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张平先生时隔十年写出的长篇小说《重新生活》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理念从胸中升腾而起,这就是:我们必须重新生活!正如小说中的宁校长所说:“从今以后,你一定要重新认识家庭,重新认识生活。别说你爸你妈不是什么领导干部,即使真的是个领导干部,你以后也只能自食其力,自己靠自己,你的未来只能靠你自已的努力去争取。这可不是什么唱高调,这是针对所有人越来越明确的行为准则,谁越过了这个准则,谁就出局,谁就被淘汰。大家都是老百姓,老百姓的生活,就是所有人的生活。”正如小说的主人公武祥所说:“从今天起,咱们一切从头做起”,“我们一定要好好活,为了这个家,为了绵绵,为了丁丁……”
张平在《后记》中说:“这才是我的一部真正的反腐作品”,因为它“通篇都是腐败对人与社会的戕害与毁伤”。“贪腐文化,贯穿于数千年的中华历史之中”。真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在过去那种源远流长而又根深蒂固的贪腐文化中浸泡得太久了,太久了。一人升官,所有的人们,包括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都去附和、谄媚、讨好、巴结,更不用那些投机取巧、別有用心的人,都争着去吹捧、勾结、利用。
小说中延门市委书记魏宏刚在位时情景不正如此吗?连他姐姐的女儿绵绵都被抢着上全市的重点中学重点班,学校领导、班主任都用尽心思地让她当班干部、校干部和全市的三好学生,连小区旁边卖早点的师傅都争着为她每天的早饭备着“专座专吃”。对他的儿子丁丁就更不用说了。你不是不爱学习,爱好体育嘛,他所在的全市最好的初中,就“专门找体育局联系了几个摔跤、拳击和武术方面的高手,让他们来做丁丁的教练”。甚至在每次考试时,让同桌学习好的吴玉红“递条子送答案”。这些“都是老师授意让我做的,如果你每次都能考个好分数,他们就给我颁发奖学金,还给我增加助学金。”其目的就在于“拥有了可以轻松对话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本”。可是魏宏刚因“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之后,一切都变了。不用说他儿子丁丁了,学校推出去,原来利用他爸的老板把他作为拆迁的“打手”,发现他在“对抗”,险些将他置于死地。他只好流浪社会,四处逃窜,无人问津。魏宏刚的姐夫“武祥一家就像突然陷进了一场被严惩被抨击被咒骂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学校领导、班主任不仅劝绵绵辞职班干部,并且“让绵绵揭发舅舅的腐败行为”、“让绵绵谈自己沾染了腐败的思想”、“让绵绵同舅舅的言行划清界限”、“要绵绵承认当初她当班干部校干部都是舅舅纵容放任的结果”,而且逼其退学,假借找关系帮助到“武家寨中学”上学,却挣其回扣三万。所有的人都仿佛变魔术似地躲得远远的,更不用说帮助了,就连卖早点的师傅也一下子涨到一月三四百还是“包吃不包座”了。
小说中第三人民医院那个叫王宇魁的副院长,曾因负责医院新区建设招标被人陷害收贿50万元,通过魏宏枝找到市委书记“洗清自己”,是个十分正直的专家院长。他真心帮助了原来倒台的市委书记的儿子丁丁被迫害致伤住院治疗的全过程。出院后,武祥和妻子看着院长远去的背影,不住地招手。这时,小说写道:“他和妻子下次还会找人家吗?/肯定不会了,已经没有下一次了。”读到这里,我的心里还咯噔了一下,有些想不明白。是说这两个苦难而善良的人儿,心眼太好了,不想为了自家的事,再去麻烦好人了。可读到二十二节,丁丁失踪之后,他俩没有办法,只好发短信求助于有丁丁有关的三个好人,“半个小时以后王宇魁回短信了,‘刚看到,丁丁是谁?’”这时,我才忽然明白“肯定不会了,己经没有下次了”的真正含意了。连那些正直的好人都一还一报后明哲保身了。所以,张平在《后记》中十分清醒而深刻地说:“腐败侵蚀的是人心,侵蚀的是人的道德、思想和人的行为准则,侵蚀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髓。”
张平通过这部长篇新作,对我们过往的生活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反省与批判,清醒地告诉我们:“当贪腐理念沉淀于文化之中时,反腐就是一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必然也是一场灵与肉、信仰与欲望之间的存亡较量。通往廉政清明之路,一定如同十四年艰苦卓绝的全民抗战,必将是惨烈的,持久的。”所以,为了“拯救我们的孩子,拯救我们的亲人”,为了“挽救我们的文化,挽救我们的未来”,我们所有的人都只能而且必须“重新生活”。
二
《重新生活》,无疑是一部“近距离地描写现实”、反映“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题材”的现实主义力作。张平依然坚守着“作家绝不可以远离时代与人民”的写作理念,正如他20年前在《抉择》后记中所说:“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写作。”
“人民性”,是张平长篇小说最重要的特征。《重新生活》就是以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武祥的视角,来写市委书记魏宏刚“落马”之后这个家族的故事的。武祥虽然是原市委书记姐夫、却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有着自己酸甜苦乐的普通人,面对人生冰火两重天的巨大反转落差,他和同样不是“罪人”和“恶人”的妻子,坚強地扛起“咱们一切从头做起”的使命,带领这个家族,带领外甥丁丁、女儿绵绵,开始了“重新生活”的苦难历程。他面对女儿被学校想尽一切办法退学,面对外甥被社会黑势力的利用和迫害而四处逃窜,面对妻子也被纪检委隔离调查、女儿高考前夕转学的心理压力,面对80高龄的老丈母因重大打击而脑出血重病在床,他同时也还面对纪检委的组织调查,如何寻找真实的证据,帮助妻子、丈母娘、女儿解脱被腐败者无辜利用的陷害,度过了“度日如年的两个月”。在这“两个月的一天一天”中,他经历了教育、卫生、城市拆迁等一系列人人都需面对的日常而重要领域的严酷而艰辛的现实生活。这一切让他觉得“心惊肉跳,魂飞魄散”。到小说的结尾:“武祥顿时泪如雨下,一下子跪下来,‘陈医生,求你了,就让孩子睡吧,让孩子好好睡会儿吧……”
《重新生活》会给我们当前的小说创作一些重要的启发。在当前许多文学写作失去有效性的尴尬时刻,《重新生活》启迪我们:一味地自拉自唱、孤芳自赏、文学圈子化是没有出路的,尤其在当下文学创作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越来越边缘化、个人化的时候,文学只有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民生,才会有真正的出路。
尽管现实主义遵循的是常识、常情和常理的叙述原则,是适合小说创作的叙述方式,但它绝对不单单是一种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尽管现实主义是一种最艰苦、最不能讨巧,也丝毫不能偷工减料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但作家只从技巧和手法上寻找突破口是终究没有出路的。它需要作家从灵魂深处有“人民性”的情怀,有“关注政治、关注社会、关注理想”(张平语)的思想性根本突破,有总体性历史视野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正如李建军在《重新理解现实主义》一文中所说:“现实主义主要是指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价值立场,一种情感态度,一种与现实生活发生关联的方式。它是一种与冷漠的个人主义、放纵的享乐主义、庸俗的拜金主义及任性的主观主义格格不入的文学样态。”
而上述的这些种种不良的主义,正是当下文学创作存在的难以克服的顽症与弊病。而《重新生活》正是同这些种种不良主义默默作斗争的重要收获。它启示我们:现实主义永远是人道主义,“它意味着无边的爱意和温柔的怜悯,意味着对陷入逆境的弱者和陷入不幸境地的人们的同情”,意味着一种亘古不变的“道德力量”与“人民的良心”;现实主义永远是批判精神,“它意味着始终以分析的态度面对现实,以怀疑的精神思考并回答时代‘最艰难的问题’”,它意味着对时代与社会生活真相的忠实书写,对每一个个体“人民”的充分尊重,对每一个“人民”个性的充分尊重。
三
我认为,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对张平《抉择》的评语,同样适合于他的这部长篇新作《重新生活》,“小说注意调动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细节等艺术手段,在冲突的浪尖去刻画人物,描写生动爽利,语言流畅激越。整部作品正气凛然,具有强烈冲击读者心灵的思想和艺术力量,其启示意义,尤其发人深省。”
《重新生活》没有细腻、柔软和光滑的语言描写,大量使用理性分析的内心独白,没有复杂、暧昧和精微的人物关系与情节设置,而是严重对立的、旗帜鲜明的、刻不容缓的情节铺展,没有基于人物自身心理需要的微暗的内心世界的叙述与描写,大量的是对人物所处境地与面对坚硬现实的直抒胸臆。但是,它依旧具有一种马尔克斯所说的小说的魅力,“一个作家能起到的真正的、重要的影响是他的作品能够深入人心,改变读者对世界与生活的某些观念。”
放下《重新生活》,激动并感染我的,依旧是那些古老小说传统所具有的庄重、严肃和正大,还有清醒、刚正和善良,以及亨利·詹姆斯在评论狄更斯的《荒凉山庄》、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奇》等经典小说时,一再强调的崇高性,“从那些书页中升腾起一种高尚道德的芬芳,一种对正义、真理与光明的热爱,一种待人处事的博大宽宏,一种要为人类良心的暗昧之处高擎火炬的不懈努力”。
总而言之,我们所有的人必须“重新生活”。否则,我们都会人类文明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