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一世界。旅人收集各处沙子,藏于瓶里,归置一室。湖泊河床、丘陵平原,它们的来处很难凭肉眼判断,似乎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无从言说。
“对于这个世界,沙子收藏记载的是漫长侵蚀后所剩的残留,是最后的物质,是对于世界繁杂、多样外表的否定。”伊塔洛·卡尔维诺如是说。《收藏沙子的旅人》在1974年6月25日刊登于《晚邮报》。这篇文章后来成为同名随笔文集的首篇,也是点睛的主旨。
观展心得十篇,构成文集第一部分。这些展览包括16世纪的弗拉芒绘画、各式地图、怪物蜡像、字母表、社会新闻奇观、绳结,等等。有些异国情调,有些遥远的气息,也有些迷离与诡谲。以卡尔维诺“毫不挑食的百科全书式好奇心”,可以想象它们对他的吸引。举办展览者将自己的所见呈现给他人,作家凭借自己的经验进入特定的场景,或者以文字阐析他所得出的领悟。卡尔维诺本人的思想和识见与这些展品形成一个语境,“视沙为沙,视文字为文字”之时,我们在这个被风蚀的世界里,能够多大程度在沙中找到根基和范式呢?
卡尔维诺主要因他的小说闻名,其实他还是一个不错的随笔作家。这部文集于1984年10月首次出版,收录在加尔赞蒂出版社的“蓝色文集”。卡尔维诺以匿名形式为该书第四版写了简介,其中强调,文集收录的文章以“所见之物”为主题,核心议题放在所见之物(包括想象力的所见),以及观看的技艺之上。这些“零星”的文章,散而不乱,让我们得以管窥卡尔维诺作为艺术爱好者和旅行者的侧影。
文集第二部分名为“眼里的光芒”。卡尔维诺洞见物件隐藏的底层。他从罗兰·巴特的审美哲学出发,从佛罗伦萨观景城堡的《蜉蝣》雕像里觉察时间与虚空,纵谈马里奥·普拉茨的个人文集《幕后的声音》或鲁杰罗·皮耶兰托尼的《眼睛与观念:视觉的哲学和历史》。在《文字的城市:铭文与涂鸦》与《想象的城市:空间的尺度》里,他将目光投向中世纪古城残留的铭文,并且在想象中重新构建前城市化及早期城市的往昔图像。两两对应的行文,相互印鉴的思维,再次验证了卡尔维诺对城市的关怀与独特体验。
阅读也是一种观看。卡尔维诺的读书理念今次集中表现于第三部分“奇幻文学”。五篇文章在体裁上属于书评,从选择的样本和展开的论述而言,并不仅仅局限于个别的泛论,而是浸透了卡尔维诺一贯的偏好。由苏格兰作家罗伯特·柯克作品所发散的“妖精地理学”,或由《想象地名私人词典》所发散的群岛幻梦,尤其是对《塞拉菲尼抄本》里骷髅、蛋和彩虹的描述,都是非常“卡尔维诺”的。写作是一个孤栖独立的行当,幸而当笔尖触及纸面,作家便获得了赋予现象以多重意义的透视能力。
文集最后部分名为“时间的形状”,包括卡尔维诺游日本、墨西哥、伊朗的十余篇随记。收藏作家一路慢行所见的风景。平和,清逸,闲适。在局外人走马观花的视角里,卡尔维诺敏锐地捕捉新干线上的人情世故,东瀛庭院小中见大的韵味,木质寺庙的原朴与映山红叶的相得益彰,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延展至他对墨西哥“图莱之树”的赞叹,以及他对伊朗琐罗亚斯德神庙“火中火”的思索。这些游记显示了空间上的位移,历史的传承烙印的地理痕迹,让空间与时间交织,经由卡尔维诺看世界的复杂系统,似乎是跳出自我去观察,但更多的还是内在经验的心理外化,依靠知识素养高度凝结方能不断突破表象的界限。
文化、物质、幻想、冒险、异域和时间的变动,以及卡尔维诺当时所处的现实的本质,这些串联了文集的主题,不但是各篇文章的中心,而且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迫切议题。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表达了人类在认知上的普遍焦虑。“所见之物”作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来到我们面前,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信息来源。与此同时,它们无休止地发出提醒,存在着我们的双眼不能而且永远无法看到的东西。我们的观看之道,是怎样的呢?
(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