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腊八节》董凯

更新:2022-01-11 22:46:44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散文《腊八节》董凯

农历十二月,习俗叫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为腊八,也称腊日。

在古代,是把这天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以祈求丰收和吉祥,后来,民间却管腊月初八叫腊八节。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就把年终祭日与佛祖纪念日混为一体,每年的这一天,各佛教寺院除了诵经拜佛之外,还仿效牧女的作法,取香谷及果实等煮粥以供佛。

在古代农业社会,一切风俗习惯,都与农业生产有关。农民的生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较忙,只有在冬季较为空闲。所以,人们在秋收后的年底,去野外猎获禽兽,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以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驱除不祥、家人平安,这便是″腊祭″也叫″猎祭"。腊祭虽然都在十二月,但日子并不固定,有时在月初,有时在月底。据资料记载,古人为了祈福求寿、避难迎祥,腊月所祭的神灵有八位:先啬神,祭神农。司啬神,祭后稷。农神,祭古时田官之神。邮表啜神,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人。猫虎神,祭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坊神,祭堤坊。水庸神,祭水沟。昆虫神,祭以免虫害。

北齐时代,腊八节祭祀活动仍然盛行。北齐人魏收曾在《腊节》一诗中写道:"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诗中描写的就是,寒冬时节,人人于腊八节这天,摆上肉、酒,感谢百神的护佑,以此来抒发久宿于心的敬神之情。

古代的腊八是祭祀,而现在人们提到腊八,对祭祀活动己经不感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津津乐道的吃腊八粥。腊八粥又名″佛粥″,随着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腊八粥的传说,也披上了宗教色彩的外衣。

那时,不少寺院于腊八到来之前,就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关于腊八粥,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有一次实在是太饿了,便偷偷溜到财主家的灶房,想寻点东西填饱肚子。可是,灶房里除了木屑、草秸和几个缺角的瓦罐之外,什么也没有。最后,发现一个老鼠洞,他心想,如果能抓到一只老鼠也可以充饥。于是就用手挖下去,谁知一挖开老鼠洞,却意外地发现老鼠的″粮仓″里面有大米、小米、豆子、栗子、珍珠米、红枣、花生米、瓜子等,可每样只有一点点。

他索性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个破罐子里,淘洗后加水放到灶上便开始煮起粥来。不大一会儿,香喷喷的一罐子粥就熬成了,觉得这顿粥比山珍海味都香甜可口。后来,他做了皇帝,大鱼大肉山珍海味都吃腻了。一天,他突然想起小时候,用老鼠粮煮粥的味道,就叫御膳房用杂七杂八的豆子、红枣、核桃仁等煮了一锅粥。那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所以就叫″腊八粥″。当时文武百官看皇帝吃这种粥甚为稀奇,回到家里也学着样子煮来吃,后来传到民间,老百姓也跟着吃,于是就形成了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演变,加上许多地方特色,材料逐渐增加。但多用糯米、小豆、红枣、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其它的各种用料可谓是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在东北,乃至辽东、辽南、辽西地区,每到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黏食,主要有黄米面或江米面做皮、红豆沙做馅的黏豆包,或用大黄米、小黄米以及江米煮的红豆黏米粥。在我们东北,人们一直认为″腊七、腊八″这两天最为寒冷,民谚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渐浓了。而在我们辽南,一直有在腊月初八这天,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泡腊八蒜,多用紫皮独头蒜和米醋,将蒜去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时蒜瓣湛青翠绿,蒜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也可伴凉菜,味道独特。

过去,北方农村在腊八节这天,还有些特别的讲究:首先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熬好的粥,先从锅里盛出几碗摆在供桌上,祭祀祖先,等到祭祀完毕,才把它盛起来,装在盆里赠送给亲戚朋友们,而且要及早送出去,最迟不能过午,最后,全家老少团聚在一起吃腊八粥。家里如果养了鸡、鸭、鹅、猫、狗,也要喂几勺腊八粥。如果房前屋后栽有桃、李、杏等果树,特别是春天开花少,只开花不结果的,就用刀在树干上画一个口子,然后,在口子上涂些腊八粥,据说这样明年的果树就能开花茂盛、果满枝头,另外,当天一定要多煮些腊八粥,不要吃光,一定要剩一些,这寓意是″年年有余″。

上一篇:小寒 下一篇:农历腊八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