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美

更新:2020-03-02 22:58:02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小城的美

发现小城的美是在这个严冬的时刻。

奔流不息的松花江托举着小城佳木斯,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东极的大地上;过去年代里,我地下工作者称小城为下江省,称松花江上游的吉林为上江等名称。这一简单、概括的命名完全是革命战争年代为了迷惑敌人的需要。可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把小城佳木斯定为三江省的省会。小城佳木斯在当时无疑是东北乃至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解放战争时期是新中国解放事业的大后方,被誉为东北小延安。她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三江腹地的茫茫原野更是小城佳木斯最耀眼、最炫丽的美妙画卷……

小城四季分明,冬季的小城更是别有一番韵味,已进入11月份,就会迎来几场铺天盖地的大雪,为小城的山川原野漂染成洁白的颜色,绵长10里的松花江畔公园的树枝经常是挂满白色的树挂,这是一道十分奇特的自然景观,树挂的出现是来自江边的温水,这些温度小于江水的温度就会促使江边出现暗流或明水的流淌,在冷空气的作用下,这些流淌的江水气流会吸附在树枝上,形成了白色的树挂,远远看去就像老者的白发,给人以沉稳、庄重、俏丽之感。

行走在松花江的北岸,遥望伫立在南岸小城的背影,给人的感觉是小城变得如此之快,一幢幢高耸的住宅楼和商业楼犹如森林中的大树,将昔日的小城模样掩盖得无影无踪,要不是那尊建国10周年纪念塔的身影耸立在江边的话,我们很难相信这就是小城佳木斯。小城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时代的潮流把小城旧时的容貌冲刷得干干净净,我原以为小城那条颇具标志的街道西林街会保存下来,不想仅仅几年后就变得陌生起来,千奇百怪且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楼宇取代了民国时期和日寇入侵我东三省时期或更加早期的老式建筑,这些历史遗迹是日寇侵华时活生生的铁证,真的不该毁坏。

西林街是为了纪念解放初期为小城建设事业而牺牲的第一任市长孙西林命名的。孙西林,原名孙锡麟。1910年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镇的一个叫户山屯的一个小山村。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曾在法国、比利时留学。1945年11月从红色根据地延安来到佳木斯,任中共合江省工委委员兼佳木斯市副市长。当时正是兵荒马乱且动荡不安的日子,城外有李忠祥、王福等“中央胡子”(国民)在横行,到处抢劫无恶不作,城里有日伪残余和国民特务对新兴的共产政权大肆造谣、蛊惑民心,蒙骗群众。在此期间,城内的大资本家、大汉曲子明等囤积物资,控制市场,导致城市日常生活用品短缺,物价飞涨,造成许多市民断粮。孙西林会同市长董仙桥连日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力求寻找解决办法。首先召集市内的工商业者尽快恢复营业会议,反复宣传的政策,讲解国内形势,鼓励、动员他们早日售粮、售货。冬季来临,群众无煤御寒的问题亟待解决,为了筹集取暖用煤孙西林与高大均不顾严寒和危险奔赴双鸭山煤矿运煤,一路上冲破土匪堵截,把煤运到佳木斯。组织电厂工人恢复生产,经过苦战半个多月,小城佳木斯终于在年关见到了光明。

1946年1月,佳木斯市政府刚刚建立,而且立足未稳,周围的许多县城和农村常有土匪扰,交通线路还没有打通,盘踞在小城周围的几股土匪大有联合起来攻占佳木斯的趋势,孙西林面对这样的严峻势头做了充分地估计和应对的准备,他告诫身边的同志,一方面抓紧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

旧历年就要到了。孙西林惦记着市民的粮食供应问题,贫困户救济安置问题让他碎了心。1月31日上午,他在市长办公室(原红星日杂商店(已拆毁)一侧的一栋日本列强侵华时建造的二层小楼内的市政府市长办公室)和市长董仙桥等一些市委领人开会,会议议题是旧历年粮食供应和贫困户救济问题时,隐藏在内部的国民特务突然闯入会议室,开射击,孙西林同志不幸遇难,壮烈牺牲,时年36岁。他的牺牲是为小城佳木斯人民彻底解放、为佳木斯的新生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佳木斯人民永远怀念他。佳木斯最繁华的街道改名为西林街,市中心的一个公园更名为西林公园。

城市的发展变化虽然是一种扬弃,但有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街道应该修旧如旧的保护,而不是一脉的舍弃,况且这条古老的街道在抗击日寇侵略的艰苦岁月里,是我地下重要的活动地点之一。

小城佳木斯的1932年,是血雨腥风的一年。抗日队伍风起云涌,一时间,什么大刀会、红会、黄会,带有迷信色彩的队伍也拉起来了;九江、八河、占山好、草上飞、五龙、窜地龙、等,还有带有绿林质的反日绺子也拉起来了,一些有钢武器的地主,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也组织了自卫队伍。这些五花八门 的队伍虽然都称自己是抗日的,但都是各立山头,占山为王,以利己为重,不讲究结一心,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更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打仗时没有谋略,光凭争强好胜树立山头的威望,没有明确的国主义主张,更没有与日寇做长期斗争的准备,组织涣散,没有严明的纪律,也谈不上战斗力强。由于他们号称抗日,与百姓心愿不谋而合,还是表示欢迎他们的,这些所谓的抗日队伍每到一处,群众总是热情款待。其实,百姓对他们还是怀有畏惧的成分,对骑马挎的人哪敢得罪,对他们强抢H等犯罪行为更是敢怒而不敢言,忍气吞声后还是希望能够真正抗日。凭着他们有限的军事实力与日军进行简短的较量,后果是均已败退、瓦解、溃散告终。虽说是体现了抗击日寇的英勇气概,但也留下了血的教训;要抗日,仅凭这些乌合之众怎能与日寇展开持久作战,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才是。身为桦川中学(当时桦川县城在佳木斯)的地下员唐瑶圃积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省已故老省长陈雷当时上中学时,就是在唐瑶圃老师的鼓励、启发、努力、引导下和众多国青年学生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1936年2月下江特委高禹民带着通知来到佳木斯,正式批准陈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员。在佳木斯市委书记董仙桥、市委领导张耕野的培养指导下,1937年秋,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陈雷任佳木斯市委书记,在董仙桥、张耕野的帮助下,在小城西林街的西门附近以开小商店为掩护市委机关,但由于资金和租房子没有资金而搁浅。主持市委工作的重要会议都是在董仙桥家或张耕野家进行。期间在佳木斯市委领导下,先后收编许多抗日队伍,符合当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抗日统一战线,抗联队伍共发展为10个军。

1938年3月15日,日伪统治者在下江地区实行大搜捕,疯狂破坏我城乡地下组织。这就是“3•15”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日伪军逮捕了许多无辜的人,大多数不是地下组织成员。当初由于游击队活动、群众组织活动频繁,搅扰得日伪统治者彻夜不得安宁,大有草木皆兵之势。因此在“3•15”大搜捕中被捉的大多数是“可疑分子”,此次搜捕除佳木斯市原领人董仙桥被捕外,市委其他领人均已离开了佳木斯,而且大部分都到了抗联队伍。后来,日寇事后大肆宣传说佳木斯地下被一网打尽了。

佳木斯地下组织自1932年至1938年的6年间,发动和领导佳木斯市及附近的人民群众同日寇英勇抗击,为游击队的建立,为抗联部队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重要的是,佳木斯这块深情地土地上播撒了革命、抗日救国的种子。

我忽然觉得小城此刻的美就在这冰天雪地的寒冬里;封冻的松花江面竖起无数个千奇百怪的冰块,从江心到江边隆起一道道坚实的冰墙,这些冰墙的产生是不同阶段激流的缩影,是凝固了的波澜,小城的背影在这些凝固了的波澜上更加美丽,它将伴随小城度过近半年的岁月,待到达子香花开满山崖的时刻,这些冰墙、冰排才渐渐离去,奔向大海。

徜徉在这广阔无垠江面上,小城的美又觉得不仅仅是在这寒冷的冬季,小城所蕴含的悠久历史、文化、同仇敌忾抗击日寇侵略的辉煌业绩,是东北抗联的发起地,还有和平年代涌现出的舍身救儿童的刘英俊,拥军模范黄景秋,为国捐躯的邵云环,最美女教师张莉丽等,这一切远远比她的表象更美丽。

上一篇:那双流泪的眼睛 下一篇:故乡的河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