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民以食为天(原创)

更新:2020-11-30 11:15:16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散文|民以食为天(原创)

文/佑子

生于天地间,吃饭是头等大事。老百姓中流传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形象地说明了吃饭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有那么多的农民种地,可是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历史上就没有解决过,在新中国实现了。大家有没有发现:五寨人在日常问候的时候,说有关“吃饭"的话是比较普遍的。如,"你吃了吗?","今儿中午吃甚呀?",“今天又吃了甚好吃的了?"……这些朴素的对话里边包含着老百姓对"吃"的重视程度。

有关吃的谚语也不少,"吃米不如吃面,投亲不如住店","家有千万,不拿白萝卜就饭"。家长面对孩子浪费的现象,总会教育孩子说:啥也不因为,就因为没饿过,要是活在1960年,不被饿死就算万幸了。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经常会说:哎呀,现在的生活跟过去相比,简直就是天天在过年哩。 越是吃过苦多的人,就越知道种田人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妇孺皆知的《悯农》就是很好的佐证。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做饭就做三顿。比如中午做饭多,晚上都有剩余,也不分主食副,填饱肚子就行,偶尔甚至可以延续到第二天早上。对于剩菜剩饭,老人们根本不舍得丢掉,总要想方设法把他们都吃掉。猪香油炼完剩下的油渣渣绊上土豆丝可做成香喷喷的莜麦面饺子。 

很明显,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了质的飞跃,对吃,吃什么都不那么认真了。可是上了年纪的人还是恪守祖训,厉行节约。对于下饭馆吃饭,总是持排斥态度。这几天,母亲在五寨卫校附属医院输液。由于上了年纪,输的液体并不多,但是要花五六个小时才能输完。为了解决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吃饭问题,医院开了灶。一日三餐,调般调样,相当于过去老百姓的"实轮茶饭"。最根本的原因是好吃,还不贵。早、晚饭各三元,午饭五元,一人一天只需11元就可以搞定全部伙食。

母亲是前天下午住的院,晚上吃的是稀饭,馒头,外加一个鸡蛋,还有一勺中午吃剩的烩菜,内容丰富,营养搭配,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病人都吃得很香,也没有什么浪费。昨天中午是莜面河捞,河捞做很精到,臊子是加了胡麻油的盐汤臊子,臊子里边有黄瓜丝,香菜,看着别人吃就想流口水。今天中午吃面条,拌面的是土豆晕油臊子,满满的一大碗,不但吃的香,而且量也足。不论早午晚三餐,打了定量的饭菜之外,如果谁还没有吃饱,可以再从灶上添菜,但是不另加钱。所以有好多住院的病人,即便家里方便吃,都想尝一尝卫校附属医院的火食。 

由五寨卫校附属医院的伙食,我就想到好多饭馆。开饭店是为了挣钱。但是挣得太多了,老百姓就不乐意去吃,然后从长远讲你就挣不到钱!但凡明眼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五寨哪些饭店实惠,那些饭店肯定赚钱;相反,有些饭店饭菜超级贵,店前门可罗雀,装修的再怎么气派也挣不到钱,好景不长,就得转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你不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而随便哄抬物价,怎么可能赚钱呢?我个人以为五寨卫校附属医院的伙食就可以成为我们餐饮行业的一面镜子。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我们老百姓经常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仔细分析这七个字,很有意思:柴是用来烧饭的;米是做饭的必备物品;油盐酱醋是负责味道的;酱呢,这是负责食物的颜色;茶是为了养生消食的,是生活的更高境界。 

有个成语叫"谈虎色变",可是现在老百姓却是“谈食色变"。而且好多疾病就是因为吃饭吃出来的,“病从口入"。过去人们除了饿,也没啥毛病,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富裕了,人们渐渐向富贵病靠扰,也不知要得些什么病,不是"高",就是"突出"、"肥大"、“结疖"……五花八门,难以尽举。 现在人们不再考虑温饱的问题,而是既要吃好,也要吃的安全。我想老百姓的选择就是未来饭店追求的方向。 社会发展了,经济强大了,食品种类多样了,可是人们还是没吃的,因为转基因食品不能吃,反季节食品不好吃,高脂肪的食品易胖,吃饭真是件大事情,弄不好就会出问题。

于是人们边吃边总结,如多吃菜,少吃肉;多吃素,少吃荤;少吃甜食,少放盐;多吃水果,少吃糖;多在家吃少在外;每顿饭要吃七分饱;吃饭先喝汤,不用开药方;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都来了。细思量,还真是那么回事。

上一篇:诗歌原创:《等你》 下一篇:原创散文:我心中的苏轼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