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2022-08-29 22:47 编辑:云彩间
我从高三读到《明朝那些事儿》中王阳明的故事之后,开始思考王阳明的心学,和人生之道,并用整个大学的时光去实践、体验心学之道。
再之后,毕业之后实习的半年里,读了《水知道答案》,我开始了对佛教的思考,关于因果,关于冥冥之中的一些注定。工作之后的很多年里,我在与千千万万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修正、完善我对心学、对因果的理解。
很多年之后,当我开始带团队,并且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我读了李尔纳老师的《寂静的智慧》(WordsfromSilence)、《拥抱当下》(EmbracingthePresent)、《桥接天堂与人间》(BridgingHeavenandEarth)、《回到当下的旅程》(JourneyintoNow)这几本书之后,结合我之前多年以来对王阳明心学的思考,对佛教理论的一点浅显的思考,我感觉“道”的脉络在我的心中已经很清晰成型。并凭着对它的一些理解,化解了工作中的困境。
就像最开始看不明白的一样东西,这里瞄一眼,那里瞄一眼,从很多不同的方向观察,直到后来这个东西的面貌在脑海里渐渐成型。
慢慢的,已经很少有事情能让我陷入困境,我似乎把很多事情看得越来越透彻。但是今天,这本小说又开始唤起了我新的思考。
似乎我之前多年的思考,只是针对于个人、个体的“道”——每个人都是在寻找一个真正的自己,因此全然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保持绝对的独立,不悲不喜,淡然处之。
而这本书开启了我对于宏观的道的再次思考。
通观全书,作者写了三种人。第一种是以小丹为代表的“天国人”,他们聪明伶俐不占,却是真正的高人,牛在超越了自身的文化属性,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少之又少。第二种是以丁元英为代表的“神人”,洞悉世事,于人间游刃有余。他们的非凡之处在于格局,在于把握了文化属性、了解自身局限(“贪嗔痴慢疑”),但终究难以超越(“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第三种就是剩下的人物了,像叶晓明、冯世杰、刘冰,和第二种人一样,他们也受文化属性、贪嗔痴慢疑的主宰,但却不自知,因此是文化的傀儡和牺牲品,也很容易被“神人”利用和玩弄,就像自杀的韩雨峰和刘冰。
书里那句话,“神是道,道法自然,如来”。
神,是基督教里面常用的字眼。
道,是道教里面常用的字眼。
如来,是佛教里面常用的字眼。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不缺。——王阳明
王阳明告诉我们,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心里有良知。
耶稣说心里有爱,佛说心里有佛性。
李尔纳说神是真理、明辨、爱与慈悲。
其实道家、佛家、基督教,王阳明的心学,李尔纳老师,在探索生命的理时,提到“道”、“如来”、“神”的时候,都表达的同一个意思——神不是神,是人,是觉醒的人(耶稣);如来不是如来,是觉醒的人(释迦摩尼);只要吾心光明即可(王阳明)。最后一切一切,都来自于人自己的内心。真理、明辨、爱与慈悲也是来自于人自己。
只是太多的人都向外求,求菩萨、求皇恩、求救世主,靠天靠父母靠老师靠朋友,而没有悟到,没有任何人可以救得了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这是个体的道、微观的道。
那么宏观的道是什么呢?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无论我有多深、多浅的领悟,哪怕修成仙,我所处的这个世界,也是一个“天国人”、“神人”和普通人混杂在一起的大杂烩。读后感.我对此,只能保持一种淡定的观察,并从这个大杂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轨迹,无论多么无奈也好,愤慨也好,精明也好,最终都融入到这个大杂烩,成长、演绎、消亡。
就像最近我一直在研究的金融市场一样,市场中各种产品的价格每天起起伏伏,就像世界上各色各样的人演绎各种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轨迹交汇、纠缠、捆绑在一起,又分开、分离,我们都身处其中,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它们当做一场电影大片,看他们演绎的无比欢乐,作为观众的我们也陶醉其中,然后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窗口,进入市场,借着几次波动变化,演绎我们自己的轨迹。
也正如,主人翁丁元英五台山论道的一番话。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从那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
作者将笔下的主人公的人生脉络,定位在一个“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的位置上,且主人公对此有很深的自知之明,也给自己的人生轨迹划上了很清晰的一条线。
对于我来说,悟道就如同减肥一样,是一生的事业。从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的角度看过去,思考过去,从一本本书开始读起,从一个个圣人、哲人的生命故事开始读起,从每一部电视剧、电影看起,每一个小的角度、小的故事、小的剧情都可能带给你启发,刚开始你是不懂的,直到某一天,在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所有之前那些小的启发融会贯通在一起,之后便顿悟了。如同王阳明32岁那年龙场悟道一样,悟道只在一瞬间。然后用剩下的一生去实践。
查看更多>>上一篇:余秀华诗歌20篇 下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