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写春联

更新: 2022-02-09 19:32:03

文字/刘家鸿

春联作为传统的文化,要说还是手写的才更有年味儿,才有年的味道。大红的宣纸,飘香的墨汁,而书写者都有几十年的功力,挥洒自如,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年是从铺天盖地大红春联中走过来的。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大人孩子都爱看春联,红纸黑字溢着墨香,透着喜气,藏着福运,带着古意。典雅如诗中之精华,朴实地尽显人意。万千墨迹,飘香幽远;期盼与希望,饱含咫尺寸间,真正的新年文化大餐!      纸上乾坤太,笔下曰月长。一副副手写春联,饱含着人间真情。手写春联,是文人墨客一片独特的潇洒天地。因为可以驰骋人生的境界,挥墨写乾坤。春联上的一笔一画都令人向往,因为这里面蕴藏着满满的希望。以前写春联帖春联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在一撇一捺中鲜活起来。春联不只是春节的标识,还反映了书写者的内涵和人文气息。那墨迹飘香的清新,烘着喜庆的氛围;那入木三分的笔势,镶嵌着抹不掉的真情;那笔走龙蛇的气势,彰显着载歌载舞的欢腾;还有那恰到好处的留白,也透视着收放自如地掌控。由此也见证了书写者,好学进取的少年光,奋发图强的青春岁月,守岗敬业的生涯,宁静豁达的人生态度,悠然淡泊的退休生活,上善若水的桑榆暮景……

回忆起六、七十年代,供销社的商店里,只有卖年画的和灶神花纸,却没有卖春联的。到了年关都是各家各户自己写,不会写的就去求会写的人写,有点文化还会用毛笔的人就能给人帮上忙,不管你写得好坏,只要是正儿八经的方块字,都能让人看着赏心悦目。     我那时正在读小学,也是文化大革命最乱的时候,学校也停了课,闲在家没事,又找不着书读,便开始练字打发时光。纸张有的是到处是传单,随便在大街小巷都能拣几张。没字帖你还别说,那个年代墙上的标语写得很规范,都是些有知识的人写的。那一张张标语口号也好记,没事就照着练。到文革后期,我写的字也能拿出手了,生产队又三天两头开批判会,我也就被派上了用场,也能挣一天的工分。而到年关时更是尽兴去给人家写春联,有时我家院子里站满了写春联的邻居们,还有的在红纸的反面写上各家的名字,放下就回家忙去了,说是等会写好回来取……

到了八十年代,市场上有出售春联的了,人们图省事就几元钱的春联,也就不去求人写春联了。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后就不再挣工分了,我也就离开了家乡外出打工,这一离开就是几十年,最近才返乡。前一阵子正碰上地方政府开展惠民送春联活动,让我也参加书写,多年后我又拿起笔开始写春联了。     那天虽然寒风凛冽,但春联暖人心。街坊邻居村民到各个摊位,尽情选取自己喜爱的大红春联,福字。人们喜笑颜开,真是久违了的过年味道啊!相比之下,市场上所出售的春联,虽然印刷相当精美又大气,但其词往往是老坛装新酒,抑或几近雷同,看着虽然华丽实无艺术美感,就象是有鸟不惊飞,有花不闻香的呆板无趣。只能装点门面花点钱费点功夫帖上而己,得来的容易又不当回事的东西,其年味也就随之寡淡了。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的手写春联,字体优美,每一个参加书写着也都各有千秋。祝福的话语越说越好,令人心情愉悦。

春联的内容大都彻合实际,令人鼓舞。久违了的红通通年味,已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