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威塞尔去世享年87岁:终其一生都在为那些被害者说话

更新: 2018-07-07 18:58:17


纳粹大屠杀幸存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

  据美国CNN报道,纳粹大屠杀幸存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于7月2日在家中辞世,享年87岁。这位终其一生都在试图为那些永远无法再说话的人而说话的“大屠杀活教材”,也去世了。


  国人或许对埃利威塞尔还有些陌生,但他的自传《夜》与《安妮日记》并列为犹太人大屠杀的经典作品。威塞尔一生有近60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记述他在大屠杀期间与被监禁于数个集中营经历的自传《夜》。该书中文版由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袁筱一翻译,北京新经典出版。


  他为提醒人们不忘纳粹大屠杀历史,不仅一直写书,还全球演讲。“如果我活了下来,一定是由于某种原因。”威塞尔曾说,“我必须做些什么,我的生命不是儿戏。因为如果死去的是我,意味着别人能得救。我不是为了自己而活,我是为了替我而死的那个人。虽然我知道我不能。”


  “我的丈夫是一名战士。他为在大屠杀中遇难的六百万犹太同胞的记忆而战,他为以色列而战。他为那些无辜的受害者——无论是何种族或信仰,发起无数战斗。”威塞尔的遗孀马里昂(Marion)在一份声明中如是说。



2016年7月3日,威赛尔的葬礼于纽约举行,其遗孀马里昂出席。

  1978年,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任命威塞尔为大屠杀遇难者总统委员会(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the Holocaust)的主席。威塞尔在任期内,努力促成了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的成立。他的话也被刻在纪念馆入口处,至今迎接着来来往往的游人——“为了已经逝去的,为了正在世间的,我们必须见证。”


  他是从死亡集中营走出的人类信使


  威塞尔生于罗马尼亚的犹太人聚集区。1944年,威塞尔15岁,他和家人一起被送到了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几经波折,他于1945年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Buchenwald)重获自由。而一家人中,就只有他和两个姐妹活了下来。


  他能活,或许是因为一位老犹太人告诉他要和纳粹说自己年满18,可以工作。


  在威塞尔的第一本书《夜》中,他讲述了一家人被送去纳粹集中营的真实经历。这份回忆录最初于1958年在法国出版,名为“La Nuit”。1960年,《夜》的英文版让他第一次获得世人关注。再后来,《夜》又被译成30种语言,已售出数百万本。



2012年9月12日,威赛尔在其纽约的办公室。

  在书里,他写道:“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晚上,在营地的第一个晚上,这一晚让我的生活从此陷入黑夜,从每个礼拜一到每个礼拜日,我的人生完全被诅咒、被偷走了。我永远忘不了集中营里的烟雾,忘不了那里小孩子的脸,我看到他们幼小的身体变成寂静苍穹下的一圈圈烟雾。我永远忘不了那些火焰,它们烧毁了我的信仰。我永远忘不了那沉默的一夜,那个夜晚永远地剥夺了我的生存欲望。我永远忘不了那些时刻,它们谋杀了我的上帝,我的灵魂,将我的梦想化为尘土。我永远忘不了这些东西,即使我得以永生,我也永不忘记。”


  《夜》的出版打破了世人对大屠杀的沉默。威塞尔本人坦言他知道自己必须写下某些关键,却担心不足以表达。


  “我不确定我的文字是否足够到位,虽然我写了。”他曾说,“也许没有文字能够描绘出那些发生过的事情。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德国人


  (纳粹)……这些残酷的杀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成功了,他们让受害者甚至无法找到一种合适的语言来形容他们的罪行,因为人类语言中不存在与之对等的描述罪恶的词语。”


  1986年,威塞尔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诺奖委员会把他称作重要的精神领袖。时任诺奖主席阿尔维克(Eqil Aarvik)在演讲中说:“他是从死亡集中营深渊中走出的人类信使,他带来的是互爱和赎罪的信息,而不是仇恨和复仇。”


  而威塞尔却在获奖感言中提到自己的罪行:“我是否有权代表众多牺牲者?我有权接受这份伟大的荣誉为他们发声吗?我不这么认为。没有人能说出死者的心声,没有人能解释他们残缺的梦想和愿望。”


  他说,他感受到了死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数万人的存在,并代表这数万人和其他幸存者接受这个奖项。


  他向总统发声,唯愿种族灭绝永不再犯


  用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的介绍词来形容,威塞尔是大屠杀纪念运动的国际领袖。


  “在大屠杀之后,当世界无法承受这份记忆时,他无法承受的是忘却,”纪念馆在一份声明中写道,“他用独特的道德领导、智力和口才,让那些永远沉寂了的灵魂再次说话了,并用一生致力于为那些未来的种族灭绝受害者实现’永不再犯’的承诺。”



1986年10月14日,美国前总统里根向威赛尔颁发美国国会荣誉勋章。

  威塞尔也确实不惧于表现他坚定的立场。1985年在白宫,他要求时任总统罗纳德里根取消对西德二战军事公墓的访问。


  “总统先生,那个地方不是您应该造访的地方。”据《纽约时报》报道,威塞尔那时说,“您应该和纳粹受害者站在一起。”


  当然,里根总统也不是唯一一位被威塞尔“努力催化”的人。



2009年6月5日,默克尔、奥巴马和威塞尔在德国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营地。

  2009年,威塞尔回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营址。他为此在访问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时主张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他惋惜自己的父亲甚至没有留下一个可以探视的坟墓,并表示他从1945年被救后就希望不再有战争,而这个愿望被打破了。


  他恳求奥巴马帮助世界走向和平。 “那一天一定会到来。这就足够了,足以传到墓园,足以让悲悯的眼泪汇成海洋,足够了。”威塞尔说,“一定会有那一天——人们团结一心的那一天。”


  “正如他常说的那样,一个正直的人可以影响他人。对很多人来说,他就是那种能够影响他人的人,包括他在1993年为大屠杀纪念馆所作的献词,当时他劝我停止在波斯尼亚的种族清洗。”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也在7月2日如此回忆说。


  根据威塞尔和马里昂一起成立于1986年的“埃利威塞尔基金会”网站信息,他一直致力于维护许多人的权益:苏联的犹太人、尼加拉瓜的米斯基托语印第安人、埃塞俄比亚裔的以色列青年、阿根廷“肮脏战争”后的失踪者、柬埔寨难民、库尔德人、非洲饥荒和种族灭绝的受害者、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受害者、前南斯拉夫地区战争的受害者,等等。


  威塞尔的儿子以利沙(Elisha)说,父亲身为一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直引导人们做出改变。“父亲对总统、首相们发声,是因为他感到这个世界存在问题,人们需要有所行动......但是那些私下认识父亲的人都很乐于和他相处。他是一个温和虔诚的人,对他人充满关爱。父亲平静的声音也能感化人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编辑:郑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