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青天,俯瞰弥勒城,宛如一颗蓝莹莹的绿宝石镶嵌在彩云之南的弥勒福地。
弥勒是一座水泽簇拥,生态宜居的小城,以其秀美、旖旎的风光,适宜暖和的气候,温馨的家园,清亮纯净的碧水和独特的美食吸引众多的游客到此观光旅游,度假休闲。
水,描绘出弥勒的美丽,酿造出了弥勒的甜蜜,塑造了弥勒形象,打响弥勒品牌!
一
山,是大地的骨骼,水,是大地的血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山和水共同塑造了大地健硕的体魄,孕育了万物生灵,水是生命之源,正是有了水,地球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浩瀚宇宙,苍茫大地,粒沙弥勒。“川原壮阔,山水雄奇。北距圭岭,南阻巴盘,东有曲部之险,西有阿欲之雄。蛇花口、革泥关两山峡涧,壁削插天,真天险也!其东、西、南三面有盘江,围绕潆漩,势如襟带,临澄接壤,交广通衢,险阻完密,号金城焉。”清.乾隆《弥勒州志(疆域卷)》载。寥寥数语,弥勒山水便呈现于眼前。
弥勒市境内东、西多高山,中部低凹,地势北高南低,山脉、河流多奔向南,境内河流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平均水资源总量11.06亿立方米,境内溪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拥有大小河流20余条。主要有南盘江及其重要支流甸溪河,南盘江还有支流多条,南盘江沿市境西、南、东边缘流经西二、五山、巡检、朋普、江边、东山等六个乡镇。南盘江在弥勒境内全长250公里,流淌成一个“U”字形的河套河谷地带。甸溪河由白马河、花口河、里方河等支流十余条汇集而成,纵贯弥勒全境,全长117.8公里,是弥勒的母亲河。
弥勒市拥有各种水库122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1)水库15座,小(2)型水库103座,从而构成了弥勒庞大的水网体系。
弥勒城依山傍水,弥勒人依水而居。湖泉,红河水乡,大平水库,雨補水库,洗洒水库、租舍水库像六颗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在弥勒城内及周围,还有星罗棋布的龙潭、水塘和水池。梅花温泉、湖泉半山温泉,犹如天上的瑶池镶嵌在梅花寨和湖泉后山上,甸溪河湿地公园仿佛天上的银河降落在弥勒城北,甸溪河、晃桥河,西大沟像三条银色的玉带缠绕着弥勒城。水的灵性,水的柔美,水的风韵,水的温润,诠释着弥勒人的豪爽、热情和执着的“弥勒精神”。
二
弥勒精神既植根于历史,又寓意于现实,更源于弥勒人从古至今对水的情结和对水的崇拜。古时,居住在甸溪河两岸的傣族先民,他们便有“求雨”、“祭龙”的习俗,还有许多与水有关的美丽传说。治水,是弥勒人特有的一种精神和使命,他们世代赓续,永不停息。
让我们把历史镜头的焦距缓缓推远,摄取弥勒大地上的几个主要镜头。
“河山锦秀勤描绘,千条溪流泽福地。” 从古至今,筑坝开渠引水,灌溉田地,美化家园一直是弥勒人民的传统精神。远古时代的地壳运动造就出了弥勒大地上“弥阳”“新哨”“竹朋”“虹溪”四个大坝子,它们一字型沿甸溪河铺展开。
很早以前,弥勒先民就在弥勒大地上与大自然进行抗争,他们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开发弥勒,繁衍生息、薪火相传,使弥勒成为富庶之地,云上水乡。
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竹园坝的村民便兴建“小东沟”,他们在甸溪河的海家大桥下筑坝取水,修建沟渠,引水灌溉农田,这是弥勒最早的引水灌溉工程,从而开启了弥勒电光石火、锤击锄挖、人挑牛拉的筑坝、开渠、引水建设家园的时代。
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弥勒民间自行修筑了引水沟渠、堰坝、渡槽等水利设施,并建起石砌倒虹吸(地龙)等技术性较高的工程,其中有:扯龙马崔坝及扯龙沟、招纳沟,柏枝古龙潭西沟、北沟、阿乌坝及引水沟,丫普龙地龙沟,弥东石龙沟,弥东大弯沟,小交址沟,竹园新沟上的三座地龙。
竹朋坝子是弥勒水利资源较为丰富,自然环境条件最为优越的坝子,境内共有大小河流五条,大小沙沟数十余条,地下泉水(龙潭)六处。除了明宣德年间兴建的小东沟外。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竹园人民,又兴建开挖小西沟,从西山丫口引甸溪河水沿西山脚而下,流经下河口、小新寨、大矣果、独家村、小发车、大发车、阿阳村、必就村、乐家寨、大小山龙村等十一个村寨,全长九公里,流量为0.6立方米/秒,灌溉农田面积4739亩。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4年),知州张景澍自己捐俸禄筑石坝增大西沟水量。
甸溪河是弥勒的一条主要河流,流经弥勒全境最终注入南盘江。甸溪河流入竹园坝后,地势平缓,流量最大,最大流量为580立方米/秒。最早人们在河中筑坝用水车取水,但一到夏季遇河水暴涨,就会被冲毁,或致使洪水冲毁河堤,泛滥成灾。后来,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探索出了新的引水方法,即筑坝开渠引水。
竹园坝西北山脚下的黑龙潭是弥勒境内出水量最大,水源最稳定的龙潭。东北边也有一个龙潭经天生桥地下暗河流出。古时,两个龙潭流出的水没有沟渠排泄,便汇集、滞留在竹园上坝的低洼地区形成大面积湖泊和沼泽地,芦苇丛生,野禽出没。雨天,雨雾朦胧,烟渚暮霭。晴天,波光粼粼,水天一色,落日晚照,野鸭翩飞,有诗曰:“夕阳秋水野鸭飞,芦花丛中泛扁舟。早晨撒网捕鱼虾,晚上回来伴鹭鸥。”上坝是水乡泽国,下坝的农田则无水灌溉。甸溪河因河床底,难以取水,有民谣“眼望甸溪河,有水喝不着。清清龙潭水,农田就不着。”引甸溪河,龙潭水灌溉农田,解决竹园街人的饮水问题,开发竹园坝,成了竹园世代人民的迫切愿望。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竹园人民把目光瞄向了龙潭哨天生桥石洞下那条清幽幽的河水。他们自发地集聚起来,集资募捐,筑坝挖沟,把地下河水引向坝子的东边,工程竣工后命名为“长沟”,沟渠全长九公里,年平均流量为0.6立方米/秒,流经龙潭、花园、祥发、竹园街、大高粱地、小板桥、新房子等村寨,不仅解决了东边部分田地的灌溉,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竹园街的饮水问题,对竹园街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一条清流润万家,万顷良田扬稻花。”历史的车轮滚到了十七世纪初,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弥勒知州程世官与杨峥(楚雄府南安州儒学训导,弥勒西梭白村人,杨绳武第四世孙),亲自到竹园视察民情,根据竹园人民的迫切愿望和请求,决定开挖新沟,把黑龙潭水引向竹园坝子中下地区和朋普地区,于是他们带着有关人员,亲自到实地进行勘测,确定修沟线路,并提出上报修沟方案,上报方案得到抚都院批复。康熙六十年(1721年)冬的某日某时,在汗水与电光石火中,揭开了弥勒历史上最宏大的水利工程序幕,此工程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三月初竣工,开挖沟渠26公里,架石拱桥十余座,地龙两座,开挖支流水渠十余条,渡槽、涵洞等,把黑龙潭水引至朋普的西宰村灌溉农田面积万余亩,在当时没有挖土机、汽车等设备的条件下,古代竹园人民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挖出了一条宽6米,长26公里的人工河,这是弥勒古代历史上最长、流量最大,水质最好,灌溉面积最广的人工河,人们给它起名“新沟”赋予其新意。新沟就像是一条银色的项链镶嵌在绿色的田野上,新沟的建成,改写了竹园的历史,有诗赞曰“万顷良田鱼米乡,一条清流润万家。双手挖出人工河,汗水浇开幸福花。” 新沟建成后,为竹朋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竹园的蔗糖生产跨上了新的台阶,竹园的“碗红糖”“冰糖”享誉省内外。竹园街发展成为“市马古道(南宋)”、“滇铜大道(明.清)”、“开广大道(清、民国)”上的重要驿站。“竹园一埠,乃滇南冲衢之枢,上通省会,北达京洛,下接两粤,商货络绎。(竹园街粤东会馆碑文记载)”。竹园成了滇东南繁华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竹园人民对水的抚慰,对水的润泽,对水的恩惠始终铭记于心,因而他们兴修水利,筑坝、开沟引水,建设美好家园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电光朝露,斗转星移,时光流水,朝代更替,历史的车轮滚到了十九世纪的中叶。被人们誉为“水神”的著名抗日英雄张冲(弥勒东山人)将军,被蒋介石以“通共嫌疑”为由解除军职回到云南,回到昆明后,他即向云南省主席龙云提出新修弥勒、泸西两县水利工程方案的建议,获得龙云的同意,旋即他带领一队技术人员到竹园地区进行勘察,提出新建竹园东沟的方案,获得省政府批准。该工程拟从竹园西山丫口甸溪河海家大桥上游2.5公里处筑拦河坝,坝高2米,宽35米,开渠引水经过140米长的隧洞,在傍山开石渠8公里至龙潭哨,转向东边山麓往南经竹园街、土桥、直到朋普息宰村。全长37公里,过流量为3立方米/秒,受益面积23052亩,是弥勒县水利工程中规模大、效益好的工程之一。该渠始建于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2年)竣工。工程征用民工40余万个工时,耗资5.5亿元(旧币)。该渠由龙云命名为“甸惠渠”。甸惠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竹园坝的面貌。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竹园人民兴修水利的脚步跟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一直在前行。竹园龙母沟水库鉴于2008年12月,工程总投资4333.3万元,库容为552万立方米,使竹园坝形成了“五沟、一河,十三条沙沟”纵横交错的水网体系,丰沛的水资源,建全的水网体系,为竹园坝赢得了“鱼米之乡”、“甘蔗之乡”“蔗海明珠”、“莲藕之乡” 的美誉!
时光荏苒,朝代更替,物换星移,沧桑巨变。历史的曙光,一扫旧中国满天的阴霾,一个崭新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新中国成立后,新社会的滚滚洪流荡涤去旧社会的一切污泥浊水,社会主义建设高歌猛进,新中国面貌焕然一新。弥勒这块古老的大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弥勒人民把兴修水利,建设美好家园作为发展的使然。上世纪中叶,是弥勒兴修水利的火红年代,全县兴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勤劳、勇敢、奋进的弥勒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先后建起了“太平水库”等大、中、小型水库多个。1950年至1984年的30年中,全县共建成中小型水库100余座,水塘482个,还有不计其数的水利建设工程,使全县的耕地面积比1952年增长了1.9倍。“跃进大沟”是弥勒最大的引水工程,开凿引水沟5240米,延长沟渠33600米,兴建支渠27公里,堪称弥勒的“红旗渠”,它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弥阳”“新哨”坝子的东边山上,清凉、甘甜渠水滋润出“稻米之乡”、”葡萄之乡”。
三
历史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二十一世纪的弥勒以其“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跨上时代前进的高速列车,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金光大道。
让我们把长焦距的镜头缓缓拉回来,摄下弥勒水乡泽国的美丽镜头。
弥勒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古老的滇南小城,同时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201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弥勒撤县设市,从此开启了弥勒发展的新纪元。
风光旖旎上千年,百转千回,蜿蜒迂回,福水萦回浸润弥勒福地,古城弥勒,河流环绕,坝塘相依,溪流潺潺,落英缤纷。明万历年间,弥勒城南甸头界筑起“朱公坝”、城西阿当村筑起“李公坝”,还兴修了大树沟、必正黑沟、梅花寨沟等多条拦截溪流和河水的引灌工程。甸溪河绕弥勒城东南流过,亦如弥勒的护城河,日夜拱卫着弥勒城。甸溪河,古时称巴甸河,亦叫八甸河。“弥勒城附近有八甸”,即:烟光甸,位于城东五里,“烟凝古渡,夕霁朝晖。”赤甸,城东三十里,“一片赤畴,色若涂硃。”抚甸,城南八里,“水流玉液,山转娥眉。”桃源甸,城西三里,“春红如画,仿佛仙源。”梅花甸,城西五里,“疏影横斜,夕阳返照。”杨柳甸,城西北六里,“绿匀两岸,拂水拖烟。”牛孔甸,城北三里,“形若曲眠,村横牛背。”流涌甸,城北十里,“急泻喷雪,石磴珠联。”故弥勒古城有“三春杨柳四围稻,九夏芙蓉八甸水。”的美景。弥勒城一个与水而居,与水而兴,因水而灵的小城,演绎出了一个魔幻般的水乡泽国的“水舞秀。”
人类依水而居,城乡沿水而建。弥勒大地上溪流纵横交错,龙潭泉水遍布纷呈,坝堰星罗棋布。龙潭河、白马河、禹门河,甸溪河、晃桥河、赤甸河、里方河,花口龙潭、清水龙潭、大树龙潭、黑龙潭、绿水龙潭、沙人寨龙潭、四家龙潭、大者甸龙潭,红坡头龙潭、板凳寨龙潭、龙潭村黑龙潭,绿水塘、茶叶塘洗马塘、海菜塘、马草塘、学海塘等众多汩汩涌流的龙潭,纵横山涧峡谷的溪流,星罗棋布在山谷旷野的堰塘,沿市境西进、南环、东出的南盘江喷涌奔流成弥勒的径流清浅、壮阔浩荡,亦或成弥勒机体上的的大小血管,维系着弥勒的生命,激荡着弥勒的勃勃生机活力。甸溪河、南盘江的流水,犹如母亲那丰盈的乳汁,孕育出弥勒香糯的稻米、甜香的蔗糖、醇香提神的烟草、甘醇醉人的红酒,甜美的花果。
山的巍峨,千姿百态,水的浩瀚,绰约多姿。山水共同塑造了弥勒城的形象,孕育了弥勒城的美丽,描绘了弥勒城的风采!相对于山来说,人们则更钟情于水,喜欢水的浩瀚,喜欢水的丰盈。一个湖,活了一个城市,承载起一个城市的新时代。“湖泉效应”成就了弥勒的跨越式发展,成就了弥勒山水园林城市的兴起。弥勒水乡泽国的形成,首先是从“湖泉生态园”开始的。2002年10月,弥勒的城市建设拉开了新的序幕,大手笔谱写新的华章。由红河烟厂投资公司投资,弥勒县政府配合协助征用3500余亩土地,在弥勒城西区原莲花塘的地方,新建起了一个集观光、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湖泉生态园”,湖泉生态园还包括星云湖等7个水面,5个景区,湖泉生态园占地2000余亩,水域面积1700余亩,蓄水200余万平方米,生态覆盖面积达90%,整个湖区,湖光山色,绿草如茵,花红柳绿,白鹭、野鸭等禽鸟戏游翩飞 ,白浪银滩,亭台楼阁,曲径小桥,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湖泉生态园水天相连,宽阔平静的水面以半城水色润泽弥勒城。湖泉生态公园的建成,标志着弥勒的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向生态环保转型,弥勒跨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时代“湖泉时代”。
湖泉生态园,衍生出了弥勒的“湖泉效应” ,紧随着,一个以水为主题的生态公园应运而生。“庆来公园”以世界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命名,位于弥勒老城区,城、水相连,水映古城,青松挺拔,长廊楼阁,石径曲环,水环小山,喷泉水柱、睡莲盛开,是城里中老年人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展示出一派歌舞升平,幸福祥和的太平盛世景象。
小桥流水人家,山中村寨如画。无疑是人们最向往的乡村景致。2003年8月,弥勒西三镇的可邑村,被列为红河州“美丽家园”重点村庄建设村。蝶变从此开始,一个深山中的“可邑小镇”风景区,像是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风姿绰约少女,款款走出深山,大放异彩,不仅有那坝塘波光,溪水清流,小屋别致,炊烟袅袅,小巷弯弯,鸟语花香,更有全球闻名的“阿细跳月”的篝火晚会,吸引不少游客到此旅游观光。
弥勒有“三红”,红酒、红葡萄为三红之一。新哨、东风的万亩葡萄园,被誉为“高原葡萄之乡”,在高原葡萄之乡,弥勒人依“长塘子”的一个小型水库,建起一个有薰衣草、有风车、有博物馆、有艺术馆、有山水、有葡萄,还有葡萄酿制的美酒“云南红”因而成就了气象万千、意气豪放的“东风韵”!“人生难得几回醉,景美酒香东风韵。”她以其独特、精致、秀美和风韵十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一赌其芳容。
网红景点“太平湖森林小镇”,位于弥勒城东北郊外。“清波荡漾涌天际,花海弄潮涂山野。”太平湖片区,万亩荒山蝶变成“AAAA”级森林公园,石漠化地质公园,1300多亩宛如翡翠玉石般的湖水点缀于42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中,环山抱水,草木葱郁,繁花似锦,水与天相连,天与水相衔。山花倒影在湖水中,湖水环拥着山峰,天上人间,水天一色,美轮美奂,游走于太平湖森林公园,你恍若走在天上的琅苑中流连忘返,痴迷于这里的山水、景色。
“一宇嵌山窟,重重开晓妍。青飞岩下水,绿覆树头天。”这是明代弥勒知州葛一龙写锦屏山的诗,在锦屏山后,以“海”字延伸弥勒佛包容之意,弥勒建起了“锦屏后海文化主题公园”水依然是公园的主色调。人们在这里行走于小径栈道,亦或乘小舟游玩于湖中,穿行于石桥柳丝下,亲近自然,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让我们又回到城中,欣赏“红河水乡”的美景,感受“云上水乡”的情致风韵。“红河水乡”与“湖泉生态园”毗邻,依水而建,环湖道长约2.5公里,漫步其中,精致婉约、烟雨朦胧,繁华锦秀的水乡之景如画卷一般缓缓呈现在人们眼前。沿湖星罗棋布着“钱王明清小镇”,“红河商道”,“主题乐园”。流转于江南风雅的亭台水榭楼阁间。看,古建筑群落,融中国六大古建筑派系风格于一园中,闲庭信步钱王明清小镇;读,中国“三代一品”红顶商人王炽的传奇人生;归来闲倚小阁楼窗,遥看红河水乡一片繁华,熙熙攘攘,华灯初放;赏,喷泉如注的“水舞秀”,彩云之南,梦里水乡。
甸溪河,珠江上游南盘江的支流,弥勒的母亲河,全长117公里,绕弥勒城24.8公里。2017年弥勒市委政府以甸溪河恢复优美环境及良好生态为目标,依托弥勒市的旅游资源,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总体规划治理河道64公里,批复总投资21.3亿元,已完成项目一期(甸溪河湿地公园),投资4.7亿元,完成河道治理8.3公里,湿地公园以河道为主轴线,分为“锦屏峡谷溪流段”、“田园风光游憩段”、“城北生态湿地休闲段”。湿地分为东西两岸。共有景点“翠屏长廊”、“草长莺飞”“春风古道”、“银河飞瀑”“落霞孤鹜”、“残桥望月”、“塔映青莲”“江枫渔火”、“碧玉心田”等26个著名景点。一年四季绿树成荫,流水潺潺,水鸟嬉戏;一年四季皆有景,景景不同,各有千秋。清晨,薄雾轻纱、绿柳拖烟、万花千树、百鸟共鸣、流光溢彩,波光流影。甸溪河犹如蜿蜒起舞的白驹腾跃在湿地公园上;夜晚,华灯齐放,霓虹闪烁,火树银花,星星点点,灿如星河,一条金亮的星带盘旋在弥勒城与锦屏山之间,宛如仙境,甸溪河仿佛九天落地的银河,蔚为壮观,美不胜收。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游走于甸溪河,让人们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产生无穷无尽的遐想!
河里流淌着的水,湖中涌动着的水,与岸上的人流,居所,彼此呼应、相融、汇通,使水与人相互呼应,风生水起,灵性勃发,成就了一方福地,孕育了一座山水园林之城。
青山映福地,绿水润民生。弥勒人崇拜水,视水为生命之源,弥勒市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全面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让绿水走进城市,让绿水拥抱城市,让绿水浸润城市,
弥勒的水是洁净的,弥勒的水是清凉的,弥勒的水是甘甜的,弥勒的水是多情的,弥勒是彩云萦绕的福地,是江河纵横的大地。弥勒山水环抱,水城相依,波光云影,水天一色,江、河、溪流、温泉、湖泊、水库纵横交错,山、湖、水共同孕育出一个云上江南,水乡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