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过,要想对一个城市乃至乡村的了解,一定要在那个地方安心住上一段日子,和那里的人,朝夕相处一段时间,和那里事,白里黑里的参乎上一阵子,然后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一起酸甜苦辣,你才能够真正发现它内在的人文价值所在。
可是,这对我们一般的人来说,总归是太不现实,毕竟,我们不是云游四方的道人,不可能靠转来转去的流一浪一去生活,即便是喜欢一个地方,也只能是在闲暇的时候,去那里匆忙式的旅游或走马观花的浅行一次,从感官印象里,获取一些感悟感思和体会,也就很知足了。
就在前几天,我曾在微博上发了一组“走马观花看胜坨”的照片,有朋友就问,你这是去的哪儿啊,是黄河岸边的胜坨吗?哇,一个好美的地方啊;甚至有些老家本是胜坨的朋友也吃惊的疑问:我们在胜坨生活了这么多年,怎么没发现身边还有这么多好看的景致啊,我回复了一个无语,微笑。
其实,对朋友的说辞和想法,我们大都有一样得同感。一个地方呆久了,当已经融入这个熟悉环境之中的时候,对身边的那些美,或许已经司空见惯,或者习以为常,也就是人常说的生在福中不知福,泡在美里不觉美吧。可对一个外来人来说,这里陌生的一切,人和物,情和事儿,都无一不带着一种好奇,一种神秘,一种发自心底的想去了解的渴望。
就像,我对胜坨的印象。
胜坨,母亲河下游黄河三角洲上一个有着七八万人口的僻壤小镇。空中俯瞰时,它犹如镶嵌在绿色版图上一个闪耀异彩的秀丽明珠,十分耀眼。自远方而来,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一泻千里,当行走到这里的时候,累了,倦了,终于长长的喘了一口气舒缓一下疲惫的身一子,缓缓流淌着走向入海的地方,当你靠近它的时候,似乎都能听到它温顺均匀的喘一息声。宽阔的河面没有一丝波一浪一汹涌,翠绿的岸柳,轻轻一撩拂一袭河川,慢慢沉下心绪的泥沙,填海造陆,衍生出一片年轻的土地。于是,这里的老人的老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宁海,一片宁静海。
或许,在大江南北万千个乡镇里,胜坨算不上是赫赫有名屈指可数,但是,它却有几个傲人的标签,早已让世人熟知,也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在这片母亲河孕育的古老而又年轻土地上,勤劳的胜坨人以水研墨,饱蘸浓情,潇洒自如地挥毫写意,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标签上,续写下熠熠闪光的印记:黄河三角洲这艘大船从这里拔锚起航;鲁北地区最早较大的佛学活动中心;中国乡镇综合实力500强和中国乡镇投资潜力500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最适宜人居名镇”、“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镇”。还有,还有一系列令人仰慕标签,足以说明这个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小镇今夕的辉煌。
(一)天泉与庙
来到胜坨,不得说说久负盛名的天泉神井与王王庄庙。
一个不算太久远的传说,赋予这片土地一种厚重的人文底蕴,淌过历史的河流,我们看到的是那一幕幕历史的烙印与现实的变迁。
东王村,一个极为普通的村落。村头,远近闻名的王王庄庙就坐落于此。寂静的院落,与其说是庙宇,倒不如说更像是一户农家四合院。正房青砖碧瓦,侧室绿树红一墙,正殿门前一个偌大的香炉,插满香客们祈福点供的熏香,青烟缭绕;正厅内供奉着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仙界七十二神灵尊像,佛道儒三教九流十方神灵济济一堂,俯视脚下虔诚的叩拜者,接纳着善男信女的祈祷。
因为不是逢年过节,平日里的小庙显得异常寂静,村里的几个老者闲坐在门楼底下,见有客人到来,起身微笑着打招呼,就像家里来了一群远房的亲戚,便热情招待着。
“坐坐歇歇,喝碗茶吧”。一位清瘦老人憨厚的笑着,拿过一个小马扎热情的招呼我坐下。一把黄河泥陶烧制的茶壶上,挂一层厚厚的茶碱,热气腾腾的淡黄茶水从细细的壶嘴里流一出,清香的茉莉淡香悠然飘至,品一口清冽绵醇,浸心入脾。
老人自豪的说,俺这里的水啊,是和天泉神井一个水脉相连,可甜着哩。我好奇的问老人,咱王王庄有庙也有井,那是先有的庙呢,还是先有的井呀?老人捋了捋长长的胡须说:“当然是先有神井了,哈哈。”
老人朝我笑了笑,便打开了话匣子,向我讲起老二年间那些传的神乎其声的动人故事。
俺庄上这口天泉神井啊,可有些年头了,明朝洪武二年,也就是600多年前吧,俺们的祖上王氏二兄弟在大迁徙时,从洪桐县迁来这里落下了脚,扎下了根,从此才有了俺这王王庄。
到了永乐年间,有一年时逢大旱,庄稼颗粒不收,俺们王王庄村和周围的村庄一样,遭此天灾,于是各村各庄都开始打井抗旱,无奈四围临庄掘好的井出一水就是咸水,人和牲畜根本无法饮用,更甭说是浇水灌田了。可是,唯有俺王王庄村东头打的那口井,似泉眼涌溢,甘甜清口,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老人们讲,这口井连着东海,直通到龙宫的水脉,所以才有了“天泉神井”之称。正是这口神井,惠及四乡,救了一方黎明百姓的一性一命。此后,知恩图报的善良村民们,便一家一户自发捐款,在井的附近,建了一个龙王庙,后来又建了一座与泰山南安山齐名的北安山王王庄庙。
听完老人的讲叙,我陷入了沉思。我在想,无论是传说也好,故事也罢,人心向善,人们祈福平安,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是相同的。在这短短的驻足期间,从老人的言谈话语中,深深的感受到胜坨人淳朴的民风和母亲河一样宽阔的胸怀。
常言说“穷修路,富修庙”,贫穷的年代里,人们为温饱和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其他,而如今,托富民政策的福,靠这方肥沃的黄土地发家,靠绿色产业的支撑,村子富了,村民富了,人们的一精一神生活也渐渐饱满起来。
不管庙大庙小,也不管殿堂里供奉着多少神灵仙尊,几百年来的时光岁月里,一个村庄也像一个国与家一样,历经的那些风雨沧桑,那些辉煌与颓废,都清清楚楚的记录在一代一代人的脑海里,明明白白刻录在见证历史变迁每个瞬间的佛龛之上。
铛,铛,铛。。。 。。。几声浑厚悠长的钟声传到耳际,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跑上钟台之上,用稚一嫩的双臂,卯足力气,撞响厚重的大钟。钟声,飘飞出殿沿楼角,余音远传晴空。撞钟祈福,为过去,为今朝,更是为期待一个平福祥和的未来!
(二)老人与寺
很早就听说垦利胜坨天宁寺已建成开光,终于在这个一一光烈烈的仲夏时节成行于此。
几年前,我去过常州的天宁寺,曾被那里的神秘莫测的佛教文化所吸引,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而今,修建中天宁寺坐落在黄河岸边,就在自己眼前,如果愿意,不用再走远方便可以随时来此感受一下佛光普照,坐禅洗心的意境,内心激动自然可想而知。
这是一个神秘而庄严的寺观,用宏伟壮观来描述它,一点也不为过。天宁寺内的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气势雄伟,内部陈列琳琅一精一美,金碧辉煌;佛像端庄丰润,威严气派。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集修行弘法、佛学研究、慈善安养与临终关怀为一体佛教文化中心之一。
请佛留驻世间,弘扬大乘佛法,扶弱驱难,以普度众生,构建一个多元化人文交流的平台,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开拓当地经济发展,打出一副以佛学文化为切点的旅游经济牌,这或许就是是建寺始作俑者的初衷吧。
一同前来的朋友们,被这宏伟壮观的殿观所倾倒,有的佛前虔诚膜拜祈祷许愿,有的在钟鼓楼前留影纪念。当我穿过天王殿向大雄宝殿走去的时候,在寺门口,懵回首间,发现一位鹤发慈面的老一奶一一奶一,安详的端坐在门口,心里顿时略过一丝温暖,好熟悉的面容啊,看上去多像我已经逝去多年的一奶一一奶一啊。从面相上看,老人八十多岁不止的寿龄,手中摇着一一柄一圆圆的蒲扇,一支枣木红的拐杖,斜立在猩红的殿柱之上。我走向前去,半跪在老人家面前,端起相机,想给她留下一个影像,没承想,老人十分善解人意,很自然调整了一下一身态,嘴角露出一丝很难被人察觉的微笑,我在按下快门的瞬间,老人慈祥仪态,永远定格在那一时刻,也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据山门前讲解员小一姐介绍,建成后的天宁寺,将成为以宗教文化、庙会景观为主体核心旅游风景区,倾力打造田园式高档养老社区,让老年人真正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我始终相信,人心由真一人本向善之说。一个寺,所弘扬的是和谐、和睦、和顺的理想境地,恩福一方百姓。当地决策者们,以远瞩的眼光,探视未来,借助天宁寺慧光,把佛传文化的弘扬与当地经济的提升,增进百姓福祉写进发展的蓝图,不能不说是一精一彩的大手笔。
假如,有一天我们也像遇到的这位耄耋老人一样,在这块背依母亲河,环抱碧树蓝天的风水宝地安享有生之年的时候,你的心情难道能不无比惬意吗?
(三)坨井与油
其实,我知道,一个从前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发展的后来全国百强,其发展的路程无疑是不平坦的。期间,胜坨人不知经历过多少代艰难不屈的拼搏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其实,我也知道,一个地方的繁荣与昌盛,靠的是殷实经济实力在说话。印象中的胜坨,与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井有着不解之缘。
一口井,瞬间打破“华北无油”的谬传,中国经济的命运从此改变;一口井,在人们雀跃欢呼中,被命名了一个大油田。这口井,就在胜坨,这个油田,就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
坨11井,是我国第一口原油日产过千吨的油井,就位于胜坨镇胜利村附近。胜利油田,因此而得名,这是已经存封于共和国档案里的真实影像。也就是从那时起,胜坨的发展,与井结下了对子,与油脉开始息息相连。为支持油田的开发和建设,他们贡献土地,输出劳务,众多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拔节而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步的前行,一步步的跨越。万达、胜通、东辰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率先步入全国同行业前列。如今,胜坨镇不仅是油区重镇工业强镇,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大开发,现在的胜坨已经成为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大镇、文明建设的明星乡镇。
其实,我不想费尽笔墨去考究那些胜坨人用汗水和智慧累积出来的数字,也不想一一去罗列那些由胜坨创业者们缔造的荣誉和光环。因为,他们的脚步,迄今从未停止过前行,他们为这个社会创造的价值,已远远不是简单的数字能够说明的。
看一眼百姓餐桌上的饭,看一眼身上的衣,看一眼住上的房,看一眼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带来的崭新面貌,看一眼已是小康生活的胜坨人安居乐业的幸福笑容,也许,你就会明白了一切的一切。走马胜坨行,我早已是在羡慕中无语所述,相信你也会在欣慰中的无言再表了吧。
(四) 长河与海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里是母亲河最为恬静的一段,宽大的河面一眼望不到尽头。河水靠近小镇的边沿,缓缓流淌,绿树起伏叠嶂,远方雾色朦胧。透过河柳葱郁间的缝隙,凝视河水东去,就是想探寻它的一份神秘感。这里是河,可又像是海,是一片宁静的海。
几千年来,黄河的一乳一汁养育着万千沿黄儿女,胜坨人也一样,世代享受着上天赋予的这份恩泽。正是这次走马观花之旅,让我看到了这片宁静的海面背后,其实还蕴藏着炽一热的沸腾和青春的涌动。
浑黄河水流经过的土地,日久月累积淀,大自然的馈赠,使这个大河的臂弯成了一个空气湿润,气候适宜的天然氧吧,丰足的黄河水,浇灌出一个个绿色田园。伟浩有机蔬菜基地,就是胜坨镇打出的一张“突出高效生态农业,打造绿色品牌,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典型科技农业牌。
在伟浩有机蔬菜大棚里,前来参观人群中,不断传出惊喜的笑声,没有任何农药和污染的小黄瓜、圣女果、黄河蜜瓜、长椒紫茄爬满棚架。各类瓜果蔬菜硕果累累、翠色一欲滴。
这里,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生态农业观光与产业化经营齐头并进,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有人说,有绿色的地方,就会有希望升起。如今,胜坨已成为深受人文气息、自然生态滋养的一块风水宝地,这里涌起着生命的激一情,似长河流水永不枯竭,源远流长。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勤劳智慧的胜坨人,合着时代的节拍,在这片宁静的海上,耕一浪一掘金,必将有一个更加灿烂的明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