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是枝裕和的电影好,他的小说怎么样?

更新:2018-11-05 17:38:34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都说是枝裕和的电影好,他的小说怎么样?

  是枝裕和的电影大家都不陌生,他的文字你可能从未读过。


  他向来以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的身份被大家提起,而作家身份却被人忽略。事实上,大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文艺科的他,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曾经就梦想成为一名小说家。


  但是枝裕和接触到电影后觉得导演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影响了他的创作习惯——先拍电影,再写小说。电影和文学有着不同的叙事方式,是枝裕和的小说以更加细腻的笔触表达了用镜头语言难以刻画的东西。



《步履不停》剧照

  《步履不停》选读:


  那是距今七年前的事了。当时的我刚满四十岁,虽然已经称不上年轻,但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也还没抵达折返点。至少,当时的我是这么想的。


  那年春天我结了婚。在成为丈夫的同时,我也成了一个小学五年级男孩的父亲。也就是说,我的结婚对象是带着她和前夫的小孩跟我结婚的。这也没什么不一般的。顺带一提,“一般”,正好也是那个男孩——名字叫作淳史——的口头禅。


  “已经很不错啦,你还配不上人家呢!”姐姐说。


  就算被如此揶揄,我也没有感到不是滋味。虽然姐姐只大我两岁,但她从小就爱把我当小孩子看,而后遗症至今还留在我身上。至于父亲,则没有对我的婚姻表达任何意见。基本上除了婚姻之外,关于我的任何事情,他也几乎没有表达过什么意见。恐怕他是对我的事情没兴趣吧。而母亲,与其说在意我跟怎样的女性结婚,不如说她更在乎我总算结婚了这个事实,终于让她放下多年以来肩上的重担。不过认真说来,我猜她心里也不太认同这桩婚事吧。


  虽然当时父母都已超过七十岁了,但那时他们都还健在。我当然知道,他们迟早有一天会走,但那也只是“迟早”,我还无法具体地想象失去父母到底是怎样的状况。而关于我接下来要讲的那一天,其实也没有发生什么决定性的事件,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许多事情已经在水面下悄悄酝酿。但即便如此,我却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时候,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再也无法回头挽救什么。因为,那时,我已经失去了我的父母。


  感觉从那之后已经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当初若是这么做的话”或是“如果换成现在的我就能做得更……”之类的感伤,至今仍会不时地袭上我心头,感伤伴随着时间沉淀、混浊,最终甚至遮蔽了时间的流动。在这段不断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说我还得到过一点什么,应该就是: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这么一种近似于认命的教训吧。


  “还是坐最后一班电车回去吧。只要八点从那边出门的话就一定赶得上。”


  周六上午,我在摇晃的电车车厢内,将手机上的换乘信息给由香里看。


  “已经说好要过夜了啊,而且换洗衣服什么的我也都带了……”


  她有点不满地拍了拍抱在膝上的包。坐在我们俩中间的淳史从刚才就沉迷于手上的游戏机。他今天穿着白色短袖衬衫,黑色的七分裤,配上黑色的皮鞋。这是昨晚由香里想了半天后终于选出来的“重要场合才穿”的衣服。


  昨天中午,我不经意地在母亲打来的电话中答应她说会过夜。


  “哦?是吗?”


  母亲在电话那头拉高音调惊讶地回答。听到她的反应,我不禁觉得要是刚刚说当天来回就好了,但一时也找不到好的借口,就这么挂了电话。顺着眼前的状况随波逐流,事后却反悔不已……这是我的坏习惯。


  坐在从品川站发车的京滨急行电车中,电车每过一站,我心中的反悔就大一些。窗外不断向后退去的大楼玻璃,反射着被切割成四方形的蓝天白云。虽已进入九月,但今年炎热的暑气依旧。晨间新闻说,上午的气温将会超过三十摄氏度。想到从公交车站到老家门前的那段上坡路,我就不禁却步。


  在我久里滨海岸附近的老家中,是不管多热都不会随便开空调的。


  汗流浃背对身体是有益的。


  父亲用他这套哲学逼着全家人实践他的健康法则,这习惯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光是这个理由,就足以让极度怕热的我不想返乡。最近甚至连一年一次的年假,我都会极力找借口不回去。我们搭的电车与反方向的来车错车,车厢剧烈地“嘎嘎”作响。


  “不然就说是学校突然要开家长会,你觉得怎样?”


  听我这么随口一说,由香里慢慢地伸出食指,指着自己。


  难道你现在是要叫我想办法?


  她用充满疑虑的表情看着我。


  “嗯,不行吗?”


  我猜,我当时是用哀求的眼神看着她的,她深深叹了一口气。


  “你就是这样,每次都推给别人。”


  的确,会变成这样都是我造成的,我知道是我自作自受。但未必非得用我的事来当不过夜的借口,到了紧要关头,我甚至想说干脆请淳史装病也是一种方法。


  电车过了两三条河后,绵延窗外的大楼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广阔的天空。


  对面的座位上坐着看来像是要去游乐园的一家人。两个男孩子翻着母亲的包,从里头拿出了饭团,是便利店卖的那种。可能是还没吃早餐,兄弟俩抢着饭团。看上去还不到三十岁的父亲对于小孩的吵闹视若无睹,专心看着摊开的体育报,上面报道着一个资深职棒选手退役的消息。我记得他和我差不多是同样岁数的人,于是忍不住追着标题看了下去。想起在电视前兴奋地看着他打甲子园的情景,一切仿佛昨日。


  “就算回去也不知道要聊什么,我爸甚至到现在都还以为我在迷职棒呢。”


  “职棒”一词吸引了淳史的注意,让他首度停下手中的游戏抬起头来。


  “小良你喜欢棒球吗?”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说:你竟然会喜欢棒球那种运动,混杂着某种惊讶与轻蔑的语气。


  “以前啦,很久以前。”我像是否定自己的童年似的,慌张地回答。


  “嗯哼”了一声后,淳史又埋首于手中的游戏机。这一代的男孩中流行的运动都是足球或篮球。淳史今年春天也参加了小区的篮球队。每当我问他“好玩吗”,他总是回答“一般吧”,每次都被由香里骂。淳史的班上似乎有很多小孩从来不曾打过棒球。这么说来,我最近也很少在街头看到玩丢接球的小孩了。但如果去看我小时候的照片,则会发现班上大半的男生都戴着棒球帽。


  “话说在前面,我可比你还紧张呢。不过你也不会懂吧。”


  由香里一边压着淳史睡乱的头发一边说。


  “我知道,我知道啦。”


  那是理所当然的。她是要以媳妇的身份去面对家里的公婆。况且她是再婚,而我是第一次结婚,要她不紧张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才跟她说了好几次“不用勉强自己”。


  “但也不能老是这样吧?”她自己则坚持要去。虽然我现在很想跟她说“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吗”,但最后还是作罢。我不认为继续刺激她是个好主意,于是把手机放回了胸前的口袋中。


  大约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曾带着大哥和我到还没改建成东京巨蛋的后乐园球场看球赛。被水银灯照亮的鲜绿色草皮,回荡其上的打击声、欢呼声。十二局上半场,我们支持的横滨大洋鲸队终于逮到机会准备一举反击时,我们却为了要赶最后一班电车而不情愿地离开球场。


  就在我依依不舍地走向出口的那一瞬间,突然听到一声干瘪的打击声,接着欢呼声响彻云霄。我们互看了一下,身旁那些原本要回家的观众一时间全部掉头涌向了球场。父亲二话不说也跟着掉头,转眼间已经推开人群向球场走去。我和大哥则是手牵着手,拼命地追着父亲的背影。结果那一天我们是搭计程车回久里滨的。


  虽然我已经不记得最后到底是哪一队赢了,但那个时候父亲喜滋滋的背影,以及如顽童般闪烁着光芒的双眼,至今都还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跟平时在病患或家人面前充满威严……不,应该说是坏脾气的“老师 ”的表情,可以说是判若两人。


  那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直到现在,只要我们之间陷入尴尬的沉默,父亲仍旧会聊起棒球。


  “不知道今年的海湾星队怎样了……”


  “我哪儿知道,我早就不看棒球了。”


  如果可以这样决断地回答,也许对彼此都会是一种解脱。但我从不曾这么做。


  “是啊……怎么样了呢……”我总是不断给他如此模棱两可的回应。


  《步履不停》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 郑有杰


  出版年: 2017-5


  (编辑:王怡婷)


上一篇:莫泊桑:一个在散步中死去的老人 下一篇:雨果:笑面人(选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