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生活的全部要求不外乎是几本书、几场梦和几个女人

更新: 2018-03-28 22:09:56

我对生活的全部要求不外乎是几本书、几场梦和几个女人 | 亨利·米勒



  真正需要的,必将被满足。


  ▼


  如果变得难以理解,我就会立即被理解。


  ▼


  忘掉女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她变成文学


  ▼


  人生伊始,就除了混乱还是混乱:


  一种液体围绕着我,经我嘴而被吸入体内。


  ▼


  在一切事物中,


  我都迅速地看到其相反的一面,


  看到矛盾,


  看到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反讽,


  看到悖论。


  ▼


  我是我自己最坏的敌人。


  ▼


  我不需要上帝。上帝却需要我。


  ▼


  每一个人在适当的时候,


  当存在的一切超越想象时,


  他就会成为上帝。




  亨利-米勒


  如果要在西方文学界找一位最具独创性、作品最骇人、语言最奇妙、阅读最能给人快感的人,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和业余画家,其阅历相当丰富,从事过多种职业,并潜心研究过禅宗、犹太教苦修派、星相学、浮世绘等稀奇古怪的学问,被公推为美国文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位怪杰。他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其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曾在探索写作风格的时候,模仿过三位作者,第一位是杜拉斯,第二位就是亨利-米勒,第三位是米兰-昆德拉。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用“米勒式”写作,以致几个小说都是在“自动写作”状态下完成的。虽然一定程度上,我也欣赏巴特的“零度写作”概念,格里耶的新小说派特点,以及凯鲁亚克的“自发式写作”,但我不会去尝试。


  1891年12月26日,一个具有某种启示录味道的日子,亨利-米勒出生于纽约一个德裔裁缝的家庭。亨利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为了逃避德国的兵役而来到纽约的。亨利·米勒出生后不久,全家从曼哈顿搬到东河对岸的布鲁克林,居住在工厂和小商小贩中间。


  成长中的亨利·米勒所处的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都并不优越,他也没有受过很高的正规教育,1909年他进入纽约市立学院学习,两个月后即放弃学业,然后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水泥公司的店员、陆军部的办事员兼不拿薪水的《华盛顿邮报》见习记者、他父亲裁缝铺的小老板、电报公司的人事部经理,以及洗碗工、报童、垃圾清理工、市内电车售票员、旅馆侍者、打字员、酒吧招待、码头工人、体校教师、广告文字撰稿人、编辑、图书管理员、统计员、机械师、慈善工作者、保险费收费员、煤气费收费员、文字校对员、精神分析学家等等,有的工作他干了甚至不到一天。


  1930年亨利-米勒迁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同一些穷困潦侧的侨民和放荡不羁的巴黎人混在一起,这些丰富的个人经历为他之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现实依据和素材,被他完整地在小说中还原和展现。


  1934年他在巴黎出版自传体小说《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接着又出版了《空调噩梦》。


  1930—1939年生活在法国,因此对欧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他不仅立足于美国,还立足于欧洲。他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者。他的作品洞察力十分有深度,实际的创作也非常卓越。得到许多名家的称赞。当然也存在非议。


  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住在加州的大瑟尔。在那里他创作了“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和《春梦之结》,但由于被当做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国出版。


  1961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出版,米勒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但是,亨利·米勒的意义还不限于此。他作为一个文学家所开创的风格和特色,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当时文学界一些优秀人物的称赞。艾略特把《北回归线》称为“一本十分卓越的书”,“一部相当辉煌的作品”,“在洞察力的深度上,当然也在实际的创作上,都比《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好得多。”庞德则认为《北回归线》“大概是一个人可以从中求得快感的唯一一本书”,“即使不能赛过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至少也比”弱智的女性伍尔芙”写的”那种只有二分之一才气的粘乎作品更加是永久性文学的一部分”。英国诗人、小说家劳伦斯·达雷尔曾经说过:“今日之美国文学以他(米勒)所做之事的意义而开始,也以此而告终结。”美国当代较为知名的诗人、评论家卡尔·夏皮罗把亨利·米勒称为“现在活着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血统作家诺曼·梅勒在七十年代中期热情为亨利·米勒编纂文集,并称《北回归线》为二十世纪一二十本最重要的美国书籍之一。


  亨利·米勒于1980年6月7日逝世,享年88岁。他的晚年生活仍保持他的“风流”特色,曾与一位年轻美貌的女演员保持了五年的“罗曼史”。在此期间,他已丧失了性能力,用“意淫”方式(他们之间写过千余封大胆淋漓的情书)来取得“满足”。




  世界是一个毒瘤


  在我所到之处,人们都在把自个儿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人人都有难言的隐痛。厄运、无聊、忧伤和自杀,这些都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四周的气氛中弥漫着灾难、挫折和徒劳无功。


  我在想,当无边的寂静笼罩了万物,笼罩各个角落时,音乐最终会胜利的。当万物又回到未被时间孕育出来之前的状态时,世界又一次呈现出那种混沌未开的局面,而现实正是为混沌而写的。你,塔尼亚,就是我的混沌。这便是我歌唱的缘由。


  当你烦躁茫然的时候,去做大保健。


  就在此刻,就在新的一天到来的这宁静黎明之际,这个世界不是充满着罪恶和悲伤吗?人类天性中可曾有哪一种成分历史无休止的进程所改变?实情是,人类被他称之为自己天性中较好的那一部分叛卖。在精神生活的极限上,人类再次发现自己像野蛮人一样赤裸着身子。


  如果哪一个人敢于直抒胸意,秉笔直书他的真实经历,真正的真实,那么我想世界将毁灭,将被吹成碎片。


  我没有钱,没有人接济没有希望,不过我是活着的人中最快活的一个。


  我对生活的全部要求不外乎是几本书、几场梦和几个女人


  人类是一些古怪的动植物。从远处看他们显得微不足道,走到近处他们又显得丑恶、刻毒。他们最需要的是周围有足够的空间——比时间更多的空间。


  若要歌唱你必须先张开嘴,你必须有一对肺叶和一点儿乐理知识。有没有手风琴或吉他倒无所谓,要紧的是有想要歌唱的愿望。那么,这儿便是一首歌,我正在歌唱。


  时间如癌,正在吞噬我们。我们的英雄不是已经自杀就是正要自杀。英雄指的不是时间,而是永不止境的静止。


  他说,天气会持续坏下去…无论哪儿都没有一点儿要发生变化的迹象。时光之癌症正在吞噬我们,我们的英雄或者已经自杀,或者正在自杀。如此说来,这个英雄不是时间,却是永恒。我们必须步调一致、前仆后继地朝死亡的牢狱奔去。没法逃脱。天气也不会变化。


  世界是一个毒瘤,正在一口一口地吞噬自己。


  我曾一度认为做到有人情味是一个人可望达到的最高目标,可我现在明白这意味着要毁掉自己。如今我骄傲地说自己没有人味,我不属于其他任何人和政府,任何信条和原则都同我没有任何关系。我与人性这部吱吱作响的机器毫无关联,我是属于地球的。


  如果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思前想后,如果走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如果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怕将来的自己后悔,那么,要青春做什么!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