许就在中国,在北京,在中关村……
梦空间
车库咖啡外观风格低调,差不多是隐藏在图书城步行街一家宾馆的二楼,没有显眼的标志,昭示这里不是情侣场所,而是“上班”场所。穿过简陋宾馆的大堂,爬上20阶花岗岩楼梯,推开吱嘎作响的折页木门,车库咖啡就毫无车库重金属质感地出现在眼前,灰色墙纸包裹的墙壁,垂着十几盏吊灯的黑色棚顶,桌椅散发着原木味道,布艺沙发柔软舒适,灯光柔和,安静舒服的开放环境里,天花板是刷黑的裸露管线,地面是红色的普通瓷砖。无线麦克风里的演说,混合浓浓的咖啡香,混合年轻人创业的梦想和成功的渴望。一间玻璃隔断的书房,为来自于互联网行业里的创业成功人士的捐赠,创业客们都可以翻阅,寻找灵感。4个独立的会议室,颇具艺术感的星空墙绘展示着梦想。
吧台旁的招聘墙是最具人气的角落,几十张手书或打印的招聘启事依次排列,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社交……这里是一个“互联网+”的创意田,“创业、成功、梦想、牛逼……”混合在一起,是原生词语的盛宴。有的信息甚至于来自上海、广东、深圳——招聘者经常来北京亲自坐镇车库,有的一周就要来一次,直到找到一拍即合者。大门的右边是公告栏,苏菂和投资界大佬、政府高官的合影显示着其背景强大,同时也有车库组织的周末郊游告示。
车库咖啡东边隔几堵墙的写字楼18层是创新工场,向南半站路是微软,再右转是腾讯,往北转过一个街角就到了新浪和爱国者——车库咖啡占据的这个位置,无疑正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最敏感地带。
一杯美式咖啡或一杯绿茶二十几元钱就可在这儿工作一天,最主要的是可以结识更多创业者,有机会见到天使投资人。而搭建这样一个成本低廉、聚合创业者和投资人对话的开放平台,正是车库咖啡的经营者苏菂所期盼的。这里提供打印、复印、扫描、名牌制作服务。以每小时5元的价格提供移动测试机,有投影仪、桌面触屏等设备,甚至还有按摩椅给大家放松。周一到周五13:30到14:00是创业午间半小时,给创业客们分享交流、寻求资源、结交朋友的专属时间。那些乐于在这里寻找有潜力的项目和创业团队,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的投资人,通常会在这里度过非常愉快的时光,会有人非常愿意与你分享创意、设计、规划和梦想。在这间“车库”,随时可以看到两个或几个陌生人坐在一起交谈甚欢,甚至可以看到一张桌前围聚一圈人,他们大谈技术难题、市场趋势,谈如何与投资人交流,谈创业团队的成功案例。
从地铁4号线中关村站A出口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20分钟要步行穿过4条街。一路走过,可以看到中关村的历史变迁,就像走过传统电子产业的没落和互联网产业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在数字时代已稍有久远感的地标分别是中国电子商贸曾经的造富工厂,如今已门可罗雀的海龙大厦、e世界——这些中关村最初的门面建筑,新一代的地标是理想国际大厦,它汇聚了新浪、优酷土豆、爱奇艺等当下中国互联网品牌企业,从e世界到e时代,这条路还会诞生新的地标,主角也许就是创业大街里那些年轻人。
任何一个午后,你会看到短短的创业大街清洁安静,三三两两的青年男女背着双肩包边走边谈,路牌提示着街道两侧4层建筑里入驻的单位——黑马会、创投圈、3W咖啡……很容易归纳这些咖啡馆的共同标签:简单、前卫、任性、极具诱惑力。小街很安静,安静得像明信片,而咖啡馆里却不同,无论规模大小,都座无虚席。有的专注于笔记本电脑上图形代码;有的三三两两交流议论;有的在小型交流会上拿着话筒激情演说,同样充满创造激情的听众或倾听或激情地提问,每天如此。而无论在干什么,都有一个共同点:年轻,高学历,朝气蓬勃。一年前,这条只有200多米长的步行街的名字还是海淀图书城。如今,那些堆满图书飞驰的小推车不见了,几十家图书商店被几乎相同数量的咖啡馆取代,咖啡香取代了书香,销售平台也变成了梦想平台。
开风气之先的车库咖啡依然低调,宽容,来者不拒,苏菂也像往常一样热情,每天都泡在已有四年历史的车库,和每一个来这里的创业者聊天,然后根据他们的优势和特点介绍给投资人,同时也向其他团队推荐他们的业务。最忙的时候一天聊到晚,十几个小时,店里的每一个人他都知根知底。
北京孩子
苏菂,1979年生于北京西城,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但读书一点不刻苦,贪玩,想入非非,不安分,任何新潮事物都吸引他,最终上了北京一个很普通的大学。虽然读的是热门的电子系,仍然不刻苦,任性,自主,想干什么别的都不放眼里。大一时他的两个没考上大学的高中同学在西单、百脑汇卖电脑,苏菂也迷上百脑汇,挨门挨店问人家要不要兼职的销售,他觉得做销售挺好玩,也很前卫,最终联想北京一个代理看中了苏菂,让他来试试吧。苏菂应聘了,没有底薪,卖一台提一百块钱。兼职的第一天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卖了一台,很是开心,发现了自己的销售潜能。销售作为一个概念,那时已在许多青年人那里被接受,销售是一门学问,是许多后来的大企业家、商业奇才的起点,联想的成功与崛起很大程度取决于销售理念、策略与能征善战深谙消费心理的销售队伍,这些都不比技术刻苦攻读差。而且,这是真正的战场,你说服一个客户就感到自己的一分价值,就觉得洞悉到什么,那种满足非常现场,也非常激发,这不是学校能给予的。因此无论观念还是实战苏菂都确认了自己的价值定位。事实也不负苏菂对自己的确认,他销售业绩越来越好,越来越出色,最多他曾一天卖了15台电脑,一天就拿到了1500块提成,这在1998年称得上巨资了。即便今天有多少人一天能挣1500块钱?算下月薪就近5万,年薪就是50万。
对于某种心性的人,或者别才的人,的确不必按部就班上学,就算上了大学也还可以退学。苏菂虽然没退,和退学也差不多了,很多时间泡在电脑城,卖电脑时觉得特过瘾,特舒服,每天都有成就感,口才练得非常好,待人接物也颇为熟练,客户的心理把握也越来越准确,在苏菂看来每个客户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自己的不同方面,包括细微的方面。大学还没毕业,苏菂便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在兼职过程中,苏菂认识了几个同样销售成绩不错的兼职,也都是大学生,同龄人,都挺有自信,于是大家决定一起开一家店。四人在西单租了一个16平米的店面,开了一家公司,月房租6750元,当时已算是挺贵的了。地点在西单一个五层卖场的五层,四个人凑了三万多不到四万块钱。
世上哪有第一次创业就顺利的,各种不测风云都会使一颗幼苗夭折,然而没有几次夭折人也不可能变得强大,这就是事情的辩证法。他们干了不到5个月虽然生意不错,但整个卖场因为萧条冷清物业倒闭了,他们没倒,还赚了钱,但是大厦将倾岂有完卵,他们也就跟着倒了。有趣的是,大学毕业时苏菂的实习简历填的就是自己的公司,四个人都开的是自己公司的实习简历,称自己为该同学在工作期间的表现异常优秀,然后盖了自己公司的一个章。而别的同学的实习简历都是求着公司给自己多说好话,好在求职时用得着。
他们不用,尽管是自己评自己,他们所言不虚。经过磨炼苏菂对自己的销售才能深信不疑,凭着自己真实销售创业经历毕业后,2000年,还在北京联合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学习的苏菂,与几个发小朋友一起凑了4万元钱,代理八亿时空电脑的销售,店面设在繁华的西单华威商场。这是他第一次创业,开店四个月后,开始赚钱。不过,这次创业维持了不到一年,因为商场要收回门面而不得不终止。但让苏菂高兴的是,他的第一次创业总体来说,短短时间还赚了钱。正在盈利的买卖因为外界原因而不得不关闭也让苏菂体会到,创业中有不可控因素。
苏菂
2001年,富士康富本主板进入中国市场,苏菂加入这个团队,担任华北地区渠道经理,每月基本工资2000元。苏菂并不避讳这些经历,“其实渠道经理就是业务员,是最低的职位了。”苏菂颇有调侃精神。诸多成功者都有一个相似的经历,从最底层干起,也或许证明着,最基础的工作往往夯实着人生的底座。其后苏菂也换过几次工作,直到赶上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大潮,苏菂加入当时小有名气的网站8848,这是苏菂第一次进入互联网公司。从普通的渠道销售到从零建立起南京分公司,8848成为苏菂深入了解互联网的一个起点。苏菂进入8848的时间点,也恰好见证了第一波互联网从光华灼耀到泡沫破灭的过程,8848最终也以倒闭收场。这段经历给予苏菂的职业体验,无疑是深刻的。时至今日,提及过往,苏菂最感激的还是在8848的那段岁月。前8848CEO,现光芒国际CEO吕春维是他在私下聊天常常会提及的名字。吕春维给予了苏菂很多信任与支持,这大约是送给正在前行的年轻人最宝贵的鼓励吧。
2006年,苏加入北京蓝讯(chinacache),chinacache主要业务是提供智能CDN,CDN加速,网站加速,对象是像新浪、搜狐、优酷、土豆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正在招兵买马,苏菂也因此成为最早团队的成员之一。这是苏菂创业车库咖啡之前的最后一份工作,也应该算是积累人脉最重要的一份工作。工作最初是做销售,第三个月,苏菂签下光芒国际的大单,给苏菂最多信任和支持的正是吕春维。苏菂一个月签下几百万元的合同,事业取得开门红的他开始在蓝讯崭露头角。在享受成就感的同时,他也深感在互联网行业积攒下的人脉对事业的重大帮助。多年来,苏菂广交朋友,广结善缘的性情开始为他带来回报——苏菂很快成为蓝讯的销售主管。
苏菂为chinacache工作了5年,这5年也是互联网第二次大潮的快速发展阶段,工作的原因苏菂接触的基本都是各个公司的CTO和CEO,其中不乏很多初创的团队,苏菂看着他们发展和成长,也在这个过程中目睹了很多企业的生生死死,起起落落。比较熟悉的6.cn和开心网都是在其初期只有几个人的时候就成了苏菂的客户,如今都是大名鼎鼎,而苏菂在chinacache的销售业绩也因为他的很多客户快速成长。苏菂离开前已是chinacache销售总监,离开时他已经一个人做到了一年4000多万销售额,他带领的三个人那年干了7000多万,等于赚了整个公司的四分之一业绩。
包括对客户判断苏菂都是比较准确的,58同城还是很小的时候,开心网刚刚初创的时候,苏菂都看好他们未来的发展,后来果真发展很好。这些判断非常准确。到2010年,销售业绩已经满足不了苏菂的成就感,苏菂与北京蓝讯公司提出做战略投资。公司也很支持苏菂,成立了战略投资部。这个部门就苏菂一个人,每天他像见客户一样不断地见早期创业团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苏菂发现和做销售一样,北京太大了,创业者太分散,每天只能见几个创业团队,时间完全不够用了,于是产生了一个影响后来影响了中关村甚至影响了世界的想法:北京是否应该有一个创业者集中的地方?如果有,效率可就非同一般了。硅谷没有这样集中的聚集地,北京难道不能有吗?
这个想法让苏菂兴奋,一个人只要努力,总有一种东西非你莫属。什么是你自己?那些非你莫属的东西才是你,构成了你。在寻找的路上,只要是沿着自己的内心,千回百转,总有一种独特的东西在那儿等着你。但如果你一辈子按部就班,你也永远只是别人。那年9月,苏菂找到他在chinacache工作时的第一个客户林先珍,林是SP时代乐乐互动的创始人,也是58最早的投资人,他把内心想要做一个创业集中地的想法和林和盘托出,得到了林先珍的认同,林决定支持苏菂的想法。这是很重要的支持,因为林本身就是个投资者。之后苏菂又找到彼此熟悉的联众创始人鲍岳桥,鲍已经做了多年的早期天使投资,也认为可行,于是三人一起把想法逐渐细化。
说干就干,尽管当时还在chinacache,但心已飞了,腿也像长了轮子。苏菂跑遍了中关村西区几乎所有的物业,之所以选在西区,是因为这是中国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哇塞”的赵径文,“微拍”的胡震生,“今夜酒店特价”的邓天卓,这些道儿上的重要朋友也都在选址和模式上给苏菂出了很多的建议。
之所以最后选择做“共享办公式”咖啡,倒也不全是受硅谷创业故事的影响,主要也是之前苏菂接触过无数的团队都是在上岛、星巴克等咖啡厅,既然“咖啡”是一种“高科技”的方式,那么能否在上岛星巴克概念上,提供一种更适合创业的办公条件,有更专业的办公设备?这样可以实现创业者最大限度的聚集。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共享办公式”咖啡,第一,就不一定需要临街,不一定非有通常商业情的情调,而临街房租金太贵,没这个必要;第二,与此相关,面积一定要大,至少在500平米以上,这样面积虽大租金还会便宜。
苏菂锁定了海淀图书城那条街。由于电子阅读兴起,海淀图书城已今非昔比,十分萧条,各种业态都有。苏菂看中了街上一栋楼冷清的宾馆的二楼,宾馆对面是卖文体的,东面是海碗居炸酱面,西边是卖衣服的。因为萧条,又是二楼,800多平米,租金不贵,每平方米2元/月的租金,简直太便宜了,转遍整个西区没比这更便宜的了。不过一打听这儿的情况,苏菂也有点打鼓,这地以前干什么黄什么,上一家也是一个俱乐部,开业三四个月,欠了八千块钱电费走了。再上一家是一个韩国人,在这开网吧,刚火起来非典来了,韩国人跑了。苏菂不信邪,不过身边一个自称风水大师的朋友还是主动请缨过来看了看,对苏菂说这儿风水虽然一般,但你行,你压得住这。所谓风水先生更多像心理医生,积极的角度倒也没什么不好的。
万事俱备,只欠合同,2010年12月底,苏菂与宾馆一签完房屋租赁合同,即快马加鞭装修,快装修好了名字还没最后定下来。这期间苏菂去了一趟美国。为期一个多月的美国之行,苏菂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是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帕拉阿图和圣何塞之间长长的蜿蜒着几十公里的狭长地带度过。著名的硅谷,是每一个互联网从业者心中的圣地,苏菂也不例外。驾着车飞驰在高速路上,两边绿树葱茏飞逝而过,苏菂仿佛能够嗅到无处不在的、由创业精神所带来的自由的味道。必然的苏菂拜谒了位于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市(PaloAlto)爱迪生大街367号那幢著名的“车库”。这是六十多年前惠普的两位创始人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房间内的陈设一如以往,暗色调的古旧家具泛着犹如油画般的光泽。苏菂觉得,那是某种精神内核的力量。缓步慢行间,他的脑海中翻腾起自己在中国的马路上奔波创业的场景,在飞机与铁路的交换转合间他看到一双双闪着对成功有热切希望的眼睛,以及一个个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年轻背影。
回国后苏菂正式注册了公司,公司名字叫“创业之路咖啡有限公司”,但不能就这么叫呀。有一天,正一筹莫展,忽然苏菂在看微博时看到一个关于美国硅谷车库里出现著名企业的帖子,不禁想起自己的美国之行,灵机一动,简直水到渠成,何不就叫“车库咖啡”?名字很美国,同样也很中国,很北京,很中关村。这就是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是相互作用的,梦想孤立而伟大,唯我独尊是一种中世纪的思维方式。开放的世界,别人永远是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个咖啡馆故事背后,是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在世界背景上几个重要而宏大的主题,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大国竞争。当然,还有资本市场,创投,风投,天使,如果缺失了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的支持,一切都无从谈起。
车库咖啡创造了这样一个大型而又日常化的平台,国外没有,似乎中国人特别擅长集贸市场式的想象,只不过这里交换的不是商品而是思想。一个大型的梦想集市,既具体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却产生着思想的火花。它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梦想,又容下了星辰般的梦想。
但如同任何新的或发展了的事物,开始总是因为过于新奇而不理解、不习惯,800平米的营业面积,100多个座位,开始时空空如也,冷冷清清,苏菂就像一个乐队指挥,下面却没有乐队,或者只有想象中的乐队。
对任何一个梦想者、创业者,这都是可怕的。
莫小翼
总得有暖场的人,苏菂做投资时接触过两个团队,知道他们在找办公室,就对他们说反正这儿也没什么人,和办公室差不多,座位任你们挑,你们来吧。这样800平米的房子总算有了点人气。两个团队一个4个人,一个2个人,再有是还在装修时就来了的几个人——像无家可归者,苏菂每天跟这几个人大眼瞪小眼,一个月跟做梦似的过去了。苏菂开始怀疑自己,质问自己这路是否行得通?心想梧桐树做好了,怎么就是飞不来凤凰?
苏菂在网上查资料,看国外有没有类似的模式,也学习学习,看看自己的梧桐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结果竟然发现找不到一棵和自己相同的树,没有相似的模式,无从学习。同时每天在自己的微博上去宣传、推广,写东西。有一天终于有个人出现在门口,经过一楼漆黑的走廊,上到二楼,突然有一张脸在张望,苏菂激动极了,就好像在荒漠里看见一汪泉水,像公益广告。
开业最初的半个月酬宾,柠檬水免费供应,那几个像无家的客人就只喝柠檬水,连喝了15天,为首的叫莫小翼。到了第16天,苏终于忍不住问:“你们怎么还不点东西?”莫小翼告诉苏菂,团队的资金不够租办公室,只够他们4个人在车库待3个月。为了省钱,他们租住在东五环外的东坝平房里,一个月的租金加水电费才200多元。为了来车库,要坐两趟公交,再换乘地铁,在路上要耗费将近2个小时。如果3个月之内拿不到投资,这个团队很可能要散伙。
是的,他们只是像无家可归者,但他们的确是创业者,并且的确是苏菂的客人,是他的“乐队”成员。
莫小翼,23岁,杭州人,到北京时正值一年之计的春天。北京城杨花柳絮飘扬,不是他印象中的北京,何况人太生,地方太大,空气太干,乍暖还寒……这样一座北方城市实在不适合南方人。不过,这里所有的缺点足以让一个优点全部弥补了,那就是北京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创业的好地方。
2010年,新一轮的创业潮涌起,大部分人认为,这次创业潮的阵地会是移动互联网。一个有力的佐证是,中关村一家和李开复有关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孵化公司——创新工厂成立了。和莫小翼一样,那些尚未毕业、即将毕业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断聚集在移动互联网旗下,开始了梦想之路。他们大部分是做技术出身,以软件开发为主,在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上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应用。
莫小翼是他们中的一员。来北京快一年了,和大部分工科男生一样,莫小翼老实得过分,至少看上去如此。害羞,说话声音不高,语速慢。工作的时候,会一整天都窝在办公桌上,休息的时候喜欢拖着同事一起打网游,当然一星期里,也就只能休息一天。莫小翼花了半年的时间结识能够共同创业的人,并最终组成4个人的创业原始团队。2011年春节前,莫小翼辞去工作,3月,他的创业团队便迫不及待搬进了还在施工的车库咖啡,当听说这儿为创业者服务时,真是太好了,哪等得及开业。直到开业的第十五天,他的团队在这儿还没花过一分钱。而他们已享受了一整天的办公环境以及共享iPhone、Android、平板电脑测试机,投影、桌面触屏等设备。
车库咖啡吸引大量创业者
这天是4月15日,莫小翼和平时一样坐在自己的专座上,一边工作一边按揉太阳穴。没想到平时比较缄默的苏菂从会议室里走出来,朝自己招手了。莫小翼一愣,慢慢才反应过来苏药是要给他介绍投资人,这位投资人如雷贯耳,是在圈儿里鼎鼎大名的林欣禾。然而,莫小翼才结结巴巴说了五分钟就被迫中止了,因为另一个鼎鼎大名的人来了,号称“最成功的域名投资者”蔡文胜来了,两位名人是朋友,打断了莫小翼羞怯的讲话。这个小插曲让莫小翼很沮丧,他讪讪地回到了座位上,他觉得自己可能搞砸了创业项目的第一笔投资。那天晚上,莫小翼在微博上写道:真有些不淡定了,做了不该做的事,肠子都悔青了。第二天在漫长的前往车库的公交车上莫小翼还在想着昨天的事情,苏菂的电话来了。
莫小翼没想到还能见到林欣禾,不过这次地点改在了咖啡馆主体中特意隔出来的书吧。“你要做什么?你需要多少钱?我可以占多少股?”这是林欣禾从头到尾问莫小翼的三个问题。当时莫小翼连个PPT都没有准备,因为根本没想到再见到投资人,但好歹还是介绍完了自己的想法和团队。莫小翼团队的名字叫葱头,很网络化,两个月之后,林欣禾出价200万,买下了葱头团队开发的软件。
当新浪前CEO、58同城创始人林欣禾投资莫小翼团队的消息开始在互联网圈子里风传后,车库咖啡的人流量有了第一次井喷式增长。创业者在这里看到融资的希望,投资者在这里看到了好项目,他们在车库咖啡找到了聚合点,而这正是苏菂所努力的方向。苏菂本来已经做好了亏损两年的准备,没想到半年之后,就开始约略持平。仅靠一天一杯咖啡钱是挣不了钱的,还好,有周边产品支撑,车库咖啡定制的T恤、杯子、楼道广告牌,一个月会有几万块钱的收入。但这并不是苏菂所看重的,他最看重的,还是车库咖啡所营造的互助的氛围与适合创业的环境。
乌托邦
在与创业者的交流过程中,苏菂明显感觉到创业者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于是,苏菂在车库每个月推出求贤会帮助各个项目小组招募人才。除此之外,在车库咖啡内,还常常举办沙龙或讲课,主题均围绕创业或投资,包括技术探讨、法律实务。此外,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一点半到两点之间,是固定的“CaseShow”时间,给创业者机会,在众人面前介绍项目,由业内知名投资人或参与者点评。
苏菂逐渐地将“车库咖啡”的服务项目增加了300余种,与30余家大型公司达成联合服务协议,被中关村管委会评为“创新型孵化器”。中关村管委会也加入为“车库咖啡”的初创人员提供服务的行列中来,为“车库咖啡”的创业团队注册公司提供绿色通道。每月有两天创业者可以在“车库咖啡”提交申请,然后再由“车库咖啡”帮他们注册公司,省去诸多烦琐的程序。另外苏菂与微软达成合作,为每个入驻“车库咖啡”的创业团队提供3年免费的微软正版软件服务,基调公司也会每年为创业团队的每人提供3份全年测试报告,还有免费阿里云“云计算存储和宽带”,免费的远程安卓全机型测试服务、移动APP真机云测试平台等,大大优化了“车库”的办公环境。
更为紧要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车库咖啡”与农业银行联合推出“大行德广伴您成长”的服务项目,为早期低资金公司开设快速通道,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并在开户结算、电子银行、金融咨询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车库咖啡”的会员第一年开户车库咖啡中的移动APP真机云测试平台,优化了“车库”的办公环境手续费全免。这是一次金融的创新,每年只需缴纳1200元,就可以为初创团队省下几千到几万元。
有人说苏菂不是一个创投家,而是一个罕见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天外来客,而一位熟知他的朋友说:苏菂就是想把车库咖啡打造成一个乌托邦,一个理想的庇护所。有朋友帮车库咖啡算过账,三个人的团队,每天的咖啡消费,一个月算起来也就1000多元,如果租用办公场所,光租金在中关村附近至少要4000元以上。在这里打印材料0.2元一张,会议室租用10元一小时,基本上是提醒价,免费WiFi速度快到惊人,创业成本在这里降到很低很低。对创业者来说,特别对三无创业者——无经验、无资金、无人脉,还有比车库咖啡更天堂,更具有形而上,更乌托邦的吗?
创业者
2011年,80后女孩安琦在伦敦读完高中大学后,决定回北京创业。创业者都有一种梦想,希望自己的一款产品能够改变世界,影响公众的生活。当时想做手机应用的一款产品,产品与美食相关,前前后后几个月时间,花了几十万,才意识到创业是一件梦醒的事,意识到手机上除了系统自带的应用程序,基本上都是大公司的产品,大体被微博、微信垄断着,小团队做产品想要出类拔萃,能占据到用户手机的第一屏,可能性太小。
意识到这一点安琦很痛苦,几十万投在里面了却看不到一点希望。她还算是有点资金的,但严重缺经验,在对程序一窍不通的情况下去做产品,找的程序员也不太靠谱,钱是同妈妈借的,妈妈是她的天使投资人。但是安琦没有放弃,想起一个著名的故事,当年旧金山不是有金子吗?大家都去淘金了,其实可能只有极少的人能淘到金,但后来旁边卖水的人赚到钱了。
安琦决定改做产品设计。创业最初,她常常泡在车库咖啡里,发现很多的团队都在做自己的产品,待得久了,会发现很多产品都没有设计或者缺乏设计。一款产品,如果设计很差,用户体验也不会好,甚至包括用户体验设计,以及前段的VI设计,这些都没有。
在她眼中,车库咖啡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创业交流枢纽。各路投资人、创业团队济济一堂。星期二、星期天有投资人演讲专场,例如蔡文胜、李开复等经常在此出现。晚上的活动主题活动非常丰富,比如IT龙门阵,来的都是圈里知名的投资机构,他们的合伙人来讲投资意向、投资偏好、公司策略,接下来就有五个创业团队上去做路演,介绍自己的团队、产品,有意向的投资者就会自己过去和你聊。安琦本身是学过美术专业的,在视觉设计这一块有优势,决定计划做一个以互联网设计软件为主的公司。
有趣的是,在车库,安琦认识了另外一个常来车库的创业者。这名创业者来找安琦的团队设计一款产品,结果,单接成了,也把人给接走,安琦和这个青年成为情侣,成为车库咖啡里必然的一段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创业艰难,安琦庆幸二次创业能和现在的男友互相扶持着走下去。安琦常跟朋友说,如果你真想明白了,你可能创不了业。仔细想一想,创业风险跟成本,你没法去衡量。创业中的风险实在太大了。所以真正聪明的人其实不会去创业,但是为什么还会去创业呢,那是因为自己骨子里不想过一种今年已经知道明年拿多少钱的生活,按时上下班,放假去旅游的这种“别人的生活”。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她需要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她,否则她不知道自己是谁。
车库咖啡招聘墙
即使是创业者也有形形色色的人,而且即使是咖啡馆——哪怕是创业咖啡馆也仍有着咖啡馆本身的特点:那就是敏感。这里有理想主义者,投机家,无政府主义者,活动家,创业者,偶尔的诗人,记者,意欲逆袭的码农——编码的农民——异常孤独的人。无论3D打印、比特币,还是O2O、VR,每一个行业的大热流行都从这里开始,并演绎着这个时代的传奇。在比特币界,后来成为大腕——甚至登上了达沃斯论坛的二宝,原来是山西平遥卖牛肉的,在平遥古城是个80后,少当家。那年二宝告别平遥,走出“古代”,“穿越”到国际化的北京寻找梦想的落脚点便是车库咖啡。在平遥二宝就在网上听说了车库咖啡,听说那是个梦想的驿站,而所有有梦想的人都是不安分的人,本质上都是漂泊者、流离者,都想有个驿站、扎堆的地方,苏菂的车库咖啡就是这么个地方。二宝来车库咖啡是准备研究怎么在淘宝上卖牛肉的,他跟他媳妇两个人,媳妇还怀着他第三个宝宝。夫妻俩开着一辆超长的商务车,后面还带着酒吧。前边也有,车身长达七米,要是凯迪拉克值个三四百万。实际是长城出的,30万一辆,当时就出了一批,就是面包车改的,外宾不懂长城品牌,觉得他特有实力。
二宝送了车库咖啡一大箱牛肉,所有人都吃了,随便吃,都说好吃,白吃还有不好的?二宝很高兴。二宝操着总是降调的山西话,跟苏菂探讨平遥牛肉能不能早上先卤完,中午送到吃坊,有没有人爱吃?生意怎么做,他媳妇到车库被新世界迷住了,对牛肉不再感兴趣,在网上做了一个叫《洋洋访谈》的节目,媳妇叫金洋洋,别看怀着第三个孩子,比二宝可新潮多了。节目就是一个新浪微博账号,金洋洋用这个账号每天拿着一个小麦克风,或者拿一个小手机,采访车库做比特币的人,什么你觉得比特币最近是什么情况,你的看法是什么呀,每天坚持采访一个人,人气竟然越来越旺,慢慢地在比特币圈成了一个有影响的人。车库当时有不少玩比特币的人,大名鼎鼎的李笑来是当时国内比特币的传播者和最大持有者,在车库一待就半年,是车库咖啡最活跃的传奇人物。好多人被他影响,跟随他做了不同的方向,其中就有二宝的媳妇。
二宝媳妇生第三个孩子的时候,二宝就帮他媳妇,每天现场采访,慢慢地所有的人也都认识他了。二宝也看着好玩,比卖牛肉好玩多了。他一投入做得比他媳妇大多了,没事就开着那辆带酒吧的加长车到全国转,叫比特币中国行,车上贴着大横幅,去各地见比特币爱好者。一来二去他还搞了比特币媒体、比特币矿厂,是全世界最大的比特币矿场的投资人,他自己的矿厂在国内的发电量很大,是比特币综合咨询网站的股东,在圈子里也算很牛了。二宝去达沃斯论坛参加讨论更有意思,他是应达沃斯论坛主席之邀参加虚拟货币讨论,全场都是西装革履,底下站的也都是西装革履,唯有二宝穿着大背心、裤衩、拖鞋,拿着一个小包就上去了,还侃侃而谈。跟达沃斯主席合影也是这模样,在苏菂看来整个一个山西土豪,苏菂看着二宝拿回来的照片几乎崩溃,差点没对二宝说:你没说你是车库咖啡的吧?事实上二宝还真提到了车库咖啡……提到比特币(虚拟货币)也可以在北京的车库咖啡流通,比如要一杯咖啡。无论如何,苏菂还是很开心的。
车库咖啡大会议室中进行的项目探讨会
孟德原来是一名乡村老师,文化不高,脑子活泛,长得很执拗,在安徽倒买倒卖二手挖掘机,赚了点钱。赚了钱之后南下去深圳卖山寨手机,这是2010年的事,没想到变化如此快,2011年赶上小米出来了,山寨手机都不见了,对孟德影响很大,一下利润没了,也就赔光了。不过在做山寨手机的过程中孟德就发现移动互联网是个好东西,于是就把以前赚钱买的车、买的房一卖——本来20万的车卖了5万块钱——拿着这5万块钱到的北京,往车库一扎,不走了。
孟德跟苏菂谈项目、想法,苏菂觉得不靠谱。
第一孟德没技术背景,第二也不懂产品设计。孟德承认,然后孟德开始自学产品,没人教,准备无师自通,一个月下来画了一个产品原形图出来。孟德搞的是安卓智能电话,就是想把安卓系统放到固定电话上,帮助商家进行打进来的数据统计。想法不错,苏菂还是觉得不靠谱,苏菂身边也有朋友做这方面的,做得已经很不错了,苏菂觉得进入市场的机会不是那么好。不过孟德就自己自学一个月,开始做产品原形设计,用软件开始产品原形搭建,别说,有模有样的,学得特认真,打动了苏菂,尽管事实上不靠谱。
孟德天天早出晚归的,有一天,苏菂问孟德住哪,孟德一说苏菂吓了一跳,住在洗浴中心大厅。孟德原来住车库门口一个宾馆,两个月之前刚关了门,就搬到了另外一家,有点远。这么说孟德故居没了?苏菂喜欢跟孟德开玩笑。你不能租个房子,洗浴中心多闹呀,合租也成呀,苏菂说。孟德说住洗浴大厅划算,一天60块钱,又办了张最贵的会员卡,对半折,一天折合30块,又能洗澡、又能睡觉,还有一顿自助夜宵,一顿早点。孟德一天就吃这两顿,早晨使劲吃,一天不用吃了,能盯到夜宵。天天大厅,潮,旁边磨牙的,打呼噜的,说梦话的,打梦拳的,打嗝放屁的,天天,你可怎么受得了?孟德受得了。孟德说:省钱。省钱什么都受得了,这让苏菂感动。苏菂给孟德介绍了一份工作,做销售,是苏菂朋友的一个公司,月薪5000。孟德第一个月开了工资,请苏菂去洗脚,一进门一大排服务员向孟德问好,跟孟德打招呼,他天天住那儿,都跟他太熟了,早上走的时候:沈老板慢走。晚上回来:沈老板回来了。一口一个老板,孟德一点也不谦虚地笑纳。孟德姓沈,苏菂像叫曹操一样喜欢亲切地叫他孟德。
孟德打了两个月工,赚了点钱,销售的时候老是琢磨自己的事,总是没心思干,学了点销售后又回到洗浴中心、车库咖啡,做自己的项目。
孟德在车库泡了一年半,也在洗浴中心住了一年半,身上有一种怪味,说不上来。也不是洗浴中心的味,就是潮乎乎的,他自己不觉得。他离开车库后车库还隐约有他的味。大家怀念那股味,因为那是一种鼓舞人的味,因为大家都在坚持。那是一股垫底的味,坚韧的味。孟德去了广州,走时什么也没说,也没告别。创业是一种生活,不一定非要成功,不成功很正常,十之八九都不成功。太聪明的人不会创业,因为看到的都是险象,未知,不确定,总是走已被证明成功的路,不会犯错误。但创过业和没创过业是不一样,如同打过仗和没打过仗不一样,而大聪明不是靠天赋而是在实践中撞击出来的。所以孟德的离开是正常的。谁也没想到一年以后,孟德突然给在广州出差的给苏菂发来一条微信,告诉苏菂他刚刚收到了一份投资意向书。微信聊起来,孟德说现在又转回到他最擅长的东西,二手挖掘机,那个投资机构认可他的方向。投资机构还是国内非常有名的一家早期投资基金,那个经理是三菱重工出来的,对挖掘机很懂。孟德说,和以前不同这次是用移动互联网卖二手挖掘机,现在他的团队已几十人了。
他又回到原来,但经过车库的洗礼又不是原来。
车库咖啡创办不过一年的时间,苏菂随口就能说出100个创业者的故事:
31岁的谭思哲昵称“道长”,从湖南偏远乡村徒步来京,在湖南乡村他发现农民没有信用卡,不会用淘宝。于是,便想做一个比淘宝更简单易用的电商工具,让农民的土特产品有更好的销路。“道长”说如果想零成本创业车库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在厚重的须眉下,“道长”的声音格外细长。
“老泡”刘寰青车库开业15天后便成了这里的常客。刘寰青做的产品是“口袋博物馆”和虚拟体验店,利用游戏技术,通过手机全方位立体展示艺术品。他说故宫有100多万件藏品,但是拿出来展示的可能只有几千件。99%的东西都藏在深闺,通过这种展示,可以很方便地看到。
25岁的廉芷霖少言寡语,车库靠窗的一个角落是他的专座。土黄色的外套皱巴巴地套在身上,浓密的头发被灰垢塑成帽子一般扣在头上,电脑屏幕上是他的团队研发的女性社交平台。
廉芷霖是河南人,大学毕业到上海做程序员,工作两年,月薪从8000元涨到1.5万元,不算富足,却也不差,但内心的一个念头始终挥之不去,单调的上班族生活再也压抑不了创业的冲动,于是辞掉工作,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在车库咖啡,将积攒的十几万元投入到创业中。廉芷霖有时觉得孤独,他的生活里只有程序、产品、找钱,没有业余生活,没有女朋友。
张达林24岁,是个苹果控,苹果笔记本、苹果iPad、苹果手机。家里三代经商,家境殷实。三代单传的他本可以继承家业,却在大学毕业后创业,他不喜欢家里的生意,认为传统手工业必定衰败,家族的产业守不住也做不大,他需要有自己的事业。张达林大学主修计算机,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会摆弄十几种乐器,他要开发一种软件,让每个喜爱音乐的人都能生活在自己的音乐世界,普通人学作曲要三年,他的软件可以三分钟就教会你怎么作曲、录制,然后放在网站上,让所有人听得到。这就是张达林的梦。
同样,车库咖啡迅速蹿红于各色媒体,科技博客、地方媒体、中央媒体,包括国外媒体,华盛顿邮报、德国的《明镜周刊》。2012年的5月27号,车库咖啡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那是新闻联播第一次头条播创业服务,用了6分钟,第一个开场画面就是车库咖啡。
美国人怕什么
比尔盖茨曾经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人生是一场火灾,一个人能够做也必须去做的,是竭力从这场火灾中抢救出点儿什么东西来。毫无疑问,创业者的内心都燃烧着梦的火焰,不管在美国的硅谷还是北京的中关村,总有年轻不安于现状的心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梦想、一个又一个惊奇。中国,美国,世界,三十年前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那时谁也想不到今天的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文化与世界如此密切,交互,完全处在一个平台上。2012年3月,经济学家祁斌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做了一次题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的讲座,三次提到车库咖啡,称车库这样的咖啡馆在美国都没有,硅谷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是一对一的沟通,中国人很聪明,搞了个集体相亲。祁斌的报告提到了《华盛顿邮报》记者、专栏作家维瑞·翰墨多科(vivika)在访问了车库咖啡后写的一篇文章《美国人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
文章发表于2011年9月27日《华盛顿邮报》,也就是在跟苏菂聊了一个多月之后,并配了一张照片:一个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国人,戴着一副京剧脸谱,藏在一面五星红旗后面。祁斌认为“标题和配图的隐喻是,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仍然在轰轰隆隆地前行,隐隐不安的美国社会想知道,中国经济的推动力是什么?中国经济有什么秘密武器?”
文章的大意是,美国决策者对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数量大幅增加,感到害怕。文章认为美国的决策者担心中国是对的,但是却担心错了对象,美国人不应怕中国的专利、论文,也不应怕中国的GDP,这些没什么让美国人可担心的。美国人真正应该害怕中国的是,中国的年轻大学生从中国的顶尖学府毕业,正在走出校门,走向市场,开始创业,他们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企业家。中国人已发现了美国的秘密,这是可怕的。什么秘密?科技和资本的结合。正是这个秘密,使得美国高科技产业在过去几十年独步天下。
其实这个现象早就发生了,早在陈春先就发生了。
苏菂一个多月之后才知道自己上了美国的报纸,一个外地朋友打电话告诉苏菂的,说车库咖啡已扬名美国。苏菂忙忙叨叨,想了半天,已想不起和美国人都说了什么。和德国人讲的印象比较深。苏菂再次知道自己上报的事,是一年多以后祁斌的讲话,有人把讲话稿发给了苏菂,苏菂再次回想起那个偶然的一天“在这儿—IM”的CEO熊尚文,带着vivika来到车库咖啡的情景。
节选自作者同名新作
插图来自网络
(实习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