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教诲

更新:2021-12-03 13:49:04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母亲的教诲

  在母亲节即将到来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想起我的母亲,想起母亲对子女的恩惠,对子女的教诲……

  在我们姊妹还小的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父母在竭力保证孩子们的吃穿之外,并没有多余的钱财再对孩子进行什么学前教育了。也许是母亲多多少少曾经受过姥爷影响的缘故吧(姥爷曾经是乡村教书先生),这时她常常会给我们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和许多儿歌,还会常常述说许多故事,这便成了我们儿时最好的启蒙教材。直到今天,母亲背诵儿歌时那朗朗的声音还时时回响在我的耳畔……

   在我最初的记忆里,母亲便常常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给我们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背完一段后,母亲怕我们听不明白,便会停下来讲上几句。从母亲的背诵和讲解中我知道了许多古人的传统美德故事,比方说“孟母三迁”、“孔融让梨”、“映雪读书”等等。另外,母亲还能随口说出许多有趣的顺口溜,例如“说话胡,道话胡,拿起铁锹刨两锄。一刨刨到桑树上,落得茄子密糊糊……”,说得都是前后不搭界的事情,使我们感受到中国农民的机智和幽默。另外还有“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小白菜,十里黄,三岁五岁没有娘”等等。

  母亲还能背诵《增广贤文》中的许多语句和格言,譬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忙中多错事,酒后吐真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百病从口入,百祸从口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儿孙自有儿孙福”、“冤家宜解不宜结”、“勤谨勤谨,吃饭也准;懒惰懒惰,必须挨饿”,“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活到老,学到老,八十三岁还学巧”、“有利无利,常在行里”、“独龙不能下雨”、“水有源,树有根,不孝父母没良心”、“心急喝不得热粘粥”、“小心强似懊悔”、“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等等。

   除此之外,母亲还常常给我们讲郑板桥坐潍县(即做潍县县官)、惯子如杀子、一条街上出了两个状元等等的故事,在我的童年里,这些似懂非懂的故事常常走进我的梦乡……

   郑板桥,名燮,是清代中叶著名才子,扬州八怪之一,以为官清廉和善画竹石而知名于天下。郑板桥做潍县知县时已是天命之年,但仍体恤民情,励精图治,做了很多好事情。儿时母亲常常对我们讲郑板桥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郑板桥当年自潍县离任时,路边送别民众无数,其中有人哭着说:“青天大老爷,你这一走,难以想见,临别那怕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也好时时叨念。”郑板桥略一思索便讲:“你们都回去吧,回到家里后拿老人当孩子待就可以了。”许多人听了后,就认为这以“难得糊涂”而闻名的大才子难道真糊涂了不成?可是回过头来一琢磨,此言真乃至理也。

   母亲讲的又一故事是,清末民初时节潍坊城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地方,曾被誉为“江北小苏州”,不但商铺林立,且有许多深宅大院。这其中有一个官宦人家十分娇惯自己的孩子,这孩子时常跑到城头上向下撒尿,往往淋到城墙下的行人。这行人本待发火,可是一打听身边的人便不做声了。其实这家的大人是知道这孩子的作为的,但是却并不管教他,放任其所为。不幸的是这孩子有一日“碰到茬子上”了,这被淋了一身的人想必也有些来头,三步并两步走上城头,抓住这孩子便从城墙上扔了下来,后边的结果自然不妙。“惯子如杀子啊——”这就是母亲讲完这则故事时,非常感慨的一句话。

  母亲还常常给我们讲清朝潍坊出了个状元胡同的故事,母亲常常是在开讲之前给我们吟唱一首小诗——“潍县自古文风盛,举人秀才满县城。新巷子出俩状元,曹鸿勋与王寿彭”,然后再诉说着这件事情——说是在清朝光绪爷年间,潍县西南关一条巷子里曹家的儿子曹鸿勋殿试一举夺魁,高中状元,并在门口竖起了旗杆,整个潍县城为之轰动。而同一胡同的王家对此并不服气,暗中使劲培养子弟,果不其然,二十八年后,潍县同一个地段同一条巷子又出了一名科举考试最高荣誉获得者,此人姓王名寿彭。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条胡同前后出两个状元真是少有的事情!母亲常常不厌其烦地讲这个故事,也许是对于我们寄予厚望吧!

  如今母亲已然离开了我们,母亲并没有什么学历和学问,但是母亲的格言,母亲讲的故事却永远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我正直地做人,努力地前行……

上一篇:母亲 下一篇:散文诗︱用心呼唤天堂的母亲(原创)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