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藻第九全文,翻译赏析_好诗文网

2018-06-05 14:06 编辑:盖凡之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题解】品藻指评论人物高下。本篇主要做法是就两个人对比而论,一般是指出各有所长;只有部分条目点出高下之别。有时也会只就一个人的不同情况而论,这实际也是不同方面的对比。拿记述清谈的几则来看。第48 则记刘尹到王长史那里清谈,事后王长史的评价是:“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这指出各人擅长之处。第39 则说:“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答曰: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心”。这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人的清谈效果,其中有高下之别,但是没有显出贬损。从中可以看出品评者总是回避排斥、指责别人,都是善意的。所对比的两人多是同时代的,个别也会用古今对比.正因此,不一定要说出所比的内容,只说明某人跟某人相当,某人超过或不如某人,大概人家就能了解何所指,只是后人有时很难了解是比什么,例如第18 则记:“王丞相二弟不过江,日颖,日敞。时论以颖比邓伯道,敞比温忠武”,这里并没有指明是从哪些方面对比,也没有记述语言环境,就不易从中看出要点。

评论所涉及的内容也如上一篇一样很广泛,诸如品德、才学、功业、声威、风度、骨气、高洁、尊贵、出仕、归隐、清谈、吟咏,等等,都受到重视。所记载的也是士族阶层所讲究的各个方面。

(1)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①。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②。

【注释】①强:指有勇气;敢。摄:整饬。

②“仲举”句:陈仲举和李元礼都是东汉人,是知名大官,地位影响不相上下,就用某一标准决其高下。当时一些人士互相标榜,给予各种称号,上等的有三人,叫三君,即窦武、刘淑、陈蕃三个为当时所崇敬的人,次一等的有八人,叫八俊,即李膺、王畅等八个才能出众的人。所谓君,指的是能做时代楷模的人;所谓俊,指的是士人中的英俊。

【译文】汝南郡陈仲举、颍川郡李元礼两人,人们一起谈论他们的成就和德行,决定不了谁先谁后。蔡伯喈评论他们说:“陈仲举敢于冒犯上司,李元礼严于整饬下属。冒犯上司难,整饬下属容易。”于是陈仲举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之后,李元礼排在八俊之前。

(2)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①。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驾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②。”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驾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驾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③。”

【注释】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辅佐蜀汉刘备。当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取荆州并兼任南郡太守时,庞统任功曹,名声很大。周瑜死后,庞统送丧到吴地。参看《言语》第9 则注①。②驾马:劣马,跑不快的马,是对比着千里马说的。逸足:疾足;捷足。指代步。③樊子昭:刘晔评论他是“退能守静,进不苟竞”的人,指闲居时能安于清静、保持节操,做官时不随便争夺。按:“全子”一句也是庞士元的评论。

【译文】庞士元到了吴地,吴人都和他交朋友。他见到陆绩、顾劭、全琮三人,就给他们三人下评语说:“陆君可以说是能够用来代步的驾马,顾君可以说是能够驾车载重物走远路的驾牛。”有人问道:“真像你的评语那样,是陆君胜过顾君吗?”庞士元说:“驾马就算跑得很快,也只能载一个人罢了;驾牛一天走一百里,可是所运载的难道只一个人吗?”吴人没话反驳他。“全君有很好的名声,像汝南郡樊子昭。”

(3)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①;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②。”劭亦安其言。

【注释】①陶冶:熏陶;给予良好的影响。与时浮沉:跟着时代、世俗走,能顺应潮流。按:《三国志·蜀志·庞统传》注,这句作“陶冶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

②王霸:王道和霸道,指用仁义治天下和用武力治天下的策略。余策:遗策,前代留下的策略。倚仗:一本作“倚伏”,《庞统传》注也作“倚伏”,这是对的。倚伏,互相依存、制约。《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一日之长:比你年纪大一天,这里指擅长些。【译文】顾劭曾经和庞士元作过一次夜谈,他问庞士元说:“听说您因善于鉴识人才而闻名,我和您两人谁更好些?”庞士元说:“移风易俗,顺应潮流,这点我比不上您;至于谈论历代帝王统治的策略,掌握事物因果变化的要害,这方面我似乎比你稍强一些。”顾劭也认为他的话妥当。

(4)诸葛理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①。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②。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注释】①“诸葛”句:三国时,诸葛瑾在吴国,任大将军兼豫州牧;诗作文。按:《晋书·孙绰传》载,孙绰(字兴公)博学,很有才华,擅长写文章,曾作《遂初赋)《天台山赋)等。

【译文】支道林问孙兴公:“您和许椽相比,怎么样?”孙兴公说:“要论情趣高远,弟子对他早已心悦诚服;说到吟诗咏志,许掾却要拜我为师。”

(55)王右军问许玄度:“卿自言何如安石①?”许未答,王因曰:“安石故相为雄,阿万当裂眼争邪②!”

【注释】①安石:一本作安、万,即指谢安、谢万,这是对的,下文也同时谈及这两人。②相为:指向你,对你。一本作相与。裂眼:指睁大眼睛,形容愤怒的状态。【译文】右军将军王羲之问许玄度:“你自己说说你和安石、万石相比,谁强些?”许玄度还没有回答,王羲之便说:“安石自然对你称雄,阿万可要和你怒目相争吧!”

(56)刘尹云:“人言江虨田舍,江乃自田宅屯①。”

【注释】①江虨(bān):字思玄,历任长山令、长史、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译文】丹阳尹刘惔说:“人们谈论江虨像农家子,土气,江虨其实是在村庄里自营田地,房舍,自种自收。”

(57)谢公云:“金谷中苏绍最胜①。”绍是石崇姊夫、苏则孙。愉子也。

【注释】①“金谷”句:金谷,园名,是晋人石崇在洛阳城外金谷涧修建的。石崇是富豪,官至荆州刺史,曾在金谷园大宴宾客,计三十人,饮酒赋诗,不赋诗的罚酒三杯。事后写成《金谷诗叙》记载其事,附录其诗。三十人中,苏绍,年五十,为首。

【译文】谢安说:“在金谷园的聚会中苏绍的诗最优秀。”苏绍是石崇的姊夫。

苏则的孙子。苏愉的儿子。

(58)刘尹目庾中郎:“虽言不情情似道,突兀差可以拟道①。”

【注释】①愔愔(yīn yīn):静寂无声的样子。道:道家哲学体系的核心,指声生天地万物的本源。突兀:高耸突出。

【译文】丹阳尹刘惔评论从事中郎庾■说:“虽然他的言谈不像道那样寂静无为,但是其中突出之处大体能和道相比拟。”

(59)孙承公云:“谢公清于无奕,润于林道①。”

【注释】①无奕:谢奕,字无奕,是谢安(即这里说的谢公)的哥哥。林道:“陈逵,字林道,任西中郎将,兼梁、淮南二郡太守。

【译文】孙承公说:“谢公比无奕高洁、比林道温和宽厚。”

(60)或问林公:“司州何如二谢①?”林公曰:“故当攀安提万②。”【注释】①司州:王胡之,字脩龄,曾召为司州刺史。参看《言语)第81 则注①。②攀安提万:仰攀谢安,提携谢万。指介于两人之间,不及谢安,超过谢万。【译文】有人问支道林:“司州和谢家两兄弟相比,怎么样?”支道林说:“当然是仰攀谢安,提携谢万。”

(61)孙兴公、许玄度皆一时名流。或重许高情,则鄙孙秽行①;或爱孙才藻,而无取于许。

【注释】①“或重”句:《续晋阳秋》说:“绰(按:即孙兴公)虽有文才,而诞纵多秽行,时人鄙之。”《晋书·孙绰传》说孙兴公博学善属文,和许询俱有高尚之志,但是喜欢讥讽嘲笑别人。按:这一则可以和上文第54 则互相参考。

【译文】孙兴公、许玄度都是当时的名流。有人看重许玄度的高远情趣,就鄙视孙兴公的丑恶行为;有人喜欢孙兴公的才华,就认为许玄度无可取之处。(62)郗嘉宾道谢公:“造膝虽不深彻,而缠绵纶至①。”又曰:“右军诣嘉宾②。”嘉宾闻之云:“不得称诣,政得谓之朋耳③。”谢公以嘉宾言为得。

【注释】①造膝:指促膝交谈。缠绵纶至:指谓意最为深厚。

②“又曰”句:并非承接上文而来,而是指有此一说。又,通“有”。诣,指造诣深。“诣嘉宾”中的“嘉宾”疑是衍文。这一则是讲王羲之和谢安对名理的造诣。与郗嘉宾无涉。③政:同“正”,只,仅仅。朋:同等。

【译文】郗嘉宾评论谢安说:“议论虽然不很深透,可是情意特别深厚。”有人说:“右军造诣根深。”嘉宾听到后说:“不能说造诣很深,只能说两人不相上下罢了。”谢安认为嘉宾的话说对了。

(63)质道季云①:“思理伦和,吾愧康伯②;志力强正,吾愧文度。自此以还,吾皆百之③。”

【注释】①庾道季:庾和,字道季。《晋书》说他“好学,有文章。”名重当时,常称扬韩康伯和王文度。

②伦和:条理和谐。

③百:一百倍,作动词用。

【译文】庾道季说:“要论思路条理清楚,我自愧不如康伯;要论志气坚强不屈,我自愧不如文度。除此以外的人,我都超过他们一百倍。”

(64)王僧恩轻林公①,蓝田曰:“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②。”

【注释】①王僧恩:王袆之的小名,是王蓝田(王述)的儿子。

②汝兄:指王但之(王文度)。坦之与支道林合不来,所以蓝田告诉僧息“勿学汝兄。”【译文】王僧恩轻视支道林,蓝田侯王述告诉他:“不要学你哥哥,你哥哥本来比不上他。”

(65)简文问孙兴公:“袁羊何似?”答曰:“不知者不负其才,知之者无取其体①。”

【注释】①体:根本,这里指道德品质。按:孙兴公意指袁羊有才而无德。

【译文】简文帝问孙兴公:“袁羊这个人怎么样?”孙兴公回答说:“不了解他的人不会看不到他的才能,了解他的人瞧不起他的品德。”

(66)蔡叔子云:“韩康伯虽无骨干,然亦肤立①。”

【注释】①无骨干:指韩康伯身体肥胖,好像没有骨骼一样。肤立:指外表、形象能立起来。【译文】蔡叔子说:“韩康伯虽然像没有骨架似的,但是体型壮美,形象也还能立得住。”

(67)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谈何如嵇公①?”谢曰:“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耳②。”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舋舋论辩,恐口欲制支③。”

【注释】①林公:支道林。下文又只称支。

③“嵇公”句;《高僧传》作”嵇努力裁得去耳”,指嵇康要努力前进,才能赶上支道林。“努力”正是“勤著服”的意思。裁。通“才”。

③超拔:超尘拔俗。按:支道林是和尚,才这样说。舋舋(wěiwěi):参看《赏誉)第76 则注③。

【译文】郗嘉宾问太傅谢安:“林公的清谈比秘公怎么样?”谢安说:“嵇公要马不停蹄地走,才能前进呀。”嘉宾又问:“殷浩比支道林怎么样?”谢安说:“只是能超脱尘俗,支道林才超过殷浩,可是在娓娓不倦的辩论方面,恐怕殷浩的口才会制服支道林的。”

(68)质道季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①。

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②。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但恐狐狸貒貉啖尽③。”

【注释】①廉颇、蔺相如:战国时代赵国人。蔺相如完壁归赵,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上。廉颇本为大将,不服,想羞侮蔺相如,最后受感动而负荆请罪,与蔺相如成为至交。懔懔:同“凛凛”,可敬畏的样子。

②曹蜍(chú)。李志:两人憨厚而缺乏才智,做官而功业不显。见在:现在还活着。厌厌(yānyān):形容精神不振。

③结绳而治:远古时代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处理政事。貒貉(tuānhé):猪獾和狗獾。

【译文】庾道季说:“廉颇和蔺相如虽然是千年以上的古人,依旧正气凛然,经常使人感到虎虎有生气。曹蜍、李志虽然现在还活着,却精神委靡像坟墓里的死人一样。如果人人都像曹、李那样,就可以回到结绳而治的原始时代去,只是恐怕野兽会把人都吃光。”

(69)卫君长是萧祖周妇兄,谢公问孙僧奴:“君家道卫君长云何①?”孙曰:“云是世业人②。”谢曰:“殊不尔,卫自是理义人。”于时以比殷洪远③。

【注释】①君家:君;您。

②世业人:管世事(尘俗之事)的人。

③殷洪远:殷融,字洪远。参看《文学)第74 则注①。

【译文】卫君长是萧祖周的大舅子,一次谢安问孙僧奴:“您说卫君长这个人怎么样?”孙僧奴说:“听说是个俗事缠身的人。”谢安说:“根本不是这样,卫君长本是个研究名理的人。”当时人们把卫君长和殷洪远并列。

(70)王子敬问谢公:“林公何如质公①?”谢殊不受,答曰:“朱辈初无论,庾公自足没林公民②。”

【注释】①“林公”句:林公指支道林和尚,庾公指厦亮。

②没:淹没;超过。

【译文】王子敬问谢安:“林公比庾公,怎么样?”谢安很不同意这样相比,回答说:“前辈从来没有谈论过,庚公自然能够超过林公。”

(71)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①,谢公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②。”

【注释】①谢遏:谢玄,小名遏,是谢安的侄儿。竹林:指竹林七贤。参看《赏誉》第29 则注①②臧贬:褒贬。按:竹林七贤,在当时声望都很高,所以一般不评论其中的优劣。【译文】谢遏等人一起谈论竹林七贤的优劣,谢安说:“前辈从来不褒贬七贤。”(72)有人以王中郎比车骑,车骑闻之曰:“伊窟窟成就①。”

【注释】①窟窟:同“搰搰(gǔ gǔ)”,用力的样子。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538 页说:”言但之随事辄搰搰用力,故能成就其志业也”,“其称但之之言、殆即听以自■也。”【译文】有人把北中郎将王坦之和车骑将军谢玄并列,谢玄听说这事就说:“他努力做出了成绩。”

(73)谢太傅谓王孝泊:“刘尹亦奇自知,然不言胜长史。”①【注释】①王孝伯:王恭,字孝伯,是长史王濛的孙子。奇自知:非常了解自己。【译文】太傅谢安对王孝伯说:“刘尹也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可是他不说超过长史。”

(74)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①。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②。推此知之。”

【注释】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子重。是王操之的字,子敬是王猷之的字。子敬最小。

②“吉人”句:语出《周易·系辞下》。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躁人,急躁的人。【译文】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75)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①?”答曰:“固当不同。”

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

【注释】①“君书”句:王子敬擅长草书、隶书,当时有人认为他的书法骨力比不上他父亲王羲之,而比较秀媚;有的认为他父亲比不上他。谢安很尊重王羲之的书法,才有此问。【译文】谢安问王子敬:“您的书法比起令尊怎么样?”子敬回答说:“本来是不同的。”谢安说:“外面的议论绝不是这样。”王子敬说:“外人哪里会懂得!”

(76)王孝伯问谢太博:“林公何如长史?”太傅曰:“长史韶兴①。”问:“何如刘尹?”谢曰:“噫,刘尹秀。”王曰:“若如公言,并不如此二人邪?”谢云:“身意正尔也。”

【注释】①韶兴:美好的意趣。按:上文第48 则所记,长史王濛很欣赏自己的韶音令辞,自认为胜过刘尹(刘惔)。这里谢安也称赞他的言谈有韶兴,而不很欣赏支道林。

【译文】王孝伯问太傅谢安:“林公和长史相比,怎么样?”谢安说:“长史的清谈意趣清新。”王孝伯又问:“和刘尹相比怎么洋?”谢安说:“哎,刘尹才能出众。”王孝伯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他全都比不上这两个人吗?”谢安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啊。”

(77)人有问太傅:“子敬可是先辈谁比①?”谢曰:“阿敬近撮王、刘之标②。”

【注释】①“子敬”句:王子敬于义理并非所长,只是能综合各家情致,所以擅名一时。②撮:聚合。王、刘之标:王濛、刘惔的风度。

【译文】有人问太傅谢安:”子敬到底是和哪一位前辈相当?”谢安说:“从近处说,阿敬集中了王、刘二人的风度。”

(78)谢公语孝泊:“君祖比刘尹,故为得逮①。”孝伯云:“刘尹非不能逮,直不逮②。”

【注释】①君祖:指王濛。参看上文第73 则注①。逮:达到;赶上。按:《世说新语》原注,这一则是说王濛质朴,刘惔有文采。

②“刘尹”句:据《晋书》记载,王濛和刘惔两人齐名,而且很友善,王孝伯又“慕刘惔之为人”。但是在这里,王孝伯实际是说他祖父胜过刘惔。

【译文】谢安对王孝伯说:“您的祖父和刘尹齐名,自然是能够做到他那样。”

王孝伯说:“刘尹那样的人并不是难以做到的,只是祖父不那样做。”

(79)袁彦伯为吏部郎,子敬与郗嘉宾书曰:“彦伯已入,殊足顿兴往之气①。故知捶挞自难为人,冀小却,当复差耳②。”

【注释】①已入:指已经进入朝廷,这里指担任吏部郎一职。顿:舍弃;消除。兴往:迈进,指勇往直进。

②捶挞:这里指处分官吏的杖刑。按:郎官如果有过错,就会受杖刑,所以有人不愿担任这一职务。王濛曾由长山县令调任司徒左西属,他认为此职有过失则应受杖,就上表辞让,虽经下诏对他可以停罚,仍然不肯就职。小却:稍为推辞一下,即表示不接受。按:王子敬希望袁彦伯也上表辞让,或者可能停罚。差(chài):病好了,这里指好。

【译文】袁彦伯担任了吏部郎,王子敬写信给郗嘉宾说:“彦伯已经入朝就职了,这个官职特别能挫伤人的仕进志气。原先就知道受了杖刑自然很难做人,所以希望他能稍为辞让一下,这样就会好一些呀。”

(80)王子猷,子敬兄弟共赏《高士传》人及《赞》①,子敬赏井丹高洁,子猷云:“未若长卿慢世②。”

【注释】①赞:一种文体,放在人物传记的结尾部分,等于一个总评,内容主要是褒贬人物的。例如桩康《高士传)在井丹的传记后面有“其赞曰:‘井丹高洁,不慕荣贵,抗节五王,不交非类..’”。②长卿慢世:也是《高士传》中的赞语。长卿是司马相如的字。慢世,怠慢世人世事,玩世不恭。按:子敬赞赏高洁,子酞赞赏慢世,都是符合各自的性格的。

【译文】王子猷、子敬兄弟一起欣赏《高士传》一书所记的人和所写的《赞》,子敬欣赏井丹的高洁,子猷说:“不如长卿玩世不恭。”

(81)有人问袁侍中曰①:“殷仲堪何如韩康伯?”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复未辨,然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殷不及韩。”故殷作诔云:“荆门昼掩,闲庭晏然②。”

【注释】①袁侍中:袁恪之,字元祖,曾任黄门恃郎、侍中。

②荆门:柴门,指贫苦人家用木头、树枝等编的门。晏然:安安静静的。按:殷仲堪能清谈,擅长写文章。在清谈名理方面和韩康伯齐名。这一则里,袁恪之避开义理问题,只就风流一事比较其间优劣。

【译文】有人问侍中袁烙之:“殷仲堪和韩康伯相比,谁强些?”袁恪之回答说:“两人义理上的成就,其优劣实在是还没有辨明,可是门庭闲静,显然保存着名士的风雅,这一点,殷仲堪是赶不上韩康伯的。”所以殷仲堪在哀悼韩康伯的诔文上说:“柴门白天也关闭着,清幽的庭院安安静静。”

(82)王子敬问谢公:“嘉宾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诚复钞撮清悟,嘉宾故自上①。”

【注释】①钞撮:聚集。按:这里指庾道季清谈能学习别人,集中人家清虚善悟的优点。上:原注“超拔也”,指出众,杰出。按:谢安认为嘉宾胜过道季。

【译文】王子敬问谢安:“嘉宾和道季相比,谁强些?”谢安回答说:“道季的清谈的确集中了他人的清虚善悟,嘉宾却本来就出众。”

(83)王珣疾,临困,问王武冈曰①:“世论以我家领军比谁②?”武冈曰:“世以比王北中郎③。”东亭转卧向壁,叹曰:“人固不可以无年④!”【注释】①临困:临死。困,病重。王武冈:王谧(mì),王导的孙子,袭爵武冈侯。②领军:指王洽,是玉导的儿子、王珣的父亲,名声很好,曾任吴郡内史,调任领军,不久又加中书令。三十六岁死。

③王北中郎:王坦之,任北中郎将。按:王坦之是太原人,王导是琅琊人。④无年:无寿。按:王珣认为他父亲的人品才德超过王坦之,只是因为死得早,所以声望不大,世人才拿他比王坦之。

【译文】王珣病重,临死的时候,问武冈侯王谧说:“舆论界把我家领军和谁并列?”武冈侯说:“世人把他和王北中郎并列。”东亭侯王珣翻身面向墙壁,叹气说:“人确是不能没有寿数呀!”

(84)王孝伯道谢公浓至①。又曰:“长史虚,刘尹秀,谢公融②。”

【注释】①浓至:指道德深厚到顶点。

②虚:谦虚。《晋书·王濛传》说王濛“虚己应物,恕而后行。”融:恬适。原注“条畅也”,指通达。《晋书·谢安传》说他“神识沈敏,风字条畅。”

【译文】王孝伯评论谢安最为深厚。又说:“长史谦虚宽和,刘尹才智出众,谢公和乐通达。”

(85)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谢曰:“右军胜林公。林公在司州前亦贵彻①。”

【注释】①司州:指玉胡之,曾任司州刺史。参看《言语》第81 则注①。按:这里说明右军将军王羲之胜过支道林,支道林胜过王的之。贵彻:尊贵通达。

【译文】王孝伯问谢安:“林公和右军相比,谁强?”谢安说:“右军胜过林公。可是林公比起司州来还是尊贵而通达的。”

(86)桓玄为太傅,大会,朝臣毕集①。坐裁竟,问王桢之曰:“我何如卿第七叔②?”于时宾客为之咽气③。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

【注释】①“桓玄”句:桓玄只任过太尉,不是太傅。

②卿第七叔:指王献之。王桢之是王徽之的儿子,王羲之的孙子,历任侍中、大司马长史。③咽气:气塞,屏气,这里指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按:桓玄性情暴烈,而又酷爱书画,喜欢二王书法,总是以王献之自比。王桢之如果回答不好,就会触怒他。

【译文】桓玄任太傅的时候,大会宾客,朝中大臣全都来了。大家才入座,桓玄就问王桢之:“我和你七叔相比,谁强?”当时在座的宾客都为王桢之紧张得不敢喘气。王桢之从容回答说:“亡叔只是一代的楷模,您却是千古的英才。”满座的人听了都喜气洋洋。

(87)桓玄问刘太常曰①:‘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贤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②。”

【注释】①刘太常:刘瑾,字仲璋,历任尚书、太常卿。他母亲是王羲之的女儿、王子敬(王献之)的姐妹。

②“楂梨”句:指几种水果味道不同,却都很可口,借指两人各有各的长处。楂,山楂;柚,柚子。

【译文】桓玄问太常刘瑾说:“我和谢太傅相比,怎么样?”刘瑾回答说:“公高明,太傅深厚。”桓玄又问:“比起贤舅子敬来怎么样?”刘瑾回答说:“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

(88)旧以桓谦比殷仲文①。桓玄时,仲文入,桓于庭中望见之②,谓同坐曰:“我家中军那得及此也!”

【注释】①殷仲文:桓玄的姐夫,投奔桓玄任咨议参军。他有才华,容貌风度又美,为世所重。下文桓玄正是从这方面评论桓谦比不上他。

②“桓玄”句:指桓玄攻下建康、自称皇帝时。参看《言语)第106 则注①。桓玄篡位后,任用堂兄弟桓谦为尚书左仆射,兼吏部,加中军将军。故下文直称中军。

【译文】过去总是把桓谦和殷仲文并列。桓玄称帝时,仲文入朝,桓玄在厅堂上望见他,对同座的人说:“我家的中军哪里赶得上这个人呢!” [下一章>>] [返回目录▲]

查看更多>>
上一篇:赏誉第八全文,翻译赏析_好... 下一篇:规箴第十全文,翻译赏析_好...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