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璀璨
不经意间,告别了2021年的“年”;不经意间,儿时温情的“年”已成为回忆 ;不经意间,伴着每 “年”的远去,岁月沧桑书写着人生。“二月二”一过,过“年”气氛完全淡化,开启了新一年的征程。工作成家后,住在城市近30年,因丈夫背叛不归,几乎每个“年”都是和孩子孤单度过,羡慕着万家团圆,自己寒冷的“年”从最初的期盼失望到成为习惯,不再对“年”奢望和憧憬。唯有儿时老家农村过年的情景总是那么清晰,温暖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孤单冷清的“年”。家乡的“年”,进入腊月拉开了序幕。忙碌了一年的乡亲开始呆家静等过年,赶大集、备年货、备年柴、做新衣,日常生活各种讲究开始:比如不能说“死”字、不能哭、不能打架骂人等,“腊八”是过年的序曲,从此一天天数着过年的日子,母亲也开始唠叨“腊月了,不让说不吉利的话”。
盼着腊月“二十三,小年到:扫房子又祭灶”,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此时年货基本备好,孩子们的新衣服鞋子已做好,母亲悄悄把剪子锥子之类利器都藏起来防止家人触碰。腊月二十八、炸年糕:早饭后母亲就开始忙碌,烀豆馅、活粘面、做“年糕”,我在一旁看着豆馅出锅红糖拌匀,母亲一边做“年糕”我在一旁吃豆馅,母亲不停阻止,说等熟了吃“年糕”。做好的生年糕整齐摆放,金灿灿的熟年糕装满大小盆,还有炸好的油饼,大盆小盆占满灶台,香味飘满整个房间院子,大街上弥漫着各家各户飘出的油炸香味,走在街上看到是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兴奋喜庆。腊月二十九(三十)除夕白天炖肉,做一大桌菜,炖肉烧柴要芝麻秸(钱串子)或桑条(金条),炖肉装碗和前一天的炸糕一起室外存放,留待正月招待拜年客人,除非家里来亲戚拜年,否则正月就吃这些上年余饭,尽量不做新饭,预示着年年有余。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包饺子,下午四五点钟传来各家剁肉馅声,天渐黑下来,自己家包完了家长就会让孩子去隔壁本家叔伯家问“饺子包好了吗”,不能问“包完了吗”,若没包好就过去帮忙,小孩子这时候特别愿意东家西家串门 ,因为谁家都有糖果吃,而且平时再节约的家庭也都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院子里连门口都按上灯,以免财神来了找不到门。此时的乡村灯火辉煌,鞭炮声、多彩烟花此起彼伏,各家各户互相PK着燃放,鞭炮响、时间长、数量多,证明有钱、舍得花钱日子富,鞭炮声响彻云霄,传遍邻村,红彤彤的烟火映照了除夕夜晚。大年初一,鞭炮声吵不醒的孩子们早早被父母叫醒穿上新衣服,高兴的出去玩。记得父亲总是最早起床,把大门打开迎接财神,并放几个“二踢脚”,母亲早早煮好饺子,把屋子收拾的干净整齐,摆放好糖块瓜子花生迎接拜年的本家。男孩子和大人一起给本家的长辈去拜年,女孩子可以不用,但都愿意去拜年,不但有糖果吃,装满口袋,还可以收到压岁钱,整个上午的街道上人来人往,三三两两成群结伴去拜年,家有年长者的门庭若市,一批接一批,基本上持续到午后。
大年初二,迎接外村的亲戚来拜年,来拜年的亲戚一般要留下吃午饭的,这时候小孩子们都要在后边吃,但也愿意家里来了亲戚,第一可以有好多平时吃不到的饭菜,第二亲戚一般带来点心吃,长辈亲戚给孩子压岁钱。一直到十五,陆续会有亲戚拜年,亲戚带来的点心母亲都会放到正月结束才肯拿给我们吃,原因是把亲戚带来的礼物再转送到其他亲戚家,节省一笔花销,待到所有亲戚都来过了,该去的亲戚家已经都去了,“年”才算过完。这时候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晚上母亲会把剩余的点心拿出来,一个个打开看哪个好吃,分给我们吃。我们在高兴之余也感到忧伤,因为最开心的“年”过完了,好吃好玩的要等到下一年。正月十五,母亲总提前两三天就准备做元宵的原料,磨粘面、炒花生、芝麻做元宵馅,擀碎加入红糖拌匀,我在一旁看着整个过程,流着口水,等着甜香甜香的元宵馅,母亲总不让吃怕馅不多。亲自看着母亲把元宵包好,炸元宵煮元宵都不多,每个吃几个,就算过了元宵节,尽管我每次都余味尤尽,可只能等下一年了。
正月二十五“填仓”,说仓老爷生日,老家要吃黏米饭,为是来年家里粮食满仓满囤,年前炖好的碗肉留到这天吃,那干瘪的肉几乎都成了肉干。就这样讲究和仪式感,从腊八到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九、除夕,从正月初一、初五、十五、二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过年的盼望、准备、不舍甜蜜幸福中,似乎一年所有的辛苦劳累奔波和不开心,都荡然无存,“愿每天都像过年”。“二月二,龙抬头”。男孩子这一天剪头,手巧的母亲这时候把藏起来的剪子拿出来剪纸,用红纸剪成公鸡、母鸡、虫子、蜈蚣、蝎子形状,公鸡母鸡叼着蜈蚣蝎子,贴在窗户上,预示着新一年不被这些虫子咬,吃饺子、吃春饼,好像都跟龙有关,穿上新鞋子去登山,预示着一年比一年登高。儿时家乡温馨的“年”味就这样在逐渐长大的记忆中珍藏。多年城市生活的每个“年”,再也感受不到过年热闹气氛,再也听不到家乡的鞭炮声,闻不到乡村里弥漫着的火药味,再也没有对过年的盼望和留恋。
如今父母已经不在,破旧的房子空荡荡,破旧的院子只有回忆,一些陈年往事孩提的笑容定格在童年的时刻。人生岁月匆匆,多少美好逐渐走远,曾经的情爱逐渐远去,曾经的年味逐渐消失。如今新时代在传统记忆中发展,曾经拥有的日常既是财富,那些点滴酿成故事,走过的每一步铸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