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雁知秋
干上酿酒这一行,转眼间已经二十五个年头了。记得大学刚一毕业来到酒厂时,对酿酒这一行是两眼一摸黑,什么也不懂。对烧酒车间的热闹场面几天的新鲜感后,便是对它的厌恶了。车间内又脏又乱,黑古隆冬,冬天冷夏天热,蒸气熏天,日日如此,重复不变。但命运却偏偏让我干上了这一行,心有不甘。
然而,随着岁月的磨砺,事业的发展,我渐渐地离不开酿酒这一行,深爱上了酿酒这一行当。从酿酒车间,到酒库管理,到品评勾调,到生产技术管理,边学习边实践,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在我大学刚一毕业进厂的时候,烧酒班有一位尹师傅,待人和善,上过几年学,爱看些杂七杂八的书,外号称为秀才。其实这样的称乎并没有什么褒意,是因为烧酒班里的工人们,大都没有多少文化,一天只知干活、吃饭,开口也都是些粗俗的笑骂。而尹师傅却经常来几句文词,有点和大家格格不入的样子,于是人们才称他为秀才。可能是觉得我是学生出身,尹师傅很乐意和我接近、聊天。尹师傅能看出我对这一行的不屑。便常给我说:其实要烧出好酒,并不是件易事,这里边也有很深的学问哩!尹师傅的话,启发我去学习钻研酿酒的工艺技术,使我逐渐对酿酒产生了兴趣,到后来才更感觉到其中的博大精深。聊天中,他经常讲起过去烧酒班的事,比如谁能吃“一胳膊馒头”(将馒头从手掌向胳膊上一个个摞),谁能连干三“花杯”酒(看酒花的锡质酒杯,能盛二两多酒)等等。秀才不愧是秀才,他还背出了一首《》:
“火烧胸前热,风吹背后寒,只知饮酒乐,哪知烧酒难。”
当我听到这首《》,对尹秀才更加佩服了。这首《》简直太生动形象了!它描述了烧酒所处劳动条件的恶劣,烧酒师傅的艰辛劳作。还告诉人们,寻欢作乐的美酒,烧制出来多么的不易!饮酒取乐的人们,可否知道烧酒的艰辛?一面是歌舞升平,开怀畅饮地寻欢,一面是火烤风寒,抡着大锨,挥汗如雨地劳作,两个场面对比竞如此强烈,反差如此之大,联系却非常紧密。《》道出了世象百态,道出了烧酒师傅们的辛酸和无耐!
我被这首《》所震撼、所感动了!问尹师傅《》的出处,他说是听他的师傅传下来的,师傅也是从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看来,这首《》不是谁的原创,也不是引自于哪本古诗词,而是一代代酿酒工人口口相传,真实生活、真实情感的写照!
可是,当我问及别的师傅们,却大都不知、不会《》,年龄较大点儿的,有的也只能说出一句半句,没有尹秀才背得这么全。一方面是他们没有多少文化,只知道吃饭干活,不去在意什么诗呀歌呀的,别一方面看来,尹秀才的《》面临失传。源自于烧酒工人真实生活的《》,已经不在流传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尹秀才也早已退休,前几年也作古西归了。我也离开了原来的酒厂。但每当想起念起尹师傅教给我的这首《》,都激起很多的回忆和感慨。
后来,随着对酿酒这一行的热爱,还专门对酿酒的历史、工艺继承与沿革、工艺技术的变化与进步进行了研究和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注定要失传的。因为现在的酿酒工艺技术,相比《》所描写的已经大大地改变,长足地进步了。
古时侯烧酒,是要从地面以下,挖一个坑建起地灶,在地灶里用煤或劈柴烧火。上面架烧锅或叫底锅,烧锅上架木甑,木甑上是天锅。发酵好的酒醅子,装入木甑中,烧地灶火,把底锅的水烧开蒸出酒蒸汽,用天锅的水冷却酒蒸气,变成酒液,用一个“酒接子”把酒引出甑外。天锅的水,是靠人工用水桶倒进去,当水变热后,不能再冷却酒汽了,再人工淘出来,换上新的冷水继续冷却。而不是象现在用自来水、热交换器冷却。二锅头酒的原始含意,其实是指天锅换第二锅水后的头流酒,故名“二锅头”,这段酒是最好的,就是现在酿酒工艺要求的掐中段酒,即所谓“掐头去尾,中段酒好喝”。蒸完后的热汽腾腾的酒醅子,要进行扬凉冷却,凉到一定温度后才能再次入池发酵酿酒。扬凉冷却不是象现在用鼓风机吹凉,而是靠人工用锨向空中扬散,以散热凉到要求的温度。这也是烧酒工最要力气的活儿之一,要求一分钟扬几十次,手眼身法,功夫要到家,方能达到工艺要求。抬卜萝,更是要劲的活儿,出入池子的酒醅物料,都要二人用卜萝抬,二百来斤的卜萝,把人压得呲牙咧嘴。所有这些操作,都是由人工完成,没有任可机器设备。所以,烧酒工历来是重体力劳动,干起活儿来,得需要有强壮的力气才行。
蒸酒时,烧地灶的人得把火烧得旺旺的才能蒸出好酒,火舌喷舔,烤人前胸面门。于是便有了《》中的“火烧胸前热”的描写。过去烧酒的作坊,大都是一个敞篷子,冬天寒风吹来,烧酒工重体力劳动,衣服穿得少,于是便有了“风吹背后寒”之苦![NextPage]
现在酿酒工艺技术,锅炉蒸气取代了烧地灶,酿酒车间都是封闭的厂房。酿酒工人们再也感受不到火烧、风吹之苦了,都不知什么是地灶、天锅了,所以《》注定要在酿酒工人中间失传了。但是,现在酿酒的基本工艺还是传统工艺,许多工序还离不开人工操作,酿酒工人装甑、出甑等操作,还不得不承受高温高热之苦,不得不挥锨铲挖,人拉肩抬。相对来讲,还是较重的体力劳动。
《》在酿酒工人中间虽然失传了,但作为一种文化,一段酿酒历史的真实写照不应该失传。仔细研究古代酿酒工艺,当时烧酒工在劳作中有感而发,吟唱出《》,印证《》的场景是真实的。但相对于复杂的酿酒工艺、烧酒工如此艰难辛苦劳动,《》四句诗的描述感觉似乎过于简单了。《》源自于烧酒工的最底层,个别用词也欠考究,并且,后两句还带有一种不满和抱怨的情序,对饮酒之人不分情况、不分善恶的报怨。这种情序,在现在的酿酒工人中间,也是比较浓的,只要你深入一线生产班组,溶入酿酒工人中去,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这种情序,既印证了《》中酿酒工人的一种传承,细细想来,也是人之常情的一种发泄。世间百态,不都是如此吗?正如当今社会,亲手盖起高楼大厦的农民工,在城市里却无一砖片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