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慢慢看看7:雨中陶然

更新:2017-06-10 16:19:41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到北京慢慢看看7:雨中陶然

  七、中陶然

  

  这几天行程安排还是比较紧,不过也因此把主要景点都大致游览了一下。今天就有意识放慢节奏,迟点出门,九点前到天安门广场进纪念堂,然后天坛、陶然亭、大观园和法源寺,这几个地方都比较集中,而且今天有,可以静静地作中游。

  

  在纪念堂北门东侧,老伴排进瞻仰的队伍里徐徐向前,我把老伴的包背着沿纪念堂东侧去南门出口等她。快走到正阳门的时候,忽听老伴在后面喊我,回头一看,老伴气喘吁吁地赶过来,说是要拿包里的身份证。刚才在北入口排队的地方,我们问维持秩序的保安进门时是否要证件,小伙子肯定地回答什么也不要,不要带包就行了,没想到老伴排到门口的时候,武警却要她出示证件,害得老伴多跑了不少路,又排了一次队!我不断地埋怨那个小家伙,但老伴却说多费点周折更显得我们瞻仰的虔诚。我在正阳门边坐下等老伴,一边看着纪念堂南出口川流不息的人,感慨着毛主席的伟大与魅力,逝世快四十年了,仍然有无数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无比虔诚地去拜谒他老人家!

  

  老伴出来后,我们准备穿过正阳门步行到天坛,没想到门道内停了好几辆特警车,许多特警正在待命,一想可能是今天六四敏感日,警方加强警戒吧。遂绕道从地下通道出广场,坐公交去往天坛公园了。

  

  天坛公园在北京中轴线和永定门内大街的东侧,本来从前门步行街走过来只有几百米,结果坐公交就要绕好几站才能到。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但我们对天坛公园印象不太好,买了门票进去后,只能在内坛外围游览,内坛被整个围了起来,要再买票才能进去。我们就又蹭了一个旅游团队,跟着导游沿着内坛外围一路游览,一直来到丹陛桥。说是桥其实是一段高台大道,就像十三陵的神道一样,宽广而又豪华。丹陛桥长近360米,宽30米,北高南低,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纽带。它一改中国古建筑中以建筑的排列组合形成的一种虚的、无形的轴线布局的做法,形成了一种实的、有形的轴线。这种做法,在宫殿建筑中绝无仅有。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神道,东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我跟老伴在丹陛桥上走了个来回,穿梭于神御王三道之间,体验了一把帝王将相的感觉。

  

  我们是在永定门东街下车,在那个醒目的南门小吃店吃的早中饭,然后从南大门进入天坛的。也不知道对不对,但我们认为南门是正门,到哪里都是特地找南门进入。现在我们从北门出天坛,然后坐公交沿天坛路去陶然亭公园,结果下车的地方是陶然亭东门,这时候下得比较大,我们想东门就东门吧。买门票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只要两块钱,顿时看着陶然亭公园几个字,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立即给老伴拍照留影。当然这是玩笑,我和老伴都算得上是文艺老青年,面对这样一座闻名遐迩的文化胜地,亲近感自然是由衷而来了。后来知道,这个东门,就是陶然亭公园的正门。

  

  陶然亭公园建于1952年,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以突出“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园,国家级四A景区,北京市精品公园。全园占地面积五十多公顷,其中水面积有四分之一强。园内的慈悲庵始建于元代,林则徐、龚自珍、秋瑾等常来此吟诗抒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也曾在此从事过革命活动。1985年,园内西南部辟建了华夏名亭园,修建了全国各地名亭十余座,我们安徽的醉翁亭也在其中。陶然亭公园是先有亭后有园。清康熙34年(公元1695年),当时任窑厂监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内创建此亭,并取唐代诗人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诗意,为亭题额曰“陶然”。后来陶然亭成为京都名胜,也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四大名亭是中国古代因文人雅士的诗歌文章而闻名的景点:北京陶然亭,滁州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和长沙爱晚亭)。建国以后辟为公园时,便以陶然亭为名了。

  

  在濛濛中,我们沿着园中自东到西的行道,一边欣赏两边的景色,一边向前行走,很快就来到榭湖桥头。陶然亭公园主体景色是湖和中央岛,以东门主干道为界,湖在路南,中央岛在湖中间,占湖面四分之一,自北向南有榭湖桥和玉虹桥将湖水分为东湖西湖,中央岛西北还有一座叫云庵桥的单孔拱桥,联结慈悲庵和云绘楼,同时与玉虹桥一起,将湖水围出一个小南湖。榭湖桥两头各有一座牌楼,北面的题额为“陶然”,南边的上书曰“佳境”。我们从牌楼下渐入佳境,徜徉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

  

  从榭湖桥到玉虹桥,我们一路观赏了中央岛上的美景,登上了小山顶上的锦秋亭,走近了玉虹桥边的爱晚亭,还有烈士陵墓和风同舟亭。但非常遗憾,慈悲庵景区正在维修,我们无法看到陶然亭的全貌,只能站在云庵桥拱顶上,翘首望一望被建筑围布遮挡的陶然亭的穹顶。好在对面的云绘楼和清音阁掩映在苍翠之中,我们走进院内看看,又绕着外围,在荷花睡莲丛中,仰望了二楼的倩影,因为这两座楼阁是从中南海迁建过来,现在跟陶然亭隔湖而对,倒也相映成趣。最后我们走进华夏名亭园,却由于一路看过太多的亭台楼阁,倒对里面仿建的名亭提不起兴趣了。便很快出来,穿过南湖西岸,从南门出了公园。考虑时间已经是下午三四点,就没有去稍远一些的大观园,而是直接打的奔向法源寺。

  

  的士司机虽然是老北京,法源寺离陶然亭也很近,但他却不知道,无论我们李敖、佛教地如何启发,他还是一无概念。直到我说在教子胡同附近,他才醒过来,很快就把我们送到教子胡同尽头,然后茫然而去。可我们只在地图上知道法源寺在附近,但具体位置也不清楚,只好一路问讯,好不容易才找到所在。法源寺位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离陶然亭直线距离不过数百米。因为它面朝南横西街,而且中间隔着唐悯忠寺故址的大片绿化带,一般人是很难发现。法源寺门前的小路叫法源寺前路,跟教子胡同十字相交,路面破败不堪,让人无法想象这里居然有一处清静之地。

  

  法源寺不仅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侣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0年,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使法源寺名声大躁,引来无数佛教信众以及寻幽探古的游客。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往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音务)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现存的历史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原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到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后来曾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以见其盛。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修复后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后来乾隆皇帝为寺院题字“法海真源”,并作有“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寺院由此正式更名为“法源寺”。

  

  我们跨过破败的法源寺前路,从边门进入,因为正门被小汽车和乞讨者挡住了。不过,一进入院内,立刻眼前一亮,里面的景色绝静绝美,真正是门内门外两重天。法源寺内,满庭院的紫丁香,紫般开放,与参天古槐,还有墙角石盆中含蕊吐香的兰草,丁香树下悠闲跑动的放生动物,共同构筑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清幽景象。我们一进一进地往后走,一进一进地四处看,看得流连忘返。

  

  回去的时候,我们顺着教子胡同往北漫步,街中间有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被砖砌的大圆台子保护得严严实实,成为当街一景。这里是少数民族一条街,伊斯兰教堂就在胡同口,我们在回民店里买了一个焦黄诱人的囊,靠在路边的栏杆上,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确实满口生香。

  赞





 :可儿
上一篇:到北京慢慢看看8:奥林匹克 下一篇:到北京慢慢看看6:皇家园林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