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慧虹
在这个出版创意匮乏而又不乏浮躁的时代,任何一个文化热点现象的出现,总能引起众多出版商的蜂涌跟进、竞相炒作。前段时间,伴随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新一轮搭车出书之风又迅即弥漫于市场。
在销售图书的知名网站当当网搜索,“舌尖”类图书比比皆是:除了央视官方授权出版的纪录片同名图书《舌尖上的中国》,还有《品味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味道:中国名菜的故事》、《舌尖上流转的四季美味营养餐》、《舌尖上的中国:庄臣味道》、《舌尖上的上海》、《舌尖上的健康》、《舌尖上的英语》,而《舌尖上的世界》居然有两个毫不相干的版本。那些没赶上在书名上“舌尖”一把的,也不忘在腰封的宣传词上八仙过海地和“舌尖”大套近乎。在另一家知名图书网站亚马逊网站搜索“舌尖”,更能得到上百条结果,其中美食类图书更是不约而同达成共识,似乎谈吃必“舌尖”。
如此蔚为大观的“纸上舌尖”之势,可谓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创造的商机在书业发挥到了极致。这场集中奉献给读者的“舌尖”盛宴,到底能持续多久?最终又有多少出版社能遂其所愿,获取丰厚盈利?
从近年来一拨又一拨的跟风出版情况来看,哪一场喧嚣扰攘的阅读盛宴都没能持续多久,相当一部分出版社只能“赔本赚吆喝”。这也不难理解,阅读市场原本就那么大,出版社一下子将那么多同质读物推向市场,自然供过于求。这不仅招致许多出版物“旅行”一圈之后最终只能黯然退出市场,无端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它也在过度消费着读者的阅读热情。那些拼出版速度匆匆而就的快餐读物,或许能一时刺激读者掏钱阅读,但往往,读过之后令人觉得不过尔尔,久而久之,难免使之对此类读物平生疲倦乃至失望情绪,难再激起阅读的热望。
围绕阅读,我总觉得,出版社与读者之间,不只是普通的商家与消费者关系,他们固然有着各自的经济利益诉求,但同时也有着共同的文化利益基础。出版社只有多出版高质量图书,才算不辜负自己肩负的文化责任,才能赢得更多读者信赖;而作为多数读者,想必也希望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读到更多有价值的图书,以此增长自身知识、开阔自己视野。出版社与读者无论是在推进社会文化进步,还是在促进各自形象、品位提升方面,皆需优质出版物来提供有力支撑。
在此,我还是想说,出版社不只是要赚钱,更得赚读者口碑;不只是扎堆出版“畅销书”,更得打造“长销书”。如果,出版社能少花些心思瞄准读者的钱袋作文章,多投付精力紧盯着读者的脑袋适时提供积极的阅读引导、提供高品质读物,书业出版秩序或许更能令人期待,出版社与读者也才会和谐相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