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阿曼的小说《午餐后航行》

更新: 2018-07-12 02:37:48

作者说

宋阿曼

宽阔与美是可能的

人不可能在持续的混沌中写作,当现实世界的晦暗不明在我身边铺开,我越来越感到对死亡的严肃思考有着积极的紧迫性。人的终极命运是大同的,从我们初次被告知“人都是会死的”开始,自我就在这种紧随的虚无感中逐渐建立了起来。生活和死亡似乎是所有复杂命题的开端,相比死亡的虚幻,生活是一个更艰巨、更无限的神秘体。在我看来,认知死亡是思考生活的必要前提,这种思考在我的《越界者》《公孙画梦》《她从谜楼逃散》等小说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人物都在各自的困境中寻求突围。我以前只想在小说中提出问题,或者给读者指明通向问题的小径,觉得这些问题不该由作者给出答案。但随着创作的进行,我个人对生命中的“不能”和“不愿”有了更平坦的认识后,我会尝试着去提供更多明朗的可能。

在思考上述有关生死冲突的紧张与缓和中,性欲、爱欲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秩序显得尤为耀眼,这似乎也是许多生存境遇的滥觞。婚姻提供一种最基本的秩序,而处在其中的人(绝大多数人)正是在本能和对本能的克制中显得尤为复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创作者都选择亲近这一题材,它将生活的丰富性全部托出,在《普通乘客》《午餐后航行》《他是我的一个朋友》等小说中,我在试图触摸行走在关系中的人以及婚姻与爱的密码,这一题材依旧留给我极大的探寻空间。在《午餐后航行》中,我试图呈现何溪这样一个属于性少数群体的人的生命状态,她经历了一个从认识自己到接纳自己再到反叛自身最后归于宁静的过程,这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只不过对她而言更残酷了一些。

最近常常思考什么是写作的目的,一定不是为了告诉人们生之无趣,不是让人们看到人性灰暗之后撒手不管,不是教唆人们生活就是这样赖活着就好,而是要让人们在各自的“不愿”“不能”与“难以得救”之间看到那一点点美的可能,从遗憾感中获得继续生活的支撑。宽阔、自由、美、消除成见,这是可能的,要望见,再落笔,我这样警醒自己未来的写作。

编者说

周朝军

编辑手记

这不是宋阿曼第一次登录《作品》,我也不是第一次编宋阿曼的小说。《午餐后航行》之前,《作品》还刊登过她的《孔子再生考》。坦白从宽地讲,从《孔子再生考》到《午餐后航行》,宋阿曼的成长速度让我有些惊讶,她用两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五年甚至十年的路——抛却我的编辑身份,作为年纪相仿的写作者,这让我有点羡慕嫉妒恨。好在她是我的作者,她因作品所赢得的荣耀我大可以厚着脸皮和自己扯上几分关系。

我曾经在一篇随笔中把所有从心理刻画入手书写女性情感纠葛的小说笼统的叫做“女性战争”小说,《午餐后航行》在我看来也可以归入这一路。一个带有性瘾症嫌疑的年轻姑娘何溪,租住在离异妇女贝姨家中。不久后,贝姨的租客里又多了一对小情侣,徐魏和王灿灿。于是何溪开始了她的合租生活。难说是日久生情还是一见钟情,何溪惊讶地发现自己爱上了徐魏,而高大帅气的空乘徐魏也第一时间捕捉到了何溪的异样,无奈彼此之间还有一个王灿灿。一个偶然的小细节激发了王灿灿作为女人的第六感,原本幸福的小女人开始在同一片屋檐下宣告她作为徐魏女友的存在。不知是因为理亏还是自尊,何溪选择离开。在搬离的一瞬,何溪偶然听见王灿灿对自己的诋毁,她怒了。她钻进隔壁的楼梯间,然后起身上了楼,悄无声息地将自己的联系方式交给了徐魏。从此之后,何溪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三者,她爱上了徐魏并且开始了他们的同居生活。在一次次的性爱中,何溪确信徐魏深爱着自己,直到徐魏和王灿灿的婚纱照打碎了她的梦。

一个曾经执着于身体欲望的何溪竟然成了爱情的殉道者,读来令人不胜唏嘘,在纵身一跃的那一刻,她哭诉,“我才是!我才是外面的人!”是的,在爱情那里得到救赎的何溪不过是徐魏午餐后一块消遣的巧克力。与此同时,作者也隐隐在暗示,自以为赢得了女人之间的这场战争的王灿灿,也不过同样是一条倒流河,“倒流的一段虽然特殊,但最终还是要融进正确的流向,和千千万万的支流一起汇入大海。最终的方向是一致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故事本身,《午餐后航行》似乎不比阿袁、鲁敏等人的作品高明到哪里去,但是90后作家宋阿曼通过这短短的一万六千字告诉我们,“女人的战争”不是中间已婚女性的特权,青春无敌的姑娘之间,也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战争”。

共情的可能性(节选)

刘大先

宋阿曼挺漂亮,看上去比较沉静,除此之外并没有留给我太多印象。当然,沉静与否也不过是一种场面中的观感,人们繁复折叠的内心在不同场景中会呈现出可能截然相反的镜像。比如我后来读到她的《午餐后航行》,惊异地发现了一个激烈而貌似离经叛道的人物何溪。那个年轻女孩有种没来由的原欲,这使她很小就开始与不同的男人约炮,是的,我不得不用“约炮”这种直截了当的词语,因为这种行为可能只是她“与众不同的自我确认”的方式,而并不携带道德色彩,至少在实行者本人的自我认知中是这样。生理欲望最初是非社会性的,和爱情不一样,因而它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一个人建立自我的方式。所以,小说中的何溪未能免俗,陷入到一出庸俗情节剧中常见的境遇:她从身体开始的欲望转化成情感后,赫然发现自己不过是一场当代性游戏中的被动参与者。她此前的那些在日常道德中反常的行为最终被确认为是河溪(何溪)支流汇入大海的“正确的流向”之前的“倒流”,而最终她还是会融进一致的方向中。因而叙述者其实并没有那么叛逆,宋阿曼也许真的很沉静,内心的惊涛骇浪,也许不过是在寻找“正确的流向”过程中的波澜。

这个小说的女性欲望主题曾经一度被书写,甚至过度书写,尤其是在刚刚进入写作不久的女性作家那里,毕竟这是最为切己和方便的途径。不过宋阿曼倒是显示出一种早熟者的通透。从心理和生理上来说,女性普遍比男性要早熟一点,在对于世道人情的体察上这是一种优势,但往往这种体察里既有天性禀赋中的因素,也有因为天赋所带来的对于间接经验的汲取,后者反倒可能导致俗套的出现——对于早熟者而言,直接经验的单薄是不可避免的,而更为深邃的逻辑与思辨还有待成长,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中得来的陈规容易奠定一个写作者最初的模式。我在《普通乘客》《第九个人》《公孙画梦》《小亦庄》这些作品中都看到了一个学习者在自我训练时的机敏和巧妙,它们浮现出前代作家在故事、形象、结构与语言的隐约身影。这是初学者必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读者逐渐可以辨识出那些勤奋、有天赋、有潜力的写作者。

思想在爱与死之间绵延(节选)

唐诗人

将叙述本身处理成一种生命状态的呈现,这是宋阿曼小说最令人动容的所在。这种特征同样可以在她其他小说中感受得到。《午餐后航行》是我尤为喜爱的一篇,但我欣赏它的理由不是很多人谈论的小说所表达的所谓性与爱之间的分裂及其张力这类故事主旨,表达类似主题的小说、故事太多,而像宋阿曼这般能够在叙述层面呈现足够思想含量的则太少。这个小说真正让我们看到作家的叙述如何让人物成为一个生活的思考者。何溪这个近乎性瘾者的女性形象,不像很多小说角色那样是用来完成故事的,她是作家宋阿曼用来思考自我、思考他人、思考时代的戏剧性人物。自然,她也不是作家用来图说某种思想的形象工具,而是说何溪的生命状态即是一种思考者形象。而完成这种独特性的,即是阿曼的叙述。

宋阿曼的叙述紧贴着何溪的生命状态。小说一开始时,叙述风格是冷淡的,这同何溪身体感觉上的“无感”以及生活上的苍白、庸常相契合着。对身体无感、对生活麻木,人的意识也就常常出离于生活,对话也就经常性的中断、游离,一切都无所谓、不在状态。如此,叙述也就需要淡漠化,宋阿曼抓取的生活细节是萧索的、带着荒芜基调,挖掘的人物内心也都是失望与落寞。而当出租屋里多了一对情侣时,王灿灿的青春活力,尤其是灿灿男朋友徐魏高大帅气的形象,以及他们携带而来的各种爱情氛围和男性气息,挤入何溪的生活空间,无形中为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同时,作为“性瘾者”,徐魏那种近在身边却不能得到的存在,成为了何溪臆想中的性欲对象。臆想的日子久了,何溪的身体即慢慢恢复了感觉,内心开始升腾起真实的情感性欲望。这时候,小说叙述变得敏锐而克制,隐秘的书写中蕴着焦躁的情绪。宋阿曼用轻灵的语言捕捉着何溪那流于渴望与排斥之间的、略带幽怨而躁动的内心,细述狭窄空间内那些微妙的生活气息和物质细节,精细地叙述出何溪与徐魏之间那种无声的、幽微处的情感“交流”。而到小说后面,何溪和徐魏真正有了交往时,小说的叙述节奏骤然变快。何溪从徐魏那里获得了情感和身体欲望的满足,这种满足也意味着何溪的内心不再被生活细节填充,而是被幻想占据。她幻想航行中的徐魏,幻想王灿灿的生活,甚至幻想自己和徐魏结婚生子的甜蜜未来。而实际上,何溪一直是徐魏的第三者,徐魏和王灿灿已结婚。何溪那段幻灭的爱情,必然是快节奏的。小说最后,宋阿曼将何溪置于大楼顶层,让她的身影变得轻盈,而同时是楼下嘈杂人群对她想跳楼寻短见的猜测议论和忙乱呼救。楼上的轻与楼下的躁,何溪的绝望与人群的喧嚣,这些状态的并置叙述,五味杂陈,紧张喧哗中又仿佛时间停滞,何溪突然眩晕,而我们也迷惑于她到底是赴死还是求生。

这里不厌其烦地分析宋阿曼的小说叙述特征,也是为道出何溪这个人物如何是作为思考者的形象鲜活着的。叙述基调的变化,也就是人心的跌宕起伏过程。从开始时的淡漠、无感,到后来复燃了内心情感之后马上又是幻灭的梦醒,到底什么是醒来什么是麻木?小说中多处提及的何溪父亲的声音:“倒流的一段虽然特殊,但最终还是要融进正确的流向,和千千万万的支流一起汇入大海。最终的方向是一致的。”这声音能指引何溪什么?什么是正确的流向?面对这种生命经验,我们其实无法为何溪的生活提供道德见解。她该醒来回到淡漠无感的状态?还是该继续冒险去爱去幻灭?这种生命排斥一切外在的是非判断,唯有借着宋阿曼的叙述,去聆听、去感受,同时也借此去反观我们日渐荒芜的内心还余留多少柔软空间。或许,文学叙述的思想意义即在于此,不只是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更是引导我们去感知生命最为内在的衍变过程。

门廊处的眼睛(节选)

李岳

宋阿曼笔下的人物,往往不是抒情的象征符号,不是欲望的迷蒙幻影,不是推动情节的工具,而是扎根于一段生活之中的真实血肉。然而,这种真实并非归属于一种现实主义的美学旨向,而是承担着一种双重的建构,并以此来看到“双重的自我”:既作为参与情境之中、沉溺情感的自我;又作为叙事之外当下的、保持省思的自我——两者互为镜像。应当说,这两重身份之间的彼此观照,是宋阿曼小说中所蕴含的底层结构。而两个“自我”身份的对视,同时也形成了两者之间的距离与空间,犹如一座空荡的门廊:之外是纷繁世间的爱恨纠缠,之内是精神世界的孤独隐忍,而在门廊之上的无尽虚空中,高悬着一颗属于女性的、透明的眼睛。

门廊承载着困惑,故而她试图以观察而入想象,书写生活中的种种“真实”:两性迷途中的婚姻、出卖身体的美丽女人、知性克制的同居妻子、出轨的血色罗生门、沉溺性爱的都市女性、大安煤矿的质朴情事……对两性、婚姻、亲子等主题进行强烈的关注,试图在书写的探讨之中厘清双重的自我,回答自己的问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