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个身份

更新: 2019-06-22 17:05:31

前不久,我同湖南平江县作协的几个朋友到喻杰故居去拜谒。一栋普通的土筑房子,呈一字形排开,几个工匠正在忙着整修翻新。我和朋友们只能在房子外围转悠一下,突然听到有名工匠在喊:彭老师,你们今天来参观呀!故居还在修缮,要过段日子才能弄好。

我看了看身边的几个朋友,我们中间唯有我姓彭,难道是在喊我?一开始我还以为那名工匠认错人了。没想到他冲着我走过来,双手在身上拍了拍灰尘,伸出来跟我握手。

那名工匠看上去有些面熟,但一时我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你是?我问。

不记得了?我是加义镇横江村吴家组谢世良。前段时间在横江村听过你给我儿子他们上写作课啦!他边说边摘下用纸糊的帽子。

想起来了,暑假期间,驻村工作队在横江村办了个写作培训班,有很多家长都自发坐到课堂后面来听课。这个谢世良就是其中的一位,我记得在课堂上布置课堂作业:我最喜欢的美食。他还向我要过纸和笔,现场写了一篇文章。他告诉我,小时候一直喜欢看连环画,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在班上,他的作文还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念,可惜那个时期,家里生活太苦,没读几年书就去学手艺挣钱去了。

在写作培训班上,像谢世良这样的家长很多,有来自衡阳耒阳市二中的周剑根老师,还有加义中学副校长刘勤根老师都陪着孩子们在村里听过我们的课。培训班有70多个中小学生,我把培训班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把小学生与中学生分开上课。除了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还有老人、妇女、老师……我专门建立了一个家长群,在办培训班的那段时间,课间、课后或群上交流,家长们都称我为彭老师。

我没当过老师,我只是加义横江村一名普通的驻村工作队队员。横江村是由原来横江和横许合并的一个大村,是个典型山多地少的贫困山村。全村共有429户158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 375人,村里大概有60 %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父母为了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酷暑寒冬都不辞辛苦在外务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看着。

我喜欢文学,先是在平江县作协担任副主席,后来又调到县文联担任副主席,主要打交道的都是县里的一些文学艺术家。今年,我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到横江驻村,暑假期间,不少孩子跑到村部的农家书屋来借书看,当时我就想,我能为山里的孩子做点什么事情?后来我就同工作队的同志商议在村里办个免费写作培训班。我刚刚提出这个想法,工作队以及村干部都觉得办这个班好。培训班由我为首牵头,从县里请些名家名师到山里来为孩子们上课。

投影仪、空调、文具袋、饮用水……在山里面,一间现代化文学写作培训班迅速诞生。村里的孩子来了,镇上的孩子来了,甚至县里的孩子也跑来听课。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一直跟班管理,既是主持和老师,同时还要负责课后作业的批改讲评。在办培训班之前,我们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村民们见了面都称我彭主席或老彭,有的也喊我们县领导的。自从办完这个培训班,我们再入户走访,村里的孩子、家长,就连孩子们的爷爷奶奶都亲切地喊我为彭老师。

全国扶贫日,我们组织两家扶贫单位地方海事处、县文联到村上大走访。我同单位同事李滔文到张公组走访,已脱贫户钟练军母亲老远就在喊:彭老师,到我家来坐,今天中年就在我家吃饭。见我们不肯吃饭,执意塞几十个山里的土鸡蛋给我。当然,我不会白拿,我按山里的价格付了钱,才肯收她给的鸡蛋。

前几天,我们县文联杨野主席来村上走访。走访到曾家组,黄光如家在煮红薯皮子,晒干做薯条,正好碰到罗祺祺同学的母亲正在帮忙。见我们去了,罗祺祺母亲兴奋地告诉我:彭老师,我女儿的文章上了《人民文学》 。

什么,上了《人民文学》 ?罗祺祺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个小学生,前段时间我们编辑培训班十多篇中小学生的文章,发在我们《平江文学》上,其中就有罗祺祺的一篇。我说:你搞错了吧?是《平江文学》吧!她母亲笑呵呵地说:我也搞不清,上次村干部把杂志送到我家,我家罗祺祺都高兴得乐开花了。真是谢谢你们了,你们办的那个培训效果可好了。

办了期写作培训班,我的老师牧铃、毛云尔等县里的著名作家都到村上来上了课,沾了培训班的光,我的第二身份被村民们记住了——彭老师。哎!我由一名驻村干部变成了老师。到村里走访,大多数人都尊称我为彭老师。虽说我离真正的老师还有很大差距。但听村民们这么喊我,别说,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