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虚“抬杠”陶渊明

更新:2018-11-17 09:12:34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王若虚“抬杠”陶渊明

陶渊明的一篇《归去来兮辞》,可以说是一鸣惊人,声震寰宇,倾倒几代文人学士,赞扬之声不绝于耳,敬仰之人五体投地。但是,谁又能够想到,时隔八百多年之后,滹沱河畔出了个王若虚,对中国的历史经典,横挑鼻子竖挑眼,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没有哪个能逃过他的眼球。忽然有这么一天,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映入他的眼帘,好为辩言的王若虚立刻来了精神,一口气写了《题渊明归去来图》七言绝句五首,向《归去来兮辞》叫板,对陶渊明发出一连串的质疑,使得长眠地下的陶渊明,也安宁不得。 

陶渊明的官宦生涯,虽然只有十三年,但他已经感到十分厌倦,迫不及待地回归田园,偶尔有了机会,便挂印辞官,飘然而去。踏上归途的时候,高兴得“载欣载奔”,扬举着胳膊号喊:“我要回去了呀,家里的田地都已将荒芜,怎么可能不回去呢?人世间的道理我算悟出来了,躬耕田园才是最终的归宿。”陶渊明开篇的这几句话,引领全篇,应该是最能体现陶渊明内心世界的。 可是,他的一句“悟已往之不谏”的一个“悟”字,引出了王若虚一番议论,他说:“你陶渊明不是又称靖节先生吗,你的误入迷途不过才十二三年,做县令也不过八十多天,你的感悟真的那么深刻的吗?话又说回来,即使真的悟出了人世间的根本道理,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你要是真的认识到人性要回归本真,回归自然,那也不一定非要走回家种地这一条路呀!”王若虚的四句原诗大体就是这个意思,他说:“靖节迷途尚尔赊,苦将觉悟向人夸。此心若识真归处,岂必田园始是家?” 写到这里,我们是否觉得王若虚过于吹毛求疵了呢?就一个“悟”字,就值得那么大惊小怪、上纲上线吗?我们再接着往下分析,也许觉得王若虚是不无道理的。 无论怎么说,陶渊明是真的回去了,其高兴的心情更不容怀疑。

仅只《归去来兮辞》这篇短短的小文中,欣悦的语句就比比皆是,什么“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什么“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等等,将欢快的心情表现得无以复加。也许就是高兴得过了火,不经意中露了心迹,在喜悦中露了忧愁。按说,多年的目的达到了,应该没有什么忧愁和烦恼了吧?也不知怎么闹得,陶渊明忽然冒出了这么两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一个“忧”字,就暴露了人性之“小”。好为辨言的王若虚,立刻抓住,毫不客气地给予质疑:“抛却微官百自由,应无一事挂心头。消忧更藉琴书力,借问先生有底忧?” 我们知道,王若虚和陶渊明一样,都做过几年县令,所不同的是,陶渊明是不情愿向“乡里小儿折腰”而辞官,回归乡里,躬耕田园;王若虚是因朝代的更迭而致仕,回归故里,默默无闻地,教授家乡子弟去了。

两个人的归隐的原因不同,又引出了王若虚的一番议论。 陶渊明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嘉言兮焉求?”这几句话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真的就回来了,再也不和世俗的人们交往了。既然这个世道容不下我,抛弃了我,我对  它还有什么希望,还说些好言好语,又有什么用呢?”王若虚可能就是这样理解的,他又抓住了这个“违”字,上升到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去批驳他。 陶渊明的辞中非常明确地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把自己比作出岫的云和倦飞的鸟,说自己出仕,本不是自己的真心,就像出岫的云那样,飘忽出来也是无意的。又像鸿鸟那样,累了就飞回家去,也是非常自然的。王若虚的诗所以说:“孤云出岫暮鸿飞,去住悠然两不移。我自欲归归便了,何须更说世相遗?”,前两句,王若虚恰如其分地转述了陶渊明的原意。

可是后来又说“世与我而相违,复嘉言兮焉求?”陶渊明前后矛盾的思想,正好被王若虚抓住了,立即反驳说:“你刚才说过,白云出岫、倦鸟回飞,是非常自然的事,那么,你回归田园,回去你就回去吧,怎么竟然然又说,是这个世道、这个社会把你遗弃了呢?” 王若虚先是抓住了“悟”,接着又抓住了“忧”,这时又抓住了“违”,一层一层逐一解析,到了这里,王若虚觉得应该给他归纳一下了。王若虚肯定觉得,你的这样说来说去,归根结蒂,反映的仍然是你的留恋心绪。故尔,王若虚这样判断:“得时草木竞欣荣,颇为行休惜此生。乘化乐天知浪语,看君于世未忘情。” 如果前面仅仅是揭示、质疑,这里就有点归结评判了。我认为王若虚是这么说的:“即使是无知无觉的草木,在适宜它们生长的季节里,也同样要竞发向荣。你不是也说‘木欣欣以向荣’吗?他们又为什么呢,也同样惜乎自己的一生。看来你是说了空话了,你也同样非常在乎自己,也就是说,于世于情,你是没有完全忘掉的。” 王若虚对陶渊明的估计和分析,我以为是对的,生在这个社会上,要想不受这个社会的影响,根本不可能。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只能饿死。我们读陶渊明的文章,也不能绝对化地去要求,他要吃饭,他要活命,他喜欢喝酒,就需要“王宏送酒”。但是,他毕竟远离了官场的尘嚣,回归田园。对此,王若虚当然看到了,并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名利醉心浓似酒,贪夫衮衮死红尘。折腰不乐翻然去,此老犹为千载人。”称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失为千载难得的第一人。 可是,对于陶渊明的评判,历来不尽一致,有的说“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伟大。”鲁迅却说:“渊明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伟大。”看起来,王若虚和鲁迅是一致的。

上一篇:孟浩然风流记 下一篇:大起大落的“名门之后”柳宗元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