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笑天
别送月饼。
这是最近和亲朋好友最常说的话。
月饼,原本是礼轻情意重的祝福,如今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算计。
朋友阿鲍就有些“烦”,7天里收到了20多盒月饼。人情怎么还,回送什么礼,都是门学问。办公室里,中秋时的月饼,就像是情节人里的花,“奥菲斯”一族们自会在心中列个排行榜,“红人”会令旁人眼红。好在,月饼的保质期比花长,人们大可以续上送礼的链条,画圆。不过,转手前还得掂量一下“分量”。聊到上海杏花楼的传统铁盒月饼很经典,结果被阿鲍一句“怕人说档次低”噎了回去。但与他一席谈,倒是同感颇多。
月饼变味了。
月饼,成了数字少了情义,化为商品分了贵贱,最终,沦为人和人间关系的标注。
既是商品,月饼又闯入了资本的领域。激发欲望,资本迸发增殖的本能、实现扩张的目的。在这个语境下,就有了过期月饼改头换面再度登场,就有了各式各样稀奇古怪过度包装。“一瓶红酒配月饼”其实“没那么简单”。
月饼也有抢手的。
离中秋节还有1个多月时,上海各大门店的鲜肉月饼就开始热销,有的地方排队要三四个钟头,临近节日,部分门店甚至要排8个小时队,堪比昔日世博园。鲜肉月饼,的确诱人。月饼没出炉,香气已扑鼻。购得之后捧在手,咬一口,咸滋滋烫丝丝,美哉。朋友阿翔说,单位派他去团购,排了一下午一口气买了好几箱,断了后人“货源”,看着人们怒目圆睁,“赶紧拦一部差头(出租车)走人。”他说得悲催,表情却很得意。
因为,这有记忆的味道。其实,鲜肉月饼已不仅是时令美味。平日里,淮海路上的光明邨、长春食品店门口,都会有三五成群的市民,等着新品出炉。压马路饿了,垫垫饥,似乎是延续至今的生活习惯和城市记忆。小时候和爸妈一起来“上只角”淮海路“领市面”的场景浮现眼前。如今,繁华大街不再遥远,手边美味依旧质朴。或许,对于那些不能继续“二下去”的“80后”,也有着相仿的感触,身边的人,是他,或是她。这是一种成长体验告知的情感依靠。它让我们不至于无家可归,人和人彼此需要显得弥足珍贵。
我们用冰箱保存食物,用公式保存真理。那么,用什么留藏鲜活的情感呢?或许,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能消释疑惑。尽管,琼楼玉宇并无嫦娥抱兔,但与其把头顶一轮明月看做岩石构成的卫星,不如遐想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非灵化、祛魅的过程中,我们获取了后发的、派生的、推断的真理,却蒙蔽了原发的、本真的、人生的真理。物质的世界,少了情。
回头想来,当中秋被当做节日在营销,大概,世界依旧留给人们一个寻回真情的机会。只是,月饼并非仅是美味,而是真实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