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一再拒绝“妙计”

更新: 2019-05-15 16:31:33

东汉末年,势力强、政治影响力大且最有能力同曹操争天下的,莫过于袁绍了。他凭借渤海区区之地,借讨伐董卓之名,平定了北方四州,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然而,官渡一战败于曹操后,袁绍从此一蹶不振,个中缘由值得寻味。

袁氏在东汉末年积累的“四世三公”名声,给袁绍打下了很好的政治基础。大将军何进聘袁绍为幕僚;汉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以袁绍为中军校尉。董卓进京后,同袁绍商量另立新君,却遭到袁绍的激烈反对。董卓慑于袁氏的影响力,不敢杀他,还任命他为渤海太守。

袁绍在董卓滥施淫威之时,公开抵制他的暴行,赢得了更高的声誉。关东群雄起兵讨伐董卓时,公推袁绍为盟主。这一时期,可谓袁绍一生中最为辉煌的阶段。然而,关东群雄虽然“多归心袁绍”,却各怀鬼胎。十余万大军“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粮食吃完后又开始相互争夺地盘。袁绍不满足渤海的弹丸之地,唆使公孙瓒起兵攻打冀州;冀州牧韩馥被迫将大印交给袁绍。由此,袁绍以冀州为根据地,逐步占据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拥兵数十万。

谋士沮授建议袁绍趁机迎汉献帝来河北,定都邺城。这样一来,就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臣”,占据政治上的主动。但遗憾的是,袁绍并未采纳这个建议。

就在汉献帝历经千难万险回到洛阳时,曹操抓住机会,带兵赶到洛阳,将汉献帝接到许昌,从而得以控制汉室,并以此号令四方。此时,袁绍意识到,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曹操了。谋士田丰建议,趁曹操羽翼尚未丰满之际,拿下许昌、奉迎天子,“此算之上者,不尔,终为人所禽,虽悔无益也”。但是,袁绍过于自信,还是没有听从。

之后,袁绍击败公孙瓒,变得踌躇满志,甚至动起了称帝的念头。为此,他调动十万精兵和万余骑兵,决定向许昌进军;曹操则驻屯官渡予以抗击。

就在袁曹两家准备大打出手之际,曹操的后方发生变故:车骑将军董承受汉献帝衣带诏,联络刘备等人密谋诛杀曹操。刘备借讨伐袁术之机,离开许昌,夺取了徐州,拥兵数万,并试图联络袁绍对抗曹操。曹操无奈,只得领兵讨伐。部下诸将都觉得不妥,担心袁绍趁机来攻,将陷入两面受敌的境地。但谋士郭嘉认为,袁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刘)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

果然,袁绍最后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了谋士攻打曹操的建议。而刘备在曹操的攻击之下,大败而逃;关羽被擒,归顺曹操。等到曹操回军官渡后,袁绍才想到去进攻许昌。田丰认为此时战机已失,不如同曹操进行持久战,消耗对方力量。不料,袁绍竟然再次拒绝了建议,并以扰乱军心为由,将田丰关进了大牢。

曹操出兵同袁绍大军决战,未能取得胜利,只得回营。此时,沮授等人提醒加强对粮草辎重的保护以防偷袭,但袁绍并未在意。曹操把握住了这一战机,亲率步骑五千偷袭乌巢,将袁军的粮草辎重付之一炬。袁军闻讯,不战自乱;曹操趁势发起攻击,袁军大败。袁绍仅率七八百人渡河逃回冀州,两年后因病去世。

袁曹相争之时,凉州从事杨阜有过这样一个评价:“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后人也认为,袁绍“为人宽雅,有局度,喜怒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