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年味

更新:2022-03-09 23:23:56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陕北的年味

李文(陕西)

陕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显著特点就是山大沟深,梁峁纵横,居住分散。有住在沟里的,有住在山上的,也有住在半山腰的,所谓就地取材,依山而居!

陕北的年味,就沉浸在山沟沟里蜿蜒的小路上、东一家西一户的小院里、升腾的袅袅炊烟中。

按照传统来讲,陕北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

腊月23是灶神爷返回天宫汇报工作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在灶台的位置为灶神爷上香祭奠。祈求日子红红火火,无灾无病。讲究一点的家庭,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报吉祥。充分说明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从腊月23开始,家家户户进入了过年的节日气氛中,宰猪杀羊,购置年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做年茶饭。年茶饭,实际上是主人做的备用食品。基本上是提前制作一些一些即用即食的油炸类、蒸煮类,便于贮存的熟食。比如,蒸糕、蒸馍,炸鸡、炸油馍馍,做豆腐,做粉条。一般是全家上手、甚至邻里邻家、亲戚帮忙,要的就是热热闹闹的气氛,互相之间往来帮助的亲情联系和邻里和睦的重要体现,让久违了的亲情、友情和邻里情在这个时候回归到热热闹闹的年味中来。

记得小时候,刚娶过门的媳妇,对其最重要的一个考核环节就是做年茶饭。好多手艺不精的小媳妇到这个时候战战兢兢,大有一失手成千古恨的悲壮。在那个时候,做好了的年茶饭出锅第一碗一定是给邻居家送去的,让邻里邻家尝一尝,评判一下手艺,也拉进相互之间的距离。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在这个时候越发的自然和亲切。而做好的年茶饭放在缸里、盆里贮存起来,到了正月亲戚来拜年,拿出来一热就能食用。现在条件好了,冰箱冰柜,但是过去存放在院落的高处,利用自然冷冻贮存,更加新鲜和自然。

到了腊月二十五之后,农村的集市热闹了起来,不长的街道两边,各式各样的年货摆的满满当当,价格不高,但是门类齐全。对联灯笼,糖果烟酒,衣服鞋帽,应有尽有,一派人欢马叫的热闹景象。与此同时,老百姓自家产的蔬菜、五谷杂粮,自己养的猪羊,都是集市上的抢手货。老乡们左瞧瞧右看看,货比三家,高高兴兴的采买着自己喜欢的商品。多时不见得乡党们站在一起,抽一颗烟,聊聊今年的收成,商议着明年得计划。店铺里的音响喇叭反复播放着喜庆欢快的音乐。小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玩具和鞭炮了,叽叽喳喳、噼里啪啦,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也预示着年越来越近了,整条街道上都弥漫着节日的气氛。

过年前的2、3天里,男人们往往赶着时间把手里的活往前赶,能在年前干的活不推到年后干,即便没啥活,勤劳朴实的父辈们东一阵西一阵找活干,闲不住。妇女们多数都是洗衣服、打扫卫生。家家户户大盆小盆,积攒了一年的衣服收集起来,满院子花里胡哨挂满了衣服。孩子们穿梭在衣服下边打闹,串门的妇女们拉着家常,小年轻聚在一起打着扑克,老爷爷老奶奶们蹲在墙根抽着烟、拉着家常。勤快的主人们把使用了一年,风吹日晒的窗户纸撕了,换上新的纸张粘贴上去,讲究一点的再粘贴点窗花来映衬,顿时,喜庆、温暖、祥和的氛围立马呈现了出来。父母们反复告诉孩子们,糊好的窗户纸不能轻易捅破,否则,一年不得顺利。可见人们对破旧立新的期盼。

除夕这一天,讲究最多,记得好像早上一定要吃油炸一类的食品,大意是让家里弥漫着食品的香味,驱散一些歪风邪气,家里大人小孩平平安安,和和美美。然后父母让孩子们把脸洗的干干净净,穿上新衣服,张罗着贴对联,扫院子。大人们咋忙前忙后,张罗着年夜饭,过去的年夜饭其实很简单,以肉类为主。但是这是一年一度仪式感很强的一顿饭,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陕北的灶台与睡觉的炕是相连接的,做饭的同时也把炕加热了。灶台上热气腾腾,全家人喜气洋洋。在大人们的组织下,一家人挂起了红灯笼,打扫了院落。开饭的时间一般的大概是晚上7:00左右。讲究一点的,在门口、灶台等关键部位上香祭奠,口中念念有词,大意就是保佑全家健康平安,风调雨顺之类的。大人们早早就交代,大过年的,只能说吉庆话,千万别胡说。还有的把葱和蒜放在水缸里,寓意消灾免难。这些仪式完毕了,小孩子们早已等不及了,嚷嚷着开饭。早就摆好的碗筷,要等全家人上炕入座后,长辈往往简单说几句祝福勉励的话,等长辈动筷子了其他的家人才可以开始吃饭。等不及的孩子们上下其手,争来争去。他们不明白大人们啰里啰嗦,哪来这么多规矩,催促着父母快些开饭。小孩子们来得快去得也快。听见邻里邻家有了响动,于是丢下饭碗就跑出去聚在一起放炮、追逐打闹。晚上睡觉也是很讲究的,大人们把孩子们的鞋并排摆放,且鞋头向内放在炕角,枕头边上放菜刀的、擀面杖的、笤帚的,寓意健康平安、消灾免难。

大年初一,父母们早早起来,收拾院落,准备餐食。孩子们玩得过头,睡得晚,起得也晚,往往受到父母的责怪,大意是说,新年第一天一定要早点起床,这样日子才会好过。大意是说人勤地才丰,没有等来的幸福。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大人们也是早早的交代,见了谁谁谁,要问啥啥啥,大人不说话,不能随便吃人家东西、拿人家钱等等。出嫁了女儿的父母们,早早的守候在大门外,等候着回娘家的女儿从村头出现,满眼的期待,永远的牵挂。正月初六,小年夜,规矩和除夕类似。正月十五,垒火塔、打火把,大人小孩都得从火堆上跳过去,把蒸馍、烧饼一类的食物放在热灰里烧一烧,全家人分着吃了,寓意这一年能全家人能渡过一切灾难,平平安安。

陕北的年,要到过了二月二才算过完了。传统的吃法是吃点新鲜的豆芽菜,再理个发,寓意新的一年,生机勃勃。然后用烧火之后的冷灰,围着院墙撒一圈,寓意免受虫兽灾害。二月二一过,年就算过完了,一些讲究也就“封箱”“入柜”了,该出门的出门了,该干活的干活了。

在陕北过年的前前后后历经的一个月,是忙忙碌碌的一个月,是人情世故回归温馨的一个月,也是老百姓寄托希望的一个月。有一些迷信色彩、有一些陈旧章法,但更多的是夹杂了老百姓祈求健康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朴素心愿。看似繁琐、枯燥,实则从内心带着敬畏和虔诚的态度,祈求风调雨顺,积极面对生活,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一篇:离别半步即是天涯 下一篇:眼望风景美所遇皆温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