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享雍:大国扶贫的巴中见证
2018-07-12 10:39 编辑:管初柔
在世界不少地方,摆脱贫困,都是人们需要面对的艰难课题。但是,在面对这个艰难的课题时,如今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政府,有中国这样努力消除贫困的意志和决心,有这样严密的政策制定和实际行动。从国家领导人到地方各级干部,多年来在脱贫过程中持续不断的顽强拼搏精神和行为,不光使很多人走出贫困,命运改变,而且还表现出非常崇高的品格精神,很好地表达了国家的温暖情怀和个人无私帮扶的情感故事,这些都构成了一曲曲深情感人的现实社会历史书写,将在很多人的经历和国家民族的历史上成为重要的记录。
在诸多扶贫报告中,贺享雍的《大国扶贫——来自四川巴中的扶贫纪实》,是又一个重要的内容和部分。地处四川的巴中地区,是一个只有十几平方公里的山间小盆地。可在这个狭小山地的沟谷山岔里,却居住有300多万人口。这里“山美水美人却‘难’”,有的地方,一个村子,最大的田块只有几个平方米大,农业生产只能够靠人力进行。加之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常年干旱,很多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可尽管这样,这里曾经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所在,战争年代,贫穷的人们给革命以很大支持,当年120万人口,竟有12万参与革命活动,有8万多人参加红军,有4万多人牺牲,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种种原因,这里成了如今国家扶贫攻坚的重要战场,成了国家上上下下关注的扶贫对象,摆脱贫困,和贫困作坚决斗争的战役在这里全面展开。
贺享雍,不负文学应有的社会情怀、使命职责,离开城市和自己的书房,走进大山深处,走进很多依然贫困和正在努力战胜贫困的人们中间,用心的观察、感受、采访、表达,为人们了解这里的扶贫攻坚斗争,书写了很多真实的现场情形故事,内容丰富、个性鲜明。作品提供的很多真实人物及其不同表现情形,像双田村的岳天武,全家六口人,住在破旧的木架房内,黑糊糊八面透风,墙上的裂缝能跑过牛去,下雨时,需要好几个盆子在各处接雨;田垭村人们如今还像原始“野人”般地在破旧的穿逗房里生活,堂穿壁漏,楼下养猪养牛、楼上住人;罗张窝村,因为山隔河阻,病人、难产的孕妇,都曾活活地死在涨水的河边等等,这些艰难贫穷的奇怪遭际命运故事,都非常真实具体和形象地描绘着贫困的严峻局面,将脱贫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给予了接近充分的展现,引人关注。
《大国扶贫》在真实展开各种各样的贫困情景的时候,同时也在如何解决和消除这些贫困存在方面更加地用心。巴中地区的人们很早就提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口号,在“八七扶贫计划”实施过程中,也曾经创造了“巴中经验”。2013年以来,巴中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力度,陆续组织派遣很多有爱心、有能力、有担当的干部到前沿贫困村子担任书记,摸排情况,精准发力,设法排解,实现脱贫,表现出了非常好的作风、品质和精神行为,令人感动。比如分布于巴中各扶贫点上的刘泽训、文琼、马北晨、吴杰、“岳小胖”、谭真理、丁强、李林蔚、施元丞、包晓英、杨彬、杨超、向荣等,他(她)们无私勇进,敢于承当,深入基层,掌握政策,真情帮扶,或者帮助修路引水架桥,或者助之养猪养鸡种蘑,或者帮助搬迁盖房重教……虽经历多种艰难,但终究让像罗张窝村、青龙村的石德海、李本玉、杨绍美、杨青云、杨志虎、石绍云等很多人的贫困状态得到改变,取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成绩。这些艰苦奋斗在一线的年轻干部,在“黄牛当马使”的压力下,付出自我和智慧血汗,奋斗在条件十分艰苦的地方,忍受压力、委屈、离别,为了他人的幸福表现出十分动人的品质和精神,是扶贫战线的优秀模范,很应当给予充分的赞美和表彰。贺享雍在自己的报告中,每涉及这些扶贫干部的表现时,都流露出真诚的敬意和赞赏言辞,十分自然。
贺享雍的作品,是一种抑制着激情和情绪的描述,他贴着地面行走,用客观理性的眼光观察和表达,因此非常具有真实存在的现场感,在描绘贫困和消除贫困的过程中给人务实明确的感觉。作者没有躲避导致贫困的各种原因,但指出因为不思进取、生性懒惰和有些儿女赡养父母不尽责等一些客观原因导致贫困现象发生,见出乡村“失衡”现象,也表现出作者的理性批判精神和能力。在作品的最后,作者还欣喜地记述了巴中这些年来扶贫的重大成果表现和到处出现的温暖安闲美景,也是对于国家扶贫战略行动的积极回应。《大国扶贫》,巴中见证,脱贫攻坚,巴中战酣!
查看更多>>没有了! 下一篇:《大国扶贫》:大国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