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里的钱学森儒雅随和地说道:“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谁的青春不迷茫?想必很多人都问过自己:我今天遇到的求学、求职、恋爱、婚姻……这么多问题,前辈们跟我们一样曾经“挠头”吗?张闻天、徐特立、雷锋、聂耳等“大人物”年轻时也会和我们有同样焦虑的时候吗?
五四青年节前夕,新华社技术局与新媒体中心联合多个部门成立的项目团队共同推出“揭榜挂帅”融媒产品《老照片会“说话”!“穿越”时空遇见TA》,还线位历史“大咖”“穿越”时空,用“视频聊天”的方式来和网友们话人生、谈理想。
“老话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纵使不少年轻人都知道这个道理,用说教的方式把‘老话’讲给年轻人听,也免不了枯燥。既然如此,那就用AI技术让‘大咖’们‘穿越’一下,让这些历史人物以他们的青春感悟为年轻人答疑解惑。”此次“揭榜挂帅”的牵头人翟畅告诉记者。
为了让这款融媒产品能够真正走到年轻人心里,实实在在地给年轻人一些建议,团队先后多次在多个部门召集“头脑风暴”会议,专门讨论当下年轻人关注的婚恋、升学、就业、理想等热点线个问题。
“我应该和TA结婚吗?”徐特立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主要的不是择财产,不是择地位,是择前进分子和有希望的人。”
“如何看待吃苦?”雷锋这样娓娓道来:“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
为了选出这些和青少年“聊得来”的历史人物,团队也是煞费苦心,先从百余位历史人物中选出了50位备选人物,然后根据确定的16个问题翻阅这50位人物留下的书信、语录等资料,以确定合适的答案。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这些人物留下的影像资料的质量,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照片“动”起来的制作。
“我们技术局将图片修复、图片上色、图片动作驱动技术三项AI技术通过技术融合的方式用到了这款新闻产品中,动作驱动技术我们还是第一次公开展现。”团队技术工程师尉佳玮告诉记者。
拿到照片素材后,工程师利用AI技术先对黑白照片进行修复,然后上色,一套AI算法的操作之后,原先的黑白照片立刻旧貌换新颜,画质和色彩堪比如今的数码照片。
图片动作驱动技术则堪称赋予照片生命的“黑科技”,技术人员通过拍摄,捕捉真人的面部动作,然后将捕捉到的动作“移植”到图片之中,从而让照片上的人物动起来。
为了实现这套“操作”,团队专门从音视频部请来两位主播,并对他们进行视频录制和音频的采集,网友们在H5页面中见到的历史人物眨眼、嘴巴开合、摇头点头等面部动作以及声音均是采集于这两位主播的面部。
这是技术局第一次作为牵头单位,承接新华社的“揭榜挂帅”融媒报道项目,对新华社的技术人员来讲,着实是不小的挑战,但是“揭榜挂帅”机制给了“揭榜”者调动全社资源的机会,这让翟畅和她的团队信心满满。
“我们虽是技术局,但新华社大大小小的报道从来都少不了我们的身影,我们可能是最了解采编工作的技术团队了。融媒时代的到来,‘揭榜挂帅’机制的出现,更是给了我们技术局深度参与融媒报道的机会。”翟畅说。
翟畅“揭榜”后,在总编室的牵头下,由技术局、新媒体中心、音视频部、摄影部、国内部共同参与此次融媒报道。技术局作为揭榜单位,主要负责AI技术的实现和H5产品的开发,新媒体报道的策划由新媒体中心拿创意,真人拍摄、配音由音视频部派主播,图片由摄影部提供最权威的影像资料,文字由国内部负责把文案雕琢成青春语言。
技术局“揭榜”的项目极富技术人的“理性”思维。5个部门共派出16位精兵强将组成项目团队,内部细分成文案组、设计组、视频组、AI组、技术组、支持组,团队成员从项目最开始就集中在一起讨论,各组成员各司其职,并且以日为单位倒排工期,将对应的工作内容细化到每个时间段和每个工作组,确保了项目各阶段素材的流畅有序对接。
优势力量的整合汇聚也“用活”了新华社的报道资源,项目团队称这款让老照片“动”起来的融媒产品是“五自主”产品,即从项目的最初创意到最终落地实现了自主选题、自主策划、自主设计、自主研发和自主传播。
“我们在前期花了大量时间定好项目的时间规划和各阶段要完成的内容,各组之间分工明确,没想到,这样一个临时组建的团队实际运行效果却是出乎意料的流畅。”翟畅说道。
为助力媒体融合,新华社技术局从2016年开始逐步为全社新闻采编工作实现了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2018年,技术局着手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新闻采编工作流程中,提出“智媒工程”的概念,力图实现算力和算法对于新闻采编工作的深度嵌入。
此外,技术局研发中心的另一重身份是新华社媒体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二研究部,承担着前沿媒体技术的研究和追踪工作。
“我们最近两年培养和招聘了一批对AI算法有深度研究经验的算法人才,希望能够提前探索刚刚兴起的、尚未大规模应用的有趣的技术,探索出来之后,我们再进行产品化的尝试,这次让老照片‘动’起来就是我们对前沿技术进行产品化的一次‘牛刀小试’。”技术局高级工程师王熠介绍道。
有趣的技术创意往往来自日常。为此,技术局专门建立了一个“新华创新黑科技”微信群,群成员每天都会转发分享最前沿的适合应用在新闻报道中的技术内容,这些内容涵盖创意类、硬件类、技术类等多个方面。
建群刚8个月,200多项技术成果已经“孕育”,然后由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孵化”和跟踪落地。
“3D模型生成”“多模态检索”“AI写诗”“人像动漫”等基于AI技术的产品也即将加入记者和编辑们的“装备包”,为融媒时代创造出更多可听、可读、可看、可玩味的新闻产品提供更多的想象力来源。
为了让这些技术能够尽快能够“产品化”,新华社技术局与采编部门加强合作,已经在游戏、数据视频、数据新闻H5和专题报道四个领域参与制作了20多款融媒产品,总访问量近4亿。
“我并不是技术背景出身,我在技术局主要从事各个系统的界面设计工作,但是我很喜欢技术局的‘梦工厂’一般的氛围,每天跟同事们沟通,他们都会跟我谈这样那样的最新技术,我有很多设计灵感和报道创意策划都来自这些技术,而且置身于这种氛围之中,我也会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更加自如地去选用技术。”翟畅说。(记者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