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结合一定是从一见钟情开始的。父亲身材高大魁梧,四方脸、大眼睛、双眼皮,退休后到我单位里来,我的同事脱口而出“李默然”。母亲细高个,皮肤细白,瓜子脸,同样的大眼睛双眼皮,至今70有余,举手投足间依稀可见当年的神采。当时他们可称得上是俊男靓女,在媒人的介绍下,很快结为夫妻。
然而,一见钟情的婚姻并不温馨也不浪漫,50年代结合的父母的情感在太多的现实因素里经历着风雨侵蚀。
父亲当时在公社里(就是现在的乡镇)上班,每周回家一次,这一周一次的回家竟是母亲和她的四个孩子的灾难日。父亲是爷爷奶奶的独子,无条件孝敬父母是父亲思想意识的核心,爷爷奶奶是那种封建家长制思想比较严重的老人,就在父亲面前鸡蛋里挑骨头一般挑剔母亲的言行,父亲就与母亲吵闹到打架,刚刚记事的我和哥哥姐姐们吓得卷缩在角落里,等到他们的架停止了,母亲哭大姐就领着我们跪在母亲面前哭……事后常常有好心的邻居来劝妈妈,说日子都是这样过的,谁家都吵架打架……这样的一幕幕不知上演了多少次,母亲伤心欲绝,在一个我们哭红了眼睛的夜晚离家出走了。母亲夜里出走的反抗使父亲慌了神,奔跑着四处找母亲,我们跟在父亲的身后哭喊着……半夜时分,终于在离村子十几里地的水库边找到了母亲,心灰意冷的母亲念着她的四个年幼的孩子最终没有跳下水库去……那夜,父亲惊醒了,他一夜看护着母亲并向母亲承诺:他再也不会一味迁就他的父母了,他应该最明白母亲是怎样的人,4个孩子不能没有妈妈,这个家不能没有她。
父亲果然说到做到。每次回家不但不再和母亲吵闹,而且还要帮妈妈做些家务。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每次回家捎的“好吃的”,不再全部交给爷爷奶奶,也会分给母亲和我们一些。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可能难以理解爷爷奶奶对父亲的这些举动是怎样的痛心疾首,他们认为男子汉护老婆孩子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于是,他们又一次展开攻势,一定要父亲动手打母亲,父亲感到为难就用自己的头往墙上撞。不知道是他们心疼了他们唯一的儿子,还是他们在父亲用头撞墙后开始反思继而醒悟,总之,他们摆正了他们在家里的地位——老人的尊严、慈祥、公平。以后的日子,我们不再担惊受怕,爷爷奶奶竟然看到母亲的很多优点,在外人面前经常夸母亲并积极地帮母亲料理家务。农闲时,他们还主动承担起家务,父亲就把母亲和年幼的我接到他工作的地方小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时刻也是相似的。父母重又牵手给了我们安稳的生活,在艰难的岁月里他们相濡以沫共同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父亲的艰苦朴素、母亲的精打细算让我们顺利地上完了小学、中学直至大学,也让爷爷奶奶了无遗憾地走完了他们的生命历程。在我上师范的时候,父亲调动到法院作了一名法官,把母亲的户口也迁到了县城,父母从此生活在了一起。每逢节假日,我们都回到了家里,母亲就张罗着给我们做好吃的,父亲心疼母亲,常常指挥着高谈阔论的我们“快去,快去帮帮你妈妈”。我们走后,父亲除了上班就陪着母亲上街买菜,每晚陪着信奉基督教的母亲去做礼拜,他退休后更是做了母亲做礼拜的司机和陪护,周三、周六的来往于家和教堂之间。而母亲的脾气却见长,回家住的日子久了,常常听见母亲唠叨父亲这也没有做好那也没有做仔细,而父亲从不分辨,总是乐呵呵地听着。
如今,患脑溢血后的父亲行动不便,思维也常常短路,但是对母亲的那份依恋就像婴儿一般,我接父母到我家里来住的时候,母亲逗他说要把他留在大哥家,父亲就紧紧拉着母亲的手说“不行,你到那里我就去那里”。到了父亲该喝药的时候了,我和保姆怎么哄他都不喝,只有母亲来了他才乖乖地喝药。周末时,我让母亲出去和她的伙伴们轻松一下,由我来照料父亲,明明知道他该上厕所了,怎么说他就是坐在沙发上不肯起来,最后我哄他说:“我妈做礼拜该回来了,我们去接接我妈吧。”一听这话,他立刻伸出胳膊让我搀他起来。
到了晚上,我帮着母亲给父亲洗身子,等到父亲躺好了,母亲才坐在床上休息。我收拾好白天洗好的父亲的衣服准备送进他们的房间,门口,听见了他们的谈话:“哎,一辈子跟着我没让你享一天福啊。”父亲的思维此时是清晰的。“谁说不是,两个老人每人躺在床上一年多让我侍奉,老了老了你还要我这样的侍奉。”“哎,想当年我可真是对不住你啊。”“现在说这些干嘛,惹人伤心……那时候,要不是为了四个孩子我早就见阎王去了……那晚跟你回家,我就横下一条心,你敢再动我一指头,我就是领着四个孩子要饭吃也不跟你过了,只要我有一口气,决不让我的孩子像我一样遭受后妈的慢待。”“我也是看着哭着的孩子们才醒悟啊……差点让我后悔一辈子……”
要强的母亲是因为为人母的那份伟大的责任,把自己的委屈压在心底,骄傲的父亲也是因为孩子不能没有妈妈的意识而幡然醒悟,他们重新牵手走过春夏秋冬,是为给了我们温暖的今生啊。
我无力敲门,转身,已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