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刚
提起战争小说,首先让人想到的不是战争中的血腥残酷,就是英雄的英勇无畏,或者是现在正流行的谍战式的惊险刺激。而曾剑的长篇小说《枪炮与玫瑰》与以往大多数表现战争的小说不同,不只是如书名一样,讲述的是战争与爱情的故事,在作者舒缓、流畅、抒情的叙述中,更多地表现的是战争对人幸福安宁生活的破坏,以及在战争状态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表达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对生死的认知与感悟。
《枪炮与玫瑰》中的故事的主要发生在朝鲜战争期间,主人公不是运筹帷幄的将军,不是冲锋陷阵的战斗英雄,甚至不是为战争服务的后勤保障人员,但他们却是战士,是军文工团团员,是一群能歌善舞的文艺兵。战争的暴力是排斥美的,而文艺兵却代表的是美。在作品中,一群具有艺术天赋、用自己的才华表现美的文艺兵与充满死亡、邪恶的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战争夺去了一个个代表着美的文艺兵们年轻的生命,让人们在为他们逝去的生命感叹的同时,产生的只能是对敌人憎恨与对战争的厌恶。
梅生本是一个内向而多愁善感的少年,因在梦中呼唤暗恋情人杨秋花的名字而导致杨秋花的离开,在防空洞被炸时为掩护战友而牺牲;林自芳自信而活泼,在敌机轰炸时为掩护老百姓而手舞红围脖引开敌机,她那红围脖儿“在爆炸的气浪中飞舞、盘旋,慢慢上升,像一片绽放的花”;刘磨拴在被美国兵祸害后,也曾自杀过,但最终还是死在敌人的炮弹之下,他的爱犬赛虎自愿与他相伴。还有文工团团长陈聚旗因腿受伤截肢,离开了自己心爱的舞台;柳江南也是因为腿部受伤而无法再跳舞,隐居在一个贫穷偏僻的村庄终其一身。如果是在一个安定的和平时期,他们一个个都会成为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来表达对这个世界与生活的认识,但他们却是处在那个战争年代,置身其中,虽不是处于战争的前沿,但也时刻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他们的逝去或受伤毫不影响他们身边发生的战争,是战争终止或改变了他们本应有的美好人生。
刘磨拴经常问的问题是“我们死了吗?我要是真的死了,谁给我爹上坟呢?”在临死之前,他交待宋春来说:“我真想活着……请你帮个忙,找到我家,给我爹我妈烧些纸。”他所想要的生活不过是回到当年所走出的村庄,过庄稼人的日子,能够做到一个儿子对逝去的父母的基本责任。战争还是不可理喻地夺走了他的生命,打碎了他的梦想,他带着无尽的思念与遗憾,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们都是那样的热爱生活,战争却没有给他们机会,使他们不是永远停留在了如花似玉的年龄,就是离开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即使是为了和平与正义而战,死亡和流血也不可避免,战争还是在对被称作万物之灵的人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创伤,它将人类隐藏在灵魂深处的恶释放出来,毁灭了他人,也毁灭了自己。
虽是身处残酷的战争之中,生命随时都有可能被剥夺,但他们都是一个正常的人,而且是十六七岁的少年。歌德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年轻的文工团团员们注定少不了情感的纠葛。爱情在那个时代是一个令人禁忌的字眼,但却无法禁止爱情之花在这些年轻人心中悄悄绽放。梅生对杨春花的暗恋,柳江南对丁香的痴情,杨秋花对那贴《穷舍报》青年的思念,郑晓野对杨秋花的好感。在战争之中,他们之间产生的感情尽管显得有些单纯,甚至是单相思,并没有得到对方的认可。这就如同日常生活的中一样,感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而且还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也有自己选择爱与被爱的权利,虽然是在那样一个曾经被认为个人感情服从于大局的时代,以杨秋花为代表女文工团团员们却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与情感,能够为自己的幸福作主,表现出的爱情观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
杨秋花的自由恋爱与丁香的组织分配的爱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代表。杨秋花之所以拒绝郑晓野的追求,只是因为她想要有自己的生活,不愿与自己所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她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爱恋,在一定程度上,她已将宋春来与自已只有一面之缘却产生了好感的那个贴《穷舍报》的青年等同了起来,其实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地相互理解,即使他们都很了解对方。她与宋春来的感情在战争中经受住了考验,并在战后成为夫妻。在随后的“反右”运动中,他们因为一纸离婚证明而双双下放农村,虽然他们相隔并不遥远,杨秋花强烈的个性使他们并没有和解近三十年。而在丁香的心目中,他们还是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感情。当年丁香因为心软,不忍心拒绝比自己大二十多岁、可以当她父亲的政治部主任,只是因为他对她说了一句“跟我回家吧!”她的犹豫伤害的不仅仅是柳江南的痴情,也让自己陷入了无爱的婚姻。在别人都在为吃饱饭操心的时候,她因为丈夫的高位早已过上了优裕的生活。这其实就是生活,当你得到某些东西的时候,你必然会推动其他的很多东西。每个人的人生在他人看来或许是幸福的,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却只有自己能够体会。
宋春来、杨秋花、梅生、林自芳、杨春花、柳江南、丁香、刘磨拴……正如他们大都有着如诗如画的名字一样,他们不只有俊美的外表,也都有着敏感与多愁善感的心灵。每当看着一个名字,仿佛能够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就在面前。但这些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在炮火硝烟中或受到戕害,或化为尘土,他们都还只是情窦初开的懵懂少年,带着对生的渴望与爱情的憧憬,一个个随风而逝。在战争面前,人生命的脆弱表露无遗。正是通过这些经历过战争的文工团团员的视角,让人们看到战争对人造成的不仅仅肉体上造成毁灭与伤害,更重要的是在那些还活着的人的心灵深处留下无法抹去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