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冰火的日子,马丁你到底在干什么?

更新:2018-08-09 21:56:41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没有冰火的日子,马丁你到底在干什么?

《百变王牌》

冰火世界细说从头

圣塔菲市的机场很小,短短一分钟,就能走出去,一出门,便是荒漠。

机场距离市中心仅车程20分钟,说是市中心,倒不如说像是中国的县城。国内没多少人会想到,让他们每周都提心吊胆的“杀人奇幻剧”的原著作者,就住在这座荒凉之城中。

有人统计过,截止到《权力的游戏》第六季最后一集,电视剧死亡人数高达1243人,比《名侦探柯南》死亡人数还多一倍。

马丁老爷子似乎乐在其中,聊创作时说:“我不想让我的读者有一刻放松,让他们觉得他们喜欢的角色是安全的,在角色遇到麻烦的时候,我要让读者觉得感到恐惧,要让他们担心角色是否能活下来。”

这种紧张感,从书蔓延到剧中来,在前几季时,观众们提心吊胆看这部剧,生怕自己喜欢的角色在下一秒命丧黄泉,然而,死亡的恐惧感在最近两季渐渐消淡,自从琼恩·雪诺被复活后,这部剧也慢慢走上“崩坏之路”,号称“无主角”的群像剧,终于有了那么几个享受不死光环的角色。

原因怕是:电视剧进度超过了原著,没有原著加持的剧本,开始了原创剧集,“崩坏”终于再也收不住。最新一季,终于让几条线索交汇在一起,战争场面火爆——剧组已不像前两季那般缺乏预算,逢大战必掐戏,当主要角色们汇聚一堂时,特效制作堪比电影。

新一季,让观众们看得爽,却不再那么紧张了,好似不套路的《权力的游戏》也套路起来,大家也都能猜得到谁必死谁必将不会死。随着剧集即将落幕,乔治·R·R·马丁也透露,会在未来开发五部衍生剧,故事时间线将在现有故事前,人物选择是新角色,甚至写一些不在维斯特洛大陆的故事。马丁说:“比起‘衍生剧’或‘续集’,我个人更喜欢用‘继任者’这个称呼。”

好似这年头,不开发“影视宇宙”的 IP 便不能叫IP,《星球大战》开发了前传和外传,赚足了钞票,跌下了神坛,传闻中的“怪兽电影宇宙”、“变形金刚电影宇宙”也口碑遇冷。如今,《权力的游戏》也要走上这条“宇宙之路”,开发原创剧集的力量,探索原作者未写过的故事,至于会不会跌落神坛,我们无法预测,只是,仅从现阶段的剧集内容变化而看,第七季《权力的游戏》多了些迎合市场,少了些独特味道,多了些精致特效,少了些人文内涵。

从史诗巨作到爆米花大作,中间最缺的自然是原著。那么,原作者马丁到底在干吗?

他本可以当个漫画家

1948年的秋天,乔治·R·R·马丁出生在美国的一个码头工人家庭,是家中长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阶级早已固化,码头工人的儿子,注定不会打破阶级,实现人生逆袭,未曾有人料到,几十年后,这位工人之子,用一杆笔惊艳了全球人的眼睛和大脑。

从马丁组织创作《百变王牌》便能看出,马丁深受漫威漫画影响。在中学时,马丁如痴如醉翻阅着漫威超级英雄漫画,和多数美国男生的童年一样,蜘蛛侠、X战警、复仇者、神奇四侠是他们的青春。

看久了,自然手痒。1963年,《神奇四侠》第20期漫画刊登了马丁的读者信,这封信件让马丁收到无数漫画迷的来信,这也激发了马丁的创作欲。1965年,由马丁创作的《Powerman Vs. The Blue Barrier》获得了艾利奖。该奖项,在漫画迷中拥有较高权威性和影响力。

如果马丁的人生故事按照常规剧本走下去,可能马丁会是第二个斯坦·李,缔造一个堪比漫威、DC的漫画集团。然而,让马丁的创作从超级英雄漫画走向史诗奇幻文学的关键节点,是来源他的青年生活。

越南战争期间,马丁不愿入伍,申请获得了“良心反战者”身份,为此,他要在未来两年内担任义工。这件事情,展现了马丁的战争观,即便在《冰与火之歌》中战争是那么残酷,但字里行间中都能看出马丁的用心良苦,他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战争之所以残忍,是因为人心对权力的向往。

1973年,马丁终于在文学上取得成绩,他在杂志《类似体》发表小说《晨临雾逝》,拿下雨果奖和星云奖的提名,1975年,《莱安娜之歌》终于斩获雨果奖最佳中篇小说奖。

可惜,即便是在科幻很受欢迎的美国,也跟现如今的中国文学市场类似:获奖的文学作品放到市场上,并不会成为畅销书。

马丁创作过一部奇幻文学,名为《末日狂歌》,在文学上,这本书是成功的,获得世界奇幻奖和轨迹奖两个提名,然而,销量却惨不忍睹。吃不饱肚子的作家,能坚持创作的为数不多,马丁也是如此,他痛苦万分,又不愿就此放弃,于是他选择了曲线救国——去好莱坞当编剧。

如今,中国很多作家也是如此,小说版税根本养不活自己,只能投入资本更加青睐的影视圈,写一本本商业化的剧本,赚到了钱,可也恶心了自己。对于大多数作者来说,曲线救国是伪命题,基本上在写作上说要曲线救国的作者,待到他曲线迂回成功后,便惊觉早已身不由己,根本回不去曾经的创作。

这条路走起来不顺畅,曲着曲着就歪了。虽然钱包渐渐鼓起来,但内心愈发困惑。一是对广播公司的管理层感到失望,他们过于利益化的思想让马丁参与的多数剧本、节目都没过审批,二是发现影视改编对小说太不尊重,马丁的小说《夜行者》的电影版让他格外失望,删减剧情的理由竟是控制预算。

1990年,失望之余,在编剧空闲期时,马丁开始重新执笔写小说写散文,写着写着,有一天,有个画面在马丁脑中浮现,久久不能消散:一名男孩在冰雪地中看父辈执行斩首,意外捡了冰原狼。

马丁感到久违的创作冲动,丢下手头的创作项目,开始记录这个场景,几天时间,便完成了一章小说。写到这里,所有人都会知道这灵光一现的一章意味着什么:这是后来名满天下的《冰与火之歌》的第一章初稿。

创作仅仅开始了几章,马丁为了养家糊口要回到了剧组工作。四年后,马丁抛开电视剧工作,开始创作《冰与火之歌》,“冰”象征着冰冷的异鬼,“火”代表炙热的狂龙,马丁为此打下了小说的粗略框架和基调。

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在电视屏幕看见了异鬼大战狂龙的画面,一切似乎都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初心。

仅电视剧来说,这并不是那个原点,救下的国已不是曾经的国,至于初心,是马丁的初心还是制作组的初心,我们已不得而知。

至少,这场“奇幻漂流”,还远没到终点呢。

上一篇:胡适与鲁迅的济世情怀: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 下一篇:国涛先生二三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