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书房里,守一卷名著,观一幅佳画。掩卷长思,热泪不禁溢出眼眶,凝神痴望,画中的人物形象不禁刻入脑海中:此人摇羽扇,带纶巾,几丝银发嵌在头上,饱经风霜的脸上镶上了一双疲倦的眼睛,他的眼神中包含了坚定、执着,又略带几分忧伤,嘴角挂着一抹微笑,右手直指前方,后方的千军万马仿佛潮水一般奔涌而出……此人便是诸葛亮,画上的他与书中的形象略有不同,但我对他的敬佩却丝毫不减。
画上所呈现的是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在几十万魏军面前仍沉着冷静的诸葛亮,是在“利剑”面前仍然能反败为胜的诸葛亮。在千军万马前,他并没有像身旁的文臣那样畏惧,清晰的脸上映着淡淡的自信,但我分明看到他的自信背后有着无尽的哀伤,他在哀什么,伤什么?五出祁山五次失败,如何去见三顾茅庐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诸葛亮虽婉言谢绝过刘备,但他心中明白,若没有刘备,他一身的才华将尽散在卧龙岗上!
他在伤,伤自己的无能,刘备的一句“吾不才,汝可代之”,早已深埋他的心底,他为报此恩,费尽心机,可仍无法为刘氏一统三国。
我又仔细地看了看他,白袍在风中飘动,把他的手骨衬托得格外清楚,饱含了战场的风霜,羽扇上也早已布满了战争的硝烟。身为宰辅的他,原本就可以在蜀国安度一身,免受战火的喧嚣。可他不,他认为刘备之恩没齿难忘,刘备之恩不可不报!于是,他便代替刘禅执掌蜀国的一切事物,小道罚二十军棍,大到光复汉室,报刘备三顾之恩,成了他一生的心愿。
五丈原前,四十九盏灯灭了,诸葛亮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了,可他并没有为此抱怨魏延什么,只是无言的安排了一切一切,而光复汉室也随他的离去成为了一个梦。
读三国,人们对关羽是赞的;对张飞是叹的;对刘备是悲的;而我独独对诸葛亮是两行真诚的热泪。
简评:小作者对《三国演义》的情感非一般的深厚,对三国故事了然于心,习作选取几个有代表一性一的镜头,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