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世华:对女性写作另辟蹊径的观照

更新: 2018-07-15 16:04:59

《博弈:女性文学与生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作家生态写作》,田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98.00元

作者紧密结合大量有关本土女性文本进行抽丝剥茧,从丰富的文学事实出发,尊重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逻辑,从而得出扎实而严谨的科学判断。

田泥同志是属于在女性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两方面左右开弓并卓有所成的作者,十多年前曾以清新朴素的散文集《女性笔记本》张扬女性主体姿态,稍后又有学术著作《走出塔的女人》,对20世纪晚期中国女性文学及与之相关的女性生存问题做了较为细致全面的探究和梳理。那以后,田泥继续倾力于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工作,三十余万字的《博弈:女性文学与生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作家生态写作》便是展示其这些年来研究成绩的沉甸甸的收获。通读全书,我感觉这部著作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特色,值得细说。

其一,理论视野开阔,观照视角独特。在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研究上,理论界已经涌现了很多可观的理论成果,这令该领域的研究者们有时会感觉已经处于无话可说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了。在对女性文学的本质和书写向度的探求上,田泥也曾陷入到类似的困惑和停步不前的境地中,而正得益于其较为开阔的理论视野,抑或同时还得益于自身文学写作和理论研究的双栖身份,最终田泥借助生态视角和思维完成了她的理论跋涉,并由此有了崭新发现,那就是:先验的中国女性书写一直与本民族故事和本土策略合拍,在生活场景、民间、乡土、城市经验中获取资源,女性写作的本土实践与中国文化自身逻辑相契合,在顽强抵抗资本力量渗透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书写逻辑,从而能以独特方式呈现出自己多样化的审美追求。在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中,本书对上世纪90年代才最终确立了自身存在的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进行了成功的借鉴和运用。值得赞许的是,作者并没有挦撦来新名词或时髦理论用以自炫的意思,更无意把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成说拿来切割和评判中国的女性文学,“生态女性主义”只是给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理论资源和视角,让她能够以别样的价值立场、话语方式、思维方式完成对女性文学的深度透视。

其二,熟稔女性文学文本,有关理论阐释透彻扎实。作者并没有悬浮在纯粹理论层面上夸夸其谈,而是紧密结合大量有关本土女性文本进行抽丝剥茧,从丰富的文学事实出发,尊重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逻辑,从而得出扎实而严谨的科学判断。其不仅仅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如王安忆、张洁、铁凝、迟子建、张抗抗、乔雪竹、黄蓓佳、素素、蒋子丹、乔叶、卫慧、林白等女作家有影响力的文本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也同时对那些由于历史、文学制度和史料等影响而被遮蔽了的众多非主流女作家如余秀华、白玉芳、李勇坚、刘富琴、萨娜等的文本投以关注的目光,如是,其获得了足够丰富的文学样本和有生态价值判断的女性文学史实。作者贴近文本,在这当中寻找蛛丝马迹,从而显示出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睿智的判断力。譬如,其认为王安忆具有浓烈的伦理色彩和意识形态话语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其小说如“三恋”等对“性爱”本身各个层次的深入探讨;在考察乔叶笔下的堕落女主人公得到众多读者理解这一文学接受现象时,意识到这本身不仅关涉到了价值判断问题,也其实是一个时代情态与感知的问题;在看到素素以大气磅礴、婉然绰约的风格“独语”出东北的生命气韵与精神内核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提醒人们事实上东北的寓言和故事又并非仅仅属于东北的原乡记忆这一容易被忽略却值得深究的事实……类似对女性作家作品独出机杼的论述在本书中比比皆是。

其三,对中西女性生态文学进行有益比较,实现当代女性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对接。由于中国本土生态文学是得到了西方生态之水的滋养和浇灌下结出的带有中国本土气息的灵动之果,作者不仅仅着眼于对本土女性文本进行研究,同时还把《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尼亚》《寂静的春天》《浮现》《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斯莱尼克斯》等不同时期的一些重要西方女性生态文本也引入到了自己的研究视野中,进而对西方女性生态文学的发展轨迹给予了一番必要的梳理。正是在中西比较的视域下,她注意到中西方女性生态写作的本质差异,简言之,西方生态女性写作是为了女人“诗意地栖居”,而中国生态女性写作则是为了人类“诗意地栖居”。同时,在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表达的源头探溯上,作者不仅仅局限于当代女性文化和文学叙事,其更向传统深处进行探察,从而发现了女性文学事实上的两个源头:书面的女性文学源头和民间文化资源的影响。

其四,对当下女性写作困境洞中肯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基于对女性写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详尽考察,本书敏锐地意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写作尽管在跨界的多层发展中获得了生长路径,但同时也有一些遗憾与之相伴而生,这具体表现为女性意识和主流意识、消费意识之间的暧昧与含混,女性写作除了依附自身发展逻辑外,还遭受到了经济资本力量的侵入,因而与消费主义逻辑和粗鄙化影视改写之间存在着对抗与妥协、迎合与拒绝的博弈现象,一部分女性写作贴近市场、产业化进行生产,主题、标准和模板依照大众和市场的选择而定。这些都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小说、散文和诗歌等的成色并改变了女性写作自身发展的轨迹。有鉴于此,作者对于女性生态写作如何更好地承担起对历史的审视和对现实的问责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思考,其给出了未来女性生态写作摆脱困境的路径,亦即女作家应着眼于从生态学视角立足本土,秉持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突破本土视野走向世界,恪守与男性、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学原则,探寻和揭示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与文化根源,也对自己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位置予以重新界定,并从中挖掘中国女性文化本土建构的特质以及中国女性文学乃至中国本土文化的生长点,捕获女性生长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精神因子,最终才能体现出审美生态追求的多样化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