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怎的,在读书问题上,我总有个奇怪的感觉:别人说某本书如何如何好,我看了却并不见得,甚至可以说是索然无味;而别人认为一般,或者非常一般的书,我看了却在心里暗暗叫好,甚至拍案叫绝。这种情况,不光是看书,看戏看电影电视也都会有这种感觉。难道是自己没有欣赏水平?难道自己的思维真的就不及常人?
渐渐地,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读书需要时机。
《西游记》、《封神演义》之类的神话小说对于童年时期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则让少年们着迷,而到了青春岁月,则是真正欣赏《红楼梦》的年龄了。如果把顺序颠倒过来,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去读《红楼梦》,肯定模模糊糊引不起兴趣。
余华在谈到对他影响很大的两位风格迥异的作家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时说,多亏他不是在同一时期读到这两位作家的作品。他说,那时他年幼无知,如果同时读到两位风格如此大相径庭的作家的作品,他会辨识不清、不知所措的。
当然,阅读的时机因人而异。对于一些天才的人物,因为早慧,他们的阅读会大大提前于常人的年龄,张爱玲5岁读《红楼梦》、7岁写《摩登红楼梦》便是例证之一。但我仍然相信,对于他们个人而言,“阅读存在一个适当的时机”这个说法仍然成立。
儿时因生活在乡下,信息闭塞,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又少。参加工作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借到了《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进步书籍,看了对自己的确触动很大。从此,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某些情节以及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始终留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并一直在鼓励着自己前进。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确是金科玉律。在读这些书的时候,有时,我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时,农村里尚无电灯,最高档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而且还舍不得用。许多人家为了节省灯油,晚上也尽可能地不用油灯。我家也不例外。但由于白天农活忙,看书也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记得离村不远有座“大跃进”时期留下的铁矿,我就用挑矿石挣来的五毛钱买了煤油,当时真为可在油灯下看书高兴得不得了,然而,在看书的时候,越看得投入,就越觉得和它相遇太晚。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些年来的生活经历和对文学激增起来的爱好,可以断定,我是绝对体会不到这些书籍的珍贵之处的。
相反,如果错过了阅读的黄金时间,阅读给你的恩泽也将显得平淡。所以说,阅读是有条件的;要真正欣赏一本书并从中获益,你得具备适当的年龄和阅历。也就是说,阅读需要时机。对于一本好书,过早或过晚地接触它都会消减阅读的价值。然而,适合的时机似乎又不可把握,甚至全靠幸运与偶然。茫茫书海,谁会专为你预备一份适合你自己阅读的书单?这也正是阅读的困难。
看来,读到好书难,但更难的还是如何把握好自己的阅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