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萧乾挥洒武艺十八般

更新: 2018-07-17 16:57:08

这本作品选,编选的是萧乾先生在《人民日报》与《北京晚报》两家副刊发表的作品。其中,选自北京晚报副刊的是三篇连载“杂忆”——《欧战杂忆》《北京城杂忆》《“文革”杂忆》。

这三篇“杂忆”,是由时在北京晚报任编辑的李辉先生经手编发,并曾收入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北京城杂忆》一书。除此之外的所有篇目,选自萧乾先生1956年至1999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作品。

比起其他作者,萧乾先生和《人民日报》副刊的渊源尤为深厚。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当天的《致读者》特别加以说明,报纸扩为八个版后,一般情况下,“第八版上半是带文学性的副刊”。萧乾先生就是在这时候受邀担任人民日报副刊(“八版”)的顾问。

我的前辈、时在副刊任编辑的姜德明先生,曾在《“八版”顾问——为萧乾文学生涯六十年作》一文(收入李辉编《副刊面面观》)中回忆说,萧乾先生这个顾问,并不是一般的名誉性的,而是每天上午都来坐班,真正深入《人民日报》副刊的,带着年轻编辑访问作者,在副刊的日常编务中还出了力。

尽管因为时局的变化,这段日子并不长,但在姜德明先生看来,“萧乾在副刊当顾问的日子,一定非常愉快,也许是解放后他工作最顺心的一段日子。因为不管他做过什么工作,得到过多么高的职位,从根本上说他应该是一位最理想的副刊编者或新闻记者”。

《萧伯纳二三事》《餐车里的美学》《初冬过三峡》……除了在副刊发表作品,他还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采写发表了《凤凰坡上的人们——访问金县友谊果园集体农庄》《万里赶羊》等文章。许多作品的名字,应该还留在经历过当年的人们的脑海里。

1957年6月1日萧乾在《人民日报》发表《放心·容忍·人事工作》,是他被打成右派分子的一个重点。

《萧伯纳二三事》是1956年改版、担任副刊顾问后,萧乾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第二年的6月1日,他发表了《放心·容忍·人事工作》一文。此后,是长达二十余年的空白,直到1979年归来,发表《往事三瞥》。

按时间线索梳理这些作品时,我不仅读到了这些留在版面上的文章本身,还仿佛读到了一个人在那些岁月里的身影、命运遭逢。文字有意义,时间本身,有时候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也正因此,在编选过程中,我没有把萧乾先生的这些作品按发表场地分成两部分,而是把三组“杂忆”按时间穿插到了相应位置中。这样或许能让读者从时间的线索里读到更丰裕的内容。

姜德明先生在回忆中说,“萧乾还主张副刊编辑不能只做技术工作和组织工作,自己也要动笔,而且最好是十八般武艺全来得”。这本小册子里的作品,无疑是他作为副刊编辑“十八般武艺全来得”的重要佐证之一。而萧乾先生的这一观点,对今天的副刊编辑们,又何尝不适用呢?

1935年,萧乾先生二十五岁,从燕京大学毕业,进入《大公报》,开始他的副刊编辑生涯。《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是1930年代中国最受瞩目的报纸副刊之一。这段历史,和作为编辑的萧乾先生密不可分。但他不仅是一位“最理想的副刊编辑”,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新闻记者。

1939年,他前往欧洲,成为《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还随军成为西欧战场上的战地记者,战后还曾前往美国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直至1946年回国。

与他丰富的副刊作品、令人瞩目的副刊编辑经历相比,他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涯光芒也不遑多让。收入本书的《欧战杂忆》就是记述他在欧洲战场上的这段经历。欧洲的这段经历,也明显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关于世界的篇章,在他的副刊作品中占了相当的比例。

时间把他的人生经历、工作与写作融为一体。滋味留在他和时间同行的文章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