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有专家论证说,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发源地在河南汝南,央视拍了《千古绝唱出中原》的专题片,《梁祝》邮票首发地之一在汝南,可以说,汝南加入梁祝发源地之争最晚,最具竞争力,令人瞩目。
据考证,梁祝墓在汝南马乡镇,当地顺口溜说,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关于梁祝的传说,在当地有很多,经河南省政府批准,马乡镇已改为梁祝镇。
马乡我并不陌生,过去开车时,经常路过,没留下好印象,只记得集镇破烂不堪,车过处,烟尘滚滚,乌烟瘴气,经过无数次,从没有在马乡下过车,也没在集镇上逛过。
自认定梁祝埋在马乡以来,拜谒梁祝墓的人纷至沓来,有本地的,有外地的,好不热闹。后来,我不开车了,路过梁祝镇的机会少了,一直没去看看梁祝墓,甚为遗憾。少男少女的美好时代,已经离我远去,憧憬美好爱情的年龄,一去不复返了,我不会迷恋于梁祝的美好传说,不过,作为文化遗迹,作为热爱故乡文化的人,不能不去看看梁祝墓。
几年没去,马乡大变样了,集镇北头建立起了巨大牌坊,高十余米,三门四柱七楼,上写:梁祝故里,两边两幅对联:
梁祝故事梁祝故里故墓故园故风貌
蝶侣传奇蝶侣传情传天传地传古今
三春倚窗时丝丝心絮伴蝶影
一曲断肠处缕缕梦魂萦曹桥
应该说,对联写得不错,对仗工整,寓意深刻,概括了梁祝爱情故事的精髓。牌坊下是笔直的水泥路,为近年新修,是新遗迹。
沿水泥路前行,500米尽头就是梁祝墓了。梁山泊和祝英台的墓分别在京汉古道两侧,东边是祝英台的墓,西边是梁山伯的墓,坟墓高大,两三米高,占地近半亩,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骤然隆起两个大土堆,突兀,显眼。墓前有墓碑,介绍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生平,皆为近年新立。坟墓上附近村庄的孩子玩耍,戏闹,跑上跑下,很多人包括我都怀着仰慕的心情来拜谒,没想到当地人把梁祝视为普通的先辈,普通的乡间人,没有过分尊崇,让人难以接受。细想,也有道理,梁山伯不值得尊崇,我在《梁山伯是个傻家伙》一文中,对他的傻作了分析,若深究下去,梁山伯不光傻,还迂,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绝不可能把“祝九弟”往女儿身上想。在他们读书的红罗书院,旁边有个鸳鸯池,池中常有鸳鸯嬉戏,出双入对,自由游玩,调皮的学生拿石头砸鸳鸯,祝英台也砸鸳鸯,身小力薄,动作柔弱,砸不着,惹得同窗师兄弟哈哈笑,说她是女郎。与祝英台关系更好接触更亲密的梁山伯却没有看出来,迂,迂不可及。要是梁山伯光迂也罢了,还是个窝囊废,胆小怕事,缩手缩脚,成不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不会成为合格的丈夫。梁山伯从师母那里得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去祝英台家求婚,得知祝英台已经许配给马文才,只好忍气吞声,诺诺而退,不敢说一句硬实话,仗义话,如果梁山伯真的是梁山泊英雄,必定会大闹一番,把祝英台抢回来;不过,他不是好汉,更不是梁山好汉,连普通人的勇气也没有;如果他据理力争,坚持娶祝英台,加上祝英台的倔强,对他的倾心爱慕,结果可能会是另外的样子;如果他早点领会祝英台一而再再而三的暗示,结果也是另外一种样子;如果梁山伯敢找马文才理论一番,纵使不成功,也能显示男子汉的气魄,让人侧目。可悲的是,他连找马文才的念头都不敢有,回家后只能忍气吞声,生闷气,弄出一身病,落得个撒手人寰,命归黄泉。父母养活他二十年,他没能为父母养老送终,回报恩情,还让父母备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辛酸,是极大的不孝。作为男子汉的梁山伯,连失恋的打击都扛不住,不敢想象,在以后的生活中,风风雨雨多得很,坎坎坷坷多得很,他能平安度过吗?他能带领祝英台走过一道道沟壑吗?
梁山伯懦弱无能,不能为心上人提供安全呵护,不能为心上人充当保护伞,不能为心上人筑起平静的港湾,迟早会出事。祝英台的美貌出了名,连数里外的马文才都知道,凭梁山伯一介穷书生,软弱无能,胆小如鼠,肯定不能避免祝英台遭人欺负的厄运,如若祝英台如愿嫁给他,以后的日子不会平静,麻烦连连。
梁山伯祝英台的墓隔路想望,生不能相聚,死不能同穴,是后人对他们的哀叹。
徘徊于梁祝墓前,细细端详,细细思索,发现墓的位置有悖于常理。梁山伯墓在路西,右侧,祝英台墓在路东,左侧,稍有文化赏识的人都知道,在古代,东为上,左为上,为贵,西为下,右为下,为卑,也就是说,女为上,为贵,男为下,为卑,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位置不可想象。这说明,当地百姓在埋葬梁祝时,有意为之。
再看看祝英台,她是个了不起的女子,堪与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相比美。她不甘平庸,不甘过普通女人的生活,女扮男装去读书。那个时代,女人读书的少,敢于走出家门读书的更少,冲破世俗偏见,要有勇气,有胆量。这是了不起的壮举。
在三国和隋唐之间,是女人大放光彩的时代。女人敢于扮成男子走出家门,做男人做的事情,了不起。花木兰和祝英台都是那个时代的人,都是女扮男装,有相同之处,做出了普通女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惊天动地。从这个意义上说,祝英台的时代比花木兰早,可以说,比花木兰更大胆,女扮男装具有开创意义。我想,梁祝故事能够广泛流传,初衷不是因为爱情,而是赞美祝英台敢于打破常规,女扮男装,因而受到推崇,广为流传。在流传的漫长过程中,女扮男装的壮举被赋予了另外意义,慢慢演变成了凄美的爱情故事。
祝英台一身是胆。在去书院读书的路上,途经草桥,遇到同去读书的梁山伯,主动提出与之结拜兄弟,胆大;以女儿身混迹于男子中,不怕识破身份,胆大;以女儿身与梁山伯同居一室,不怕露出破绽,胆大;师母看出了祝英台的女儿身,在她和梁山伯床铺间立上界牌,梁山伯谨小慎微地服从,祝英台调皮踢倒界牌,胆大,当地流传有一出戏,叫《闹五更》,唱的就是这件事;十八相送中,祝英台反复提醒,反复暗示,自己是女儿身,活泼可爱,调皮,胆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那个时代女子择夫的准则,祝英台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打破礼制束缚,私许终身,自主择夫,胆大;祝英台在被许配给马文才后,还执意要见来访的梁山伯,冲破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胆大;马文才迎娶祝英台时,她敢以抗婚相要挟,逼迫太守之子马文才答应条件,胆大;在穿上结婚新装时,她敢于提出,外穿红里穿白,以示不忘梁山伯,胆大;在娶亲路上,祝英台当着众人的面,下轿哭祭梁山伯,胆大;梁墓裂开,祝英台勇敢扑入墓中,视死如归,胆大。种种颠覆男尊女卑的大胆行为,违背常理的行为,让人们对祝英台刮目相看,赞赏有加。
在梁祝传说中,我认为祝英台才是主角,梁山伯不过是配角,以他的迂腐,衬托祝英台的泼辣;以他的胆小,衬托祝英台的胆大;以他的墨守成规,衬托祝英台敢于冲破窠臼;以他的懦弱,衬托祝英台的勇敢,也许这才是梁祝故事最初流传的本意。
梁祝爱情注定不会有好结局。如果两人真的结为夫妻,以梁山伯的懦弱无能,活泼调皮的祝英台肯定不会甘于平庸,肯定会弄出惊世骇俗的事。应该说,是祝英台成全了梁山伯,让梁山伯留名于传说,免于湮没无闻。蝇附骥尾而致千里,梁山伯借助于祝英台才留下名声,祝英台才是千古绝唱的主角,流传千古的梁祝爱情,应更正为“祝梁”爱情才更合适。
分析二人的死因,也能看出梁祝的天壤之别。梁山伯求婚不成,回家后又气又恨,抑郁而死。相比较而言,祝英台的死壮烈千万倍,感天动地,为了心上人,在结婚过程中,屡屡戏弄马文才,最后扑入大墓,殉情而死,用鲜活的生命陪伴阴间的魂灵,让夺去心上人的马文才人财两空,让高傲自大的马太守和儿子颜面丢尽,这样的女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梁祝故事能流传千古,最主要的贡献在于祝英台。
梁祝墓埋的位置,或许暗示了当时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