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游泰山

更新:2020-03-09 00:39:53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月夜游泰山

同学一行来游泰山,恰是天高气爽、观日出的绝佳时节,我们决定半夜上山以观日出。

出得门来,却看满地银光,抬头看时,正是一轮满月,原来是农历的十五,难怪如此清朗明亮。
走的是中路,从红门东边的一条小路进山,到小罗汉崖处过河才上正路。未至梳洗河,已经闻得水流叮咚,快步下得河来,正有横亘河底的完整岩石,有两米余宽的溪水淌过,在静谧的月夜下,清脆且高远,旁边便是古代帝王登山的御道,月影便在水泻处化成千般碎玉,"银瓶乍破水浆迸"便是如此了。

泰山已经上了不下十次,在这月白风清之夜上山,却还是第一次。我在那块大大的岩石上,深吸一口气,天地精华,尽在其中。皓月当空,清光万斛,朗然如璧的月光把梳洗河与两边的青山照得格外柔和静美、了无纤尘,高山、流水、树影,全都披上一层轻纱,恰似一幅淡得不能再淡的山水画卷,虚无缥缈、朦胧恍惚,比天高云淡或是细雨轻烟时上山更多几分静谧与高远。

梳洗河的名字我极喜欢,据说,这河是西王母每日梳洗时,所泼之残水形成的,此河一直从山上淌下来,到得虎山公园,注入王母池,那王母池便是西王母洗脚之所在。泰山岩石是大而完整的花岗片麻岩,这种岩石不易破碎,极其坚固,因此历来有"稳如泰山"之说。但梳洗河内却有一种奇石,这石与其它石头不同,是一种欲碎或已碎的石,以一点为中心向四周碎裂,碎裂的痕迹就如同一个同心圆,这就是"醉心石",最典型的一处在红门宫与万献楼之间的河段内,上书大大的"醉心石"三字。

继续前行,竟不再有喧哗,一行人,轻轻地走在盘道上。月亮,有时被古树遮住,斑斑驳驳的树影,也不似平日般苍劲,更多了几许柔和。身后不远处是万仙楼,古老的建筑灯影朦胧,却依稀传来一种清音,那是寺院道观内经常放的一种音乐,轻缓地从远处传来,听来有"灭却心头自然凉"之境,回荡在深山中,愈加如入仙境。

泰山有传说中的阴、陽和仙三界。从奈河往西是阴曹地府,奈河以东至岱宗坊则是人间,自岱宗坊向上便是仙界了。而岱庙内的泰山神就是传说中掌管三界的神,人死后,其魂魄便会到泰山神面前来报道,众多魂魄聚集,便形成云海。过了纪念碑不远,有一处大石上写了斗大的字"福地洞天",上面还有一大石,写着"步玉清",这就是道教中的洞天福地,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中的三清,因此也称出家的道人为三清弟子。而"步玉清"的意思,即是从此处进了道家中的仙境,得道成仙了。

再往前走,便是斗姥宫,月亮升得更高一些,也更悠远空旷。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便是曾经照过了秦皇汉武的那一轮明月。泰山,也曾经在秦皇汉武的封禅活动中,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正是历代帝王的封禅泰山,给古老的泰山罩上一层浓重而神圣的帝王之气。"治世之隆,必有封禅,以告成功",

这是历代帝王追求一生却未必能达到的最高荣誉。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封禅泰山,那应该是文治武功四海升平时,才能享有的权力。

走过三官庙不远,借着皎洁的明月,我们竟意外地找到了"李斯碑"的残迹。"李斯碑"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奉命亲笔书写的一篇颂文,相传刻好后一直立于泰山顶玉女池旁,后移至碧霞祠,清乾隆五年遭大火,此碑不翼而飞,嘉庆二十年,知县汪汝弼重金悬赏,方找到下落,安于东岳庙,后又几经辗转,保存于岱庙。但不知怎么这里竟然也有李斯碑的残迹,刻在石上的,依稀还是那仅余的几个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请",抚摸着仅有的那几个小篆字,千年前的旧事,借着这浓浓的月色穿越厚重的泰山,显现在眼前。那,何止一个"沧桑"了得。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原先各不相同的六国文字--便是秦国文字"小篆",当时的小篆什么样,我们也只能从这几个字来见证,仅仅九个字,却浓缩了几千年的历史与文明,这李斯碑就成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见证了。

三官庙再往前,是"经石峪"的牌坊,斜着向东下去,就到经石峪了。

途中过"聆神桥",这桥极有特色,桥面如多个"凹"字相连,水从桥的"凹"字中间漫过,人行其中,竟是水从桥上流,人在水中走了。

过了桥,便是经石峪。一面巨大向西南倾斜的石坡上刻着"金刚经"的经文,据说是北齐时期所刻,一直到北齐灭亡也没有完工,共有2000多字,后来经风雨的侵蚀,所余仅一千来字了,字大如斗,人称"大字鼻祖"和"榜书之宗"。

经石峪,也称"曝经石",亭对面有一首诗:"曝经石上水凌凌,镇日闲来倚树听,此意世人混未解,半山皓首半山青。"从古时到今,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这凡石灵舸和这千载经文呢。

出得经石峪,沿原路返回到登山的御道上,慢慢前行,路两边柏树森森,全是高大茂密的千年古树,人行其中,如在洞中穿行,这一段路便叫做"柏洞"。月亮被树遮住,细细碎碎的月影洒了一地,便想到以前看过的一句诗"竹影筛碎的月光下",一个"筛"字,便把这种意境形容到了及至。

走过回马岭,就到了著名的女儿茶馆。"女儿茶",是泰山所特有的一种青桐树的嫩芽,极珍贵稀少,要经过特殊的工艺和烹煮才能有独特的味道,以前白天上山,每次经过必定要坐下来品一杯茶,用竹筒盛着,是大小树墩做的桌椅,石屋草堂,卖茶老者也是仙风道骨,这一家人在城里有房子,儿女也在城里住,只是老两口舍不得这一处所在和这独家经营的女儿茶,一直居住在这深山里,倒也别是一种返朴归真。深山寂寂,并不是旅游旺季,半夜上山的人不多,这里便没有营业。月亮升得高了一些,已经是月上中天,更亮也更清冷,银辉遍地,更是静谧清幽,在此居住的两位老人,该是怎样的一种胸怀呢。

一行人静静地走过去,左边是淙淙流水,右边是古树森森,抬头,便有月亮在中天高

高地挂着,慢慢有云升起,轻纱一般遮住月亮,月光便暗下来,更添朦胧意境,月宫仙子和那棵桂树,以及那个日日夜夜伐树的吴刚呢?

再往前,便到了壶天阁,记得几年前游晋祠时,那里也有一个壶天阁,有"眼底壶天"四字匾额,应该与这个壶天阁意思相同吧。

"影自涓涓魄自寒",夜清冷也馨凉。慢慢行来,过了中天门,走过快活三里,再往前行,便到了十八盘。这是最陡最险的一段路。素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站在十八盘的起点,借着移到西天的明月,抬眼往上看,盘道直如天梯一般高高地悬在天上,更显气势磅礴。艰难地迈着步子,这时才知道为什么叫"爬山"了。即使是爬,也是极费力气,这正是考验意志的时候。

十八盘上去,就到了南天门。到此,已经算成功地登上了泰山。南天门,传说中天宫的大门,从这里进去,便是玉皇大帝的灵霄宝殿。跨过去,可真是一步登天了。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街的夜,果然是"高处不用寒",爬十八盘时出了一身的汗,此时山高风急,竟是冷得直打哆嗦。幸好备有大衣,一人披上一件,虽说还是初秋,竟然已体会到冬天的意味了。

走过天街,便到碧霞元君庙了。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奶奶,相传极灵验,能制百病,保佑一方人平安,当地民众极信奉泰山奶奶,年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家家老少来山上朝拜,非常虔诚,还常有远道而来的香客来许愿和还愿。碧霞元君庙有三处,此处为上庙,还有中庙和下庙,于登山途中得见。如果气候条件合适的话,还能见"碧霞宝光"。此时的庙宇寂然无声,没有晨钟暮鼓也没有木鱼声声,只有清清凉凉的月光无声地诉说着虔诚的信仰。

终于达到玉皇顶,这里是泰山极顶。"五岳独尊"四个大字,气势巍峨,怪不得历代帝王都选择来泰山封禅,告天地之功,这五岳之首并非浪得虚名。唐摩崖石刻前,有大块空地,这恐怕是山顶最开阔的所在了,月下的岱顶,神秘且厚重,沉载了太悠久太长远的神话传说和人文历史。

唐摩崖石刻更是气势恢弘,这是所有泰山刻石中最壮观的一处,高三十多米,宽五米多的陡峭岩壁上,刻有李隆基亲撰御书的《记泰山铭》。铭文共九百九十六字,加篆额"记泰山铭"四字,整整一千字,每个字一尺见方,雄浑遒劲,足见李隆基封禅时志得意满,心怀开阔。这次封禅,是历代封禅活动中最完美的一次,开元盛世,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除这摩崖石刻外,唐玄宗还流传下来许多传闻与文物。

玉皇庙西南侧,存有"古登峰台旧址",相传为汉武帝封禅所筑,并有无字碑。整个泰山的历史,也是一部封禅的历史,这古老的登峰台,在清冷的月光下更显沉重,几千年的封禅历史,终于在明代结束了。无字碑,一说秦皇,一说汉武所立,不可考,为什么无字,大概是立者觉得功高盖世,没有任何文字可以表述的意思吧。

游过玉皇顶,到得日观峰。天竟然暗了下来,月亮被大片的云遮住。四周漆黑一团,方向也分不清,便找块大的石头坐下,只感觉到湿湿的雾气缠绕上来。慢慢等着,此时这里已经聚集了一些人。抬头,却再没有见月亮露出脸来,天却慢慢的开始变亮,能看到大片的云从身边涌过去,不敢动一动,仿佛站在悬崖的边缘。"荡胸升层云,决眦入归鸟",是不是这个景致呢?

终于,天要亮了,云雾弥漫,突然间有人大叫"快看太陽从西边出来了"。回头看,果然看到太陽已经升得很高,黄黄的,日出我们谁都没有看到,那只是在一瞬间的事,原来,我们大多数人,竟然看错了方向,是为笑谈。

上一篇:自驾游泰山记(上篇) 下一篇:我眼中的新加坡——新加波游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