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乡音浓

更新:2022-12-19 23:18:17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知了” 乡音浓

文/丁燕坤

太阳落山不久,邻院的存粮爷就点起火把,高高地举到半空,在榆树林里站定,使劲地用脚跺那棵大榆树,一边喊“知了—知了,快快来了”话音刚落,大榆树上就落下了一只只的“马笛牛子”,我们几个“小鬼子”就以最快的速度用手去捂,把活捉的马笛牛子装进“鱼鳞袋子”里,开心的笑声和马笛牛子的“知知”的叫声在小村的夜空飘荡。这醇厚的乡音在一觉醒来之后,伴随大漠的风声在耳边纠缠,对乡音的思恋愈来愈强烈了。

在高阳影直的夏季,许久没有下雨了,地上龟裂成一道道地纹、干热人们坐在榆树下面乘凉,树上的马笛牛子扯着嗓子大叫着“知知知…”闹得人们心烦意乱。仰脸想看个仔细,一股马笛牛子的尿水刚好洒在脸上,没有尿骚味,感到一阵阵清凉,但是存粮爷爷发誓要抓着这些恼人的马笛牛子。

在豫东的大平原上,一到夏季,那满头满耳的嘈杂都是来自那些大树上的知了的叫声,更恼人的是一些马笛牛子“晕夜”,半夜里也叫个不停。也只有在这里,知了才叫“马笛牛子”,知了学名叫蝉、幼虫叫爬蚱,也叫爬猴,不管知了是成虫还是幼虫,都以树木的汁液为食。入秋前,马笛牛子就把虫卵产在细小树枝里,小树枝就会枯死落到地上,虫卵就会进土里孵化,以吸食树木的根为食慢慢长大。成熟的爬蚱有4.5厘米大小,每年的4月底抓破地皮,晚间爬到树上蜕变为马笛牛子,有透明的翅膀。马笛牛子有雌雄之分,在我们当地,雄性马笛牛子称作“叫叫”,腹部有发声器,以“知知知”的鸣叫来吸引雌性。雌性马笛牛子腹部没有发声器,不会叫,所以称作“哑吧”。马笛牛子,在我们童年时代留下太多的记忆,“知知知”的乡音足可以让人回味终生。

在生活非常贫困童年,爬蚱或马笛牛子的香味堵住了多少个馋得流口水的小嘴巴。每天下午,放学后孩子们就会拿着铲子在树下寻找爬蚱,看到地上有一个小小的洞口,一抠变大了,里面准有爬蚱。爬蚱是机灵的,见到人就会缩进洞深处,笨的方法就是使劲地把它挖出来;还有一个巧办法,就是用一根细细的树枝插入洞里,轻轻地晃动,爬蚱就会抓紧树枝,轻轻地把它拉出来。这是充分利用爬蚱喜爬树的生理特性,向往高空的树枝,是它埋在地下漫长的追求和梦想,遇到树枝,它怎么能不上当呢。

当然,再怎么找得仔细,认为大树下确实没有了,但是第二天天一亮,树枝上还是挂满了刚刚退去的爬蚱皮(蝉蜕),刚刚退去皮的马笛牛子全身金黄,翅膀非常软,不会飞,可以吃,味道鲜美,所以孩子们总是早早地起来抓刚刚蜕变的马笛牛子。也用长长的棍子钩爬蚱皮,蝉蜕是中药,可以卖钱,2分钱一个爬蚱皮,一个夏季,一个孩子足可以攒够学费。

当然,爬蚱也是可以卖钱的,一个五分钱,下乡的贩子会不停地和“小鬼子”们讨价还价,嘴馋的孩子不得不掂量掂量是嘴巴重要,还是卖钱重要了。据说,贩子收的爬蚱全部买到大城市的餐馆里去了,但他还是欺骗“小鬼们”说:“爬蚱身上有很多的寄生虫,你们肚子里的虫子全是吃爬蚱吃出来的”。最终,小鬼们经不住6分钱的高价的诱惑,还是卖掉了自己辛辛苦苦抓来的爬蚱。

刚刚蜕变的马笛牛子肉非常诱人,我们就把捉来的爬蚱放在桌子上,放几根树枝,再用大笸箩罩上,静静地等它蜕变,变一个,拿一个泡在水里保鲜。但是必须是夜里,白天爬蚱不会变的,所以等着等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蜕变马笛牛子已经“老了”,全身发黑,一拿开笸箩他们就飞了。

马笛牛子在夜里怕光,这可能是生物钟的缘故,在晚上点上火把,来到树下,狠狠地用脚踹树,马笛牛子就会落到地上,在地上不停扑棱着翅膀,就要迅速捉住,时间久了他就飞走了。马笛牛子背部有一块非常好的精肉,这是他和其他昆虫明显的区别,所以生活比较困难的时代,爬蚱和马笛牛子是打牙祭的好东西。但是也有人传言,爬蚱和马笛牛子含有对人体有害病毒或微生物,不可食用,是真是假,未见有权威的解读。

来到新疆后,再也听不到马笛牛子的叫声,时间久了没有叫声的清静生活反而过得并不是很开心,毕竟少了乡音乡愁对生活的调和,因为听了十几年的“知知知”的日子,突然断了线,还是非常怀念的。

对马笛牛子,还有很多捉拿的技巧,一是用马尾毛来套,用马尾毛做一个活套,联在树枝上,从马笛牛子的头部轻轻往下一拉就套着了;另一个方法是小麦“面筋”放在小棍上,只要挨上马笛牛子的翅膀,它想飞就飞不走了。当然,我是用“弹弓子”打的,十中七八,不过这样马笛牛子被打烂了,只好拿去喂鸡喂鸭。

到了九十年代,马笛牛子好像越来越少了,乡林业站人说这是近几年来树种变化引起的,大面积载重杨树,而马笛牛子赖以生存的榆树、柳树等树种逐渐减少,马笛牛子的食物链受到了威胁,也有人说,和现在大量使用化肥有关。

但是不管怎样,马笛牛子在一个时代曾经伴随了人们的生活,记录着一段乡音乡情。

上一篇:父亲 下一篇:草垛的风光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