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节真邪全文,翻译赏析_好诗文网

更新:2018-05-31 09:11:06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刺节真邪全文,翻译赏析_好诗文网

【题解】刺节,指刺法理论中的针刺五节,即振埃、发蒙、去爪、彻衣、解惑;真,指真气而言;邪,指邪气,也就是四时不正之气。本篇讨论了刺节、真邪、解结推引和五邪四个问题,作者只取前后两个内容作为篇名。故篇名为"刺节真邪"。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刺有五节,奈何?岐伯日固有五节一日振埃,二日发蒙三日去爪四日彻衣,五日解惑。黄帝日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岐伯日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腑输,去腑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提要】本段简述了刺五节针法。

【白话解】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说刺法有五节之分,具体内容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刺法理论中确有五节的说法,它实质上指针刺的五种方法第一种叫做振埃,第二种叫做发蒙,第三种叫做去爪,第四种叫做彻衣,第五种叫做解惑。黄帝说先生所谈到的这五节的方法,我还不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请详尽地告诉我。岐伯说针刺中振埃的方法是指针刺浅表的经脉,用以治疗阳病。发蒙的方法,是指针刺六腑的腧穴,治疗腑病。去爪的方法,是指刺关节的支络。彻衣的方。法,是指遍刺六腑之别络。解惑的方法,是指根据阴阳的变化机理,而补不足、泻有余,使偏颇的阴阳归于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原文】黄帝日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岐伯日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嗔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饲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黄帝日善。取之何如?岐伯日取之天容。黄帝日其数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日取之廉泉。黄帝日取之有数乎?岐伯日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日善哉。

【提要】本段叙述了振埃法的针刺部位、选用腧穴、实施方法及所适应的病证。

【白话解】黄帝说刺节中的振埃,先生说是针刺浅表的经脉治疗阳病,我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是什么,我愿意详细地听一听。岐伯说振埃的方法,具体说是治疗阳气暴逆于上,充满胸中,胸部胀满,呼吸时张口抬肩等病证的,或胸中之气上逆,以致发生气喘喝喝有声,或坐或伏而难以仰卧,并且害怕埃尘和烟雾。一遇烟尘则病势加重,使得喉咙噎塞而有窒息感。这种方法之所以称为振埃,是因为治疗这种病收效极快,立竿见影,甚至比振落尘埃还要迅速。黄帝说讲得好。那取什么穴位呢?岐伯说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天容穴。黄帝说若有咳逆上气,屈曲蜷缩着而胸部疼痛,这种情况取什么穴位呢?岐伯说取任脉的廉泉穴。黄帝说取这两个穴位时,针刺有一定的规定吗?岐伯说取天容穴时,针刺不要超过一寸;取廉泉穴时,看到病人面部血色改变时即当止针。黄帝说讲得好。

【原文】黄帝日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腑输,去腑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日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蒙耳,尚疾于发蒙也。黄帝日善。愿卒闻之。岐伯日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黄帝日善。何谓声闻于耳?岐伯日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黄帝日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提要】本段叙述了发蒙法的针刺部位、选用腧穴、实施方法及所适应的病证。

【白话解】黄帝说刺节中所讲的发蒙的方法,我还没弄懂其含义是什么。本来发蒙的针法,是治疗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清的病变的。先生却说针刺六腑的腧穴,治疗腑病,那到底哪个腧穴能治好这耳目病,我愿听你讲一讲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你问得太好了。这是针刺中最绝妙的地方,它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的奥妙必须心领神会,单凭平时口里说的和书本里记载的,还不能道出它出神人化的玄机。我所说的发蒙,其奏效之迅捷,要比启发蒙聩还快得多。黄帝说太好了。那你快把这方面的内容全部告诉我。岐伯说针刺这种病,必须在中午的时候,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听宫穴,通过手法使针刺感应到瞳子。并使耳内能听到作响的声音,这就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腧穴。黄帝说好。怎样才能使耳内能听到声音呢?岐伯说针刺听宫的同时,用手紧捏住鼻孔,然后闭住口,怒腹鼓气,使气上走于耳目,这样耳内就会在针刺的同时相应地出现声响。黄帝说太妙了。这真是在无形之中,使针刺感应加以传导,眼睛没有看到,效果却明显出现,实在是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了。

【原文】黄帝日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岐伯日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日去爪。帝日善。

【提要】本段叙述了去爪法的针刺部位、选用腧穴、实施方法及所适应的病证。

【注释】人之管以趋翔是指人体的下肢为主持行走的器官,也是站立的支柱。

血道《甲乙经》、《太素》均作"水道"。

荥然有水荥然,小水貌。荥然有水,是形容有水蓄积,像微浅的不能流行的小水一样。

【白话解】黄帝说刺节中所说的去爪的方法,先生说是指刺关节支络,我愿意听你详尽地说明其中的道理。岐伯说腰脊是身体内较大的关节;下肢是人体行走的枢要,也是站立时的支柱;阴茎有生育繁殖的功能,可用来交媾排精,也是津液输出的道路。如果饮食不知节制调配,喜怒不时过度刺激,影响津液的运行和代谢,使得津液内溢,停聚于阴囊,水道不通,阴囊口益胀大,会使人体的俯仰、行动都受到限制。这种病是由于水液蓄积在内。使上下水道不能通调所致。用铍针砭石所治取的,就是这种因水肿而外形显著增大,衣裳也不能遮蔽的病证。因为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积水,就像修剪多余的指甲一样,所以叫去爪。黄帝说你讲得很好。

【原文】黄帝臼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岐伯日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黄帝日善。取之奈何?岐伯日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瘸,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黄帝日善。

【提要】本段叙述了彻衣法的针刺部位、选用腧穴、实施方法及所适应的病证。

【注释】腊干形容肌肉皮肤干燥的样子。

【白话解】黄帝说刺节中所说的彻衣的方法,先生说是遍刺六腑之别络,没有固定的部位,请你详尽地讲给我听。岐伯说这种方法适用于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的病。阴气不足会产生内热,阳气有余又会发生外热,内热外热相互搏结,则感到比怀抱炭火还要热。由于热势炽盛,所以只想袒露身体而不愿穿衣盖被,更不敢叫人靠近身体,甚至因怕热而身体不欲沾席。由于腠理闭塞,不得汗出,热邪不能外散,以至于舌干咽燥,口唇干裂,肌肉枯槁,饮食好坏也不辨其味。黄帝说讲得好。那么怎样治疗呢?岐伯说首先针刺手太阴肺经的天府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各三次,再刺膀胱经的中膂俞用以泻热,然后补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使病人出汗,待热退汗液减少时,病就痊愈了,其奏效之捷,比彻掉衣服都快。黄帝说你讲得很好。

【原文】黄帝日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日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黄帝日善。取之奈何?岐伯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黄帝日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提要】本段叙述了解惑法的针刺部位、选用腧穴、实施方法及所适应的病证。

【注释】 倾侧宛伏形容患半身不遂后,身体既不能倾斜反侧也不能宛转俯伏。

【白话解】黄帝说刺节中所谓解惑的方法,先生说要全部知道调和阴阳和运用补泻的道理,使人体内阴阳虚实相互变化移易,以达到平衡。那么在错综复杂的病情中怎样辨清阴阳虚实而解除迷惑呢?岐伯说人得了中风一类的病,血气必有偏虚之处,虚者是指正气不足,实者是指邪气有余,这样身体就感到肢体轻重不相称,身体倾斜反侧,仆伏欲倒。严重时可导致神志昏乱,意识模糊,不能辨别东西南北,症状的出现忽上忽下反复多变,颠倒无常,所以它比单纯神志迷惑的病证还要严重。黄帝说讲得好。那么怎样治疗呢?岐伯说不管证候多么复杂,必须泻其邪气的有余,补其正气的不足,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用针是治其根本,其奏效迅速,比单纯解除神志迷惑要快捷。黄帝说讲得好。我一定把这些理论知识著之于书册,秘藏在灵兰之室,很好地保存起来。决不敢轻易泄露出去。

【按语】本段提出的刺五节属古代针刺治病的方法,每种方法各具不同的适应证,并分别指出了针刺的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法及针刺部位。这些方法虽目前已较少采用,但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振埃法治哮喘、发蒙法治耳聋等,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当进一步深入研究。

【原文】黄帝日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岐伯日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黄帝日刺五邪奈何?岐伯日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州,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

黄帝日官针奈何?岐伯日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键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提要】以上分别叙述了痈邪、实邪、虚邪、热邪、寒邪等五邪所致病证、治疗原则、针刺方法和选用针具。

【注释】
容大、狭小容大,即大邪(实邪);狭小,即小邪(虚邪)。

章条目的意思。

脆道更行脆,疑"诡"之误。此句承上句,如不得脓,须易不同之道更刺。

剽其通剽,急的意思。剽其通,是指急于疏通病邪。

越而苍苍,通沧,寒的意思。越而苍,就是指针刺热邪,廊倬邪等发披.南执转蜘襄浦。

【白话解】黄帝说我听说有刺五邪的方法,什么叫做五邪?岐伯说病有痈肿的,有属实的,有属虚的,有属热的,有属寒的,这就叫做五邪。黄帝说五邪致病怎样针刺治疗呢?岐伯说一般针刺治疗五邪的方法,不过五条。对于瘅热的病证,应当消灭热邪;痈肿和积聚的病证,应当使其消散;寒痹在身,应助阳热以温血气;体虚邪微者,补益阳气而使其强壮;邪气盛大的必须驱除邪气。下面请让我将具体的针刺方法告诉你。

一般治疗痈邪的方法,不可在初期病势隆盛的时候,迎其锐势而妄用铍针刺破排脓。应耐心地加以调治,这样痈毒就会不化脓,此时应改换不同的方法进行针刺,使邪毒不在固定的部位留聚,这样,病邪就会渐行消散。所以不论是阳经还是阴经,只要是经过痈肿所生的部位,就可以取本经的输穴来泻其毒邪。

一般刺治大邪(实邪),应用针刺迫使邪势减小,也就是泻其有余,从而使邪气口趋虚衰,在进行针刺治疗时,要急于疏通病邪,刺中病邪的所在,肌肉自然就亲附致密,观察到邪气泄去,真气就相应恢复了功能。因实邪多在三阳,故宜针刺诸阳经分肉间的穴位。

一般小邪(虚邪)多在分肉间,针刺方法是必须口益壮大其真气,补其正气的不足,邪气就不致为害了。同时审查邪气的所在,当其尚未深入的时候,迎而夺之。这样远近的真气尽至,正气充足,外邪则难以内陷。治疗时不要针刺太过,因为这样往往会损伤正气,所以,刺小邪之法,取在分肉间的穴位便可以了。

凡针刺热邪,应当把邪气发越于外,而使之由热转凉,邪被排出后,不再发热,即属无病了。所以在针刺时要用疏泄的手法,为邪气疏通道路,开辟门户,使腠理开泄,邪有出路,病就可以痊愈。

凡刺寒邪,应当用温法,以保养正气,针刺时缓慢进针,待其得气则疾速出针。出针后,针孔已闭合,正气才不会外散。这样可使神气恢复正常,精气渐渐旺盛,从而达到补气行血散寒的目的,虚实即可调和,真气也就固密内存了。

黄帝说刺五邪,应当各选用什么针具比较合适呢?岐伯说刺痈邪当用有刃而锋利的铍针;刺实邪当用锋针;刺虚郝当用员利针;刺热邪当用镌针;刺寒邪当用毫针。

【原文】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川,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薮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提要】本段叙述了解结刺法治疗厥逆证及其施治原则。

【注释】
渐洳洳,音入;渐,同惭。渐洳,指低湿的地带。

苇蒲苇,即生于水中的芦苇;蒲,指出于池泽中的葛蒲。

菱,音该,草根的意思。

【白话解】我再谈谈所谓解结的理论。人与天地自然是相适应的,与四时季节有着密切的联系。依据人与天地相参的道理,才可以谈论解结。比如下面有水湿的沼泽地,上面才能生长蒲草和芦苇,从它们的是否茂盛,可想到水泽面积的多少。根据这个道理,从人体外形的强弱,就可以测知气血的多少了。阴阳的变化,可以用寒暑的变化来说明。在天气炎热的时候,阳气发越于上,地面的水分被蒸腾而形成云雨,这时草木根茎的水分就减少了。人体受热气的熏蒸,阳气也浮越于外,所以皮肤弛缓,腠理开泄,血气衰减而津液外溢,肌肉也滑利润泽。在寒冷的时候,土地封冻,水寒结冰,人的阳气也收藏在内,所以皮肤致密,腠理闭合,汗不出,血气强,肌肉坚紧而滞涩。严寒之下,善于游水行舟的人,不能在冰中往来;善于掘地的人,也不易凿开冻土。善于用针的人,同样也不能治疗阴寒至盛条件下的四肢厥逆证。如果血脉因寒而凝聚,坚结如冰冻,往来不流畅,不可能使它立即柔软起来。所以行水的人必须等到天气转暖,冰冻融化以后才能在水上运行,大地也必须在解冻以后才能掘凿。人体的血脉也是这样,要待阳气运行,血脉疏通才可以用针。所以治疗厥逆病,必须先用温熨的方法,使经脉调和,在两掌、两腋、两肘、两脚以及项、脊等关节交会之处,施以熨灸,待温热之气通达各处,血脉也就恢复正常的运行,然后观察病情,如果血脉滑润流畅的,是卫气浮于体表,可采用针刺的方法使其平复;血脉坚紧的,是寒邪盛实之象,可用破坚散结的针法,待到厥逆之气衰落,阳气回复就止针。像这样,根据邪气聚结的情况先疏通再治疗的方法,就是所谓解结。

【原文】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今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提要】本段再次叙述了解结刺法的适应证与施治原则,并指出推引法要根据病情随机应用。

【白话解】采用针刺治病,主要在于调节气机,人气来源于水谷,水谷之气首先积蓄于胃中,化生的营气和卫气各自在一定的道路运行,宗气留积于胸中而为气之海,其下行的灌注于气街穴处,其上行的走向呼吸之道。所以,当足部发生厥逆时,宗气就不能自上而下行,脉中之血也随之凝滞而运行不畅,因此,如果不先用火灸温熨的方法通调气血,针刺治疗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用针治病必须首先诊察经络的虚实,用手循行切按,弹动经脉,感觉到应指而动的部位,然后取针刺入穴内。若手足六经经脉调和的,是无病的征象,就是有些轻微的小病,也可以不经治疗而自行痊愈。如果任何一条经脉出现上实下虚而不通的,这必定是横行的支络有邪气壅盛,并且干扰了正经气血而形成壅滞不通。治疗时应找出疾病的所在,施行泻法,这也是所说的解结的方法。

人体上部有寒象而下部发热的,应当首先取足太阳膀胱经在项部周围的穴位,并作较长时间的留针。针刺以后,还要温熨项部及肩胛部,这样可以驱逐上部的寒邪,使热气上下融合,方可止针。这就是所谓"推而上之"的方法。如人体上部发热,下部发冷,并察看到在下部经络上有陷下不充的虚脉,当用针刺,施以补法,使其阳气下行后止针,这就是所谓"引而下之"的方法。遍身高热,神情狂躁不安,并有幻视,幻听,胡言乱语表现的,要察看足阳明经的正经、络脉的虚实情况,而后取穴针刺。虚的用补法,有血郁而属实的就用泻法,同时在病人仰卧时,医者在病人头前,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挟持按揉患者两侧颈动脉部,挟持的时间要长一些。并捏起肌肤,由上向下揉卷切按,一直到两锁骨上窝缺盆处。然后重复上述动作,连续进行,等待身热退去方可休止。这就是所谓"推而散之"的方法。

【按语】本段"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对理解中医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内经》认为当事物的真相隐藏在现象的背后难以直观认识时,往往可以通过事物的外部现象去把握,逐渐形成了《内经》提出的"以表知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司外揣内"(《灵枢·外揣》)的观察原则,成为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

【原文】黄帝日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日此皆邪气之所生也。黄帝日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日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提要】本段着重叙述了真气和邪气的区别。

【白话解】黄帝说有一条经脉受邪而发生几十种病证的,有的表现为疼痛,或形成痈肿,有的发热,有的恶寒,有的痒,有的形成痹证,有的表现为麻木不仁,证候表现千变万化,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这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邪气伤害而发生的。黄帝说我听说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等不同的名称。那么什么叫真气呢?岐伯说所谓真气,就是禀受了先天的精气,和后天的谷食之气结合,充养全身。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并能抵御外邪。所说的正气,又称正风,是指与季节相协调的正常气候,它是在不同的季节中,从这个季节中所主的方向而来的风。如春季从东方来的风,夏季从南方来的风,秋季从西方来的风,冬季从北方来的风。这些适时而至的风,一般不会致病。所谓邪气,又称为虚风,它是不知不觉戕害人体的贼风,一旦中伤人体,容易深陷而不能自行消散。而正风即使伤及人体,部位也比较表浅,发病也较轻微,所以能自行恢复,这是因为正风来势柔弱,不能战胜体内的真气,因此不用治疗就自行消散了。

【原文】虚邪之中人也,洒晰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引。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怕。

【提要】本段详细地论述了虚邪伤人,由浅入深,传变无穷,发生各种病变的过程,提出如果其不断深入,内侵筋骨,可发生各种肿瘤,病情顽固,不易治疗。

【注释】
筋溜就是结聚于筋的赘瘤之类。

肠溜是指邪气传人肠中所发生的病变,指腹中肠道的肿瘤。

昔瘤昔,同腊,肉干而坚的意思。昔瘤,是指此瘤坚硬的意思。

疽应作"瘤"。

【白话解】虚邪贼风中伤人体,使人萧索寒栗,毫毛竖起,肌腠疏缓开泄,因此易于深陷。如果邪气侵害在骨骼,就形成骨痹;侵害在筋,就会导致筋脉拘挛;侵害在脉中,就会导致血脉闭塞而不通,血气郁而化热形成痈肿;如果侵害在肉腠,与卫气搏结交争,阳气偏盛就会出现热象,阴气偏盛就会出现寒象,寒邪偏盛,就会使真气衰微消散,真气衰微就呈现一派虚象,人体正气虚衰,阳气不足,就会表现为形寒肢冷的征象;如果侵害于皮肤之间,与卫气搏结而发越于外,使腠理开泄,毫毛动摇,若邪气在皮腠之间往来为患,皮肤则瘙痒不;如果邪气羁留不去,营卫不调,就会形成痹证;假若单纯导致卫气涩滞而不畅行,就会形成麻木不仁的证候。虚邪贼风侵害半边身体,人里深犯,稽留于营卫之中,使营卫功能衰竭,导致真气消散,而邪气单独存留于内,就会形成半身不遂的偏瘫证。假使邪气侵害的部位较浅,也会导致半身血脉不和而发生半身偏痛。虚邪贼风侵害人体深部组织,寒热聚结,久留不去而附着于内,如果阴寒至盛,阳热不举,营卫寒凝涩滞,会引起骨节疼痛,肌肉枯痿;如果是热邪亢盛,阴不胜阳,会发生肌肉腐烂而化为脓。如果虚邪进一步内陷而伤及骨骼,便形成骨骼坏死的骨蚀。如果邪气聚于筋,会使筋脉挛缩而不得伸展,邪气久留其间不能消退,就会形成筋瘤;邪气结聚归于内,卫气积留而不能复出,以致阳不化水,津液不能输布,留于肠胃与邪气相搏结,成为肠瘤,但发展较缓慢,迁延数年,用手触按,质地柔软;如果邪气结聚而气归于内,津液停留不行,又连中邪气而凝结不散,日益加重并且发展迅速,邪气接连积聚,便形成昔瘤,用手按摸,质地坚硬;邪气结聚停留在深层的骨部,邪气在骨部为患,逐渐扩大,则形成骨瘤;邪气结聚在肌肉,宗气内走于此,随邪气留结,着而不去,如有内热可化而为脓,如无热可形成肉瘤。上述这几种邪气致病,变化无穷,其发作也无一定部位,但是根据证候表现,都有一定的名称。

【按语】本段提出如果邪气不断深入,内侵筋骨,日积月累,则可形成"瘤",即肿物、积块。关于其病因病机,《内经》多篇有述,如《素问》的五脏生成篇、平人气象论篇、腹中论篇、奇病论篇、四时刺逆从论篇,《灵枢》的邪气脏腑病形篇、经筋篇、五变篇、卫气篇、本脏篇、水胀篇及本篇等,可参考。究其病因主要有三,其一是外伤寒邪;其二是饮食失节;其三是忧思太过。其病理则主要为寒凝、气滞、血瘀、津停四者。 [下一章] [返回目录▲]

上一篇:论疾诊尺全文,翻译赏析_好诗文网 下一篇:卫气行全文,翻译赏析_好诗文网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