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西坑村

更新: 2018-03-28 16:12:08

作者:孙三周

  很多年前,我和大哥上山下乡到莲花公社(现莲花镇),因有“污点”的家庭出身,注定了我们是不能到国营农场和平原地带的农村去的,山区公社是我们没有选择余地的最终落脚点。最近,听说西坑村被评为厦门十大最美的乡村,心中涌动的激动与欣喜。

  尽管在那里生活了八年,但是西坑村从来没有去过,一听那么偏远,心都发怵。那些年,交通极为不便,山区大队(现为村)干部要整整走上一天,才能走到公社的所在地。下乡的那天,因接收知青的西坑大队的干部没能及时走到公社,于是,分配到那里的知青因此得福,不用再到那个穷得“狗不拉屎”的地方去,“老插们”在那里没有战友,去那个地方走走也就没有故人旧迹可寻,落下几分的遗憾。

  那天早晨,约了大哥开车由同安城区向风岗村路口往莲花镇所在地直驱,经后埔村在祥溪林场的Y型路口,往右拐上林区公路。约15-20分钟车程在上陵工区右侧的水泥路右拐,走之字形的盘山路,一个叫“大祠”村路牌醒目地提示,于是左拐直走萍洲,右转到军营,再由此向上至厦门海拔最高的村庄白交祠村后,在我面前的那些连绵起伏嵯峨耸峙的群山,此刻还象浓墨一般黝黑,它与天相接处那逐渐显露出来的青玉一般的曲线上,一轮红日于山那边冉冉升起,瞬时,山与峰,林与木均沐浴在一片金光里。

  在山顶俯瞰西坑村,整个村落横亘在大山腰之间,村前峡谷,村后高山,郁郁葱葱绿水潺潺,墨绿色的茶园一层层地从山顶往下伸延,把整个村子衬得更加古色古香。村子就是这样被安溪和长泰的重重山峦包围着,难怪,文人墨客们丰富地将这个风景如画的古村落联想称之为厦门的“西藏”并不为过。这时的我,有了居高临下,君临万物的感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匍匐在远方,非厦门界内的众如小丘象沙盘上的小山坡,领略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壮观,这般绚丽伟美的风景,尽收眼底。

  淡淡的茶香弥漫着这个小小的村落,以青石砌墙古早的厝前,刚劈开的柴垛错落有致地堆放着,散发出阵阵幽香。村外几株600多岁的古松,在晨风中婀娜多姿地摇曳,窃想,这可称为西坑村的“迎客松”吧。听村民说古松树对面,是大象山、调虎山、狮山崖。古松树脚下有一条大峡谷,峡谷里有一个富有传奇的水帘洞,20多米的瀑布倾泻而下,十二分的壮观。洞中有石屋;还有双龙戏水峡谷——因可望而不可及,放弃了到那里一游的想法。村后高山巅峰处,立有三县交界的界碑,虽年岁已久,但字迹依然清晰。

  茶叶是西坑村最大的土特产,全村每家每户都有茶园,铁观音、本山、黄金桂、黄旦、毛蟹等物美价廉。过去在“以粮为纲”的岁月里,村民们含着眼泪砍去茶树,种上粮食作物,却因山高水冷,年年欠收。改革开放政策给村民们带来了福音,因茶而富起来的人们,纷纷盖起了新房,给古色古香的村落又增添了些许风景。

  正是秋茶采摘的季节,村民们忙得很,但是总有人露出笑脸相迎,招呼不曾谋面的来者到他们家中品茶,将他们好客的情感浓缩在酽酽的茶香里。大哥说,既然来了,弄点茶叶回家去。一个约莫六十余岁的老茶农说,“你们可能品的是铁观音,来早了,现有的茶韵尚可,但味儿并不香醇,最好是再过十来天,给你们留点。”说话间,他捧出一大抔刚烘干的粗茶,麻利地装进袋子,笑着说,“见笑了,象树枝,回去泡,仅是解渴的”。

  返程的路上,我想:这个古老的村落里,人们热情好客,与世无争,纯朴的心灵与洁净的环境有机完美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心中竟萌起想究其根源的意念,西坑人究竟是如何艰难的迁徙,爬山涉水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息繁衍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

  大哥说,改天再来吧,倘若有机会住上几天,与村中的长老聊聊天,答案不就有了么?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