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列克谢耶维奇打记者问-阿列克谢耶维奇与记者开撕-阿列克谢耶维奇简介

更新: 2018-09-27 18:39:38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曾有人问S.A.阿列克谢耶维奇

你撰写这些著作,自己居然没有变成疯子

这种压力是普通人心理无法承受的

如果是一个软弱的人

那么写完你的任何一本书

肯定得进精神病院

你不是录音机,你是个活人

你得把所有一切从心里过滤一遍

她回答说

我是独自行进的

我完全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人

阿列克谢耶维奇生于1948年

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

她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

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纪实文学

记录了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

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其著作相继获得德国莱比锡图书奖

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奖项

年轻时的阿列克谢耶维奇

她的写作从未离开苏联

她是个在苏联成长起来的作家

当了几年记者后

她写出了第一本书《那时我正要离开村庄》

在尝试了各种文学体裁后

她转向了如今的这种写作方式

称其为“文献文学”

她的作品读起来像报告文学

但似乎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它们太厚重,太沉郁

更准确地说,是口述史

1981年阿列克谢耶维奇用5年时间

写完了《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的》

发在一本文学杂志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本书奠定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

她跑了两百多个村庄

采访了数百名曾经参加和被卷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里的苏联女性

战士、游击队员和后勤人员

整本书就由这些采访构成

这些女人的生活和命运都曾被二战剧烈地改变

但在战争结束几十年后

都没有人曾经像她一样关注这个问题

阿列克谢耶维奇《锌皮娃娃兵》

她写书的速度很慢

每写一本都要耗费数年,采访数百人

经整理和筛选后

只有很一小部分被写进了书里

她拥有的关于强大和独立的特质几乎与前人一致

从受切尔诺贝利核爆炸影响到大小家庭

到远赴战争的女兵群体

从《为死迷醉》中的十七例

因体制崩溃无法接受现实的自杀案

到《锌皮娃娃兵》里的苏联阿富汗战争

阿列克似乎总是聚焦于社会历史的阴暗面

人性最脆弱的落脚点

以及悲怆命运锻造出的各式残忍体验

讲出不同的故事

哪怕是痛苦,但也足够精彩

如此事实的输出而不加观点

更能让读者就见证者本身的经验进行判断

阿列克谢耶维奇

阿列克谢耶维奇不相信既有的文字记录的历史

她曾说过

我越是深入地研究文献

就越是深信文献并不存在

没有与现实相等的纯粹的文献

这也是促使她无数次去采访那些战争

和灾难中受伤害人群的原动力

她所有的叙述,都来自亲历者

都是有血有肉的

阿列克谢耶维奇依旧保持着审慎的乐观

时间虽堕入了黑暗

但是我们依旧可以艰难地存活

因为我们身边还有不少善良的面孔

正如她这次在中国所见到的张张笑脸

而这些笑脸,恰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