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武侯祠

更新: 2017-08-09 20:08:41

作者:江苏楼兰长子

  深秋的一个天,我走进了成都武侯祠,而且一睹了那篇心仪已久的《出师表》。

  进入武侯祠的后殿,才是诸葛亮殿。后殿比前殿(刘备殿)稍微矮了一点,这里面原因一看就心知肚明——前殿是君,后殿是臣。

  后殿内,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居中的诸葛亮,羽扇纱巾,金冠鹤氅,双目凝思,神态自若,当年的那种胸有百万雄兵,锦囊妙计千余的气度尤存。殿内的钟鼓楼、抚琴楼,再现当年诸葛亮《空城计》中抚琴退敌的情景,给人以遐想。

  然而,最能引人注目的还是那篇《出师表》,以及悬挂殿内殿外的那些匾联。

  二门墙上的《出师表》系岳飞的草书。传说当时的岳飞,是在一边写,一边哭,笔走龙蛇,气吞山河,不能自已。

  殿内的那些匾联,都是冲着《出师表》而来的,堪称气贯重天,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从古到今,有多少名人志士被诸葛亮竭忠尽智、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尤其清代赵藩的“攻心联”,更是精彩绝伦。当年毛泽东在楹联前曾驻足良久,十分欣赏,并且提议四川负责人好好研读此联。由此,而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听着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解,边走边看,思绪连连,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完全沉浸在这篇心潮澎湃,荡气回肠,诚者斯言的表文之中。

  闻名于世的“白帝托孤”之后,接下了这么重的担子,也确实太难为这位丞相了。

  这时的蜀,偏居一偶,国力疲敝,且又是内有南中叛乱,外有“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但为着先帝之殊遇,为了不让前人创下的业绩半途而废,北征——即成了不得不而为之的重举措。

  临行前,诸葛亮给阿斗上了这一份《(前)出师表》,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着名、最感人的表文。这一刻,诸葛亮心潮澎湃,自知此去,旷日弥久,路途多艰,前程未卜,吉凶难料。他担心不成器的阿斗在家里,可能会恣意妄为,疏远忠贞之士,宠信佞臣小人。为防“俱为一体”的“宫中府中”不测,行前为自己“分身无术”而深感痛苦。一方面出于对刘备的忠诚,一方面也是自己志向之所在,不仅从来就没有存过废黜刘禅的念头,还得额外分出神来,小心佑护这个活宝。实际上,刘禅客观上已成了诸葛亮的心腹大患,成了妨碍他走出成都、驰骋疆场的唯一障碍。细观《出师表》,诸葛亮出师前也许竟没有向刘禅请示过什么(即使请示也只是例行公事,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他只是深感有必要关照刘禅几句,才援笔为文。因此,所谓《出师表》,其实是更可以被看成一通“戒子书”,表中除感人至深地闪烁着诸葛亮为蜀汉竭忠尽智的肺腑之情外,更充盈着一个慈父的威严,这份威严与孔明气吞山河的豪情一起,同时掩映在他“临表涕零,不知所云”的泪光后面。

  有人说,读李密的《陈情表》不落泪不为孝,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不落泪不为忠。

  在看清诸葛亮“儒道合一”光彩人格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其性格中存在的致命弱点。明知阿斗难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无奈,让后人对这位智能化身之人褒贬不一。

  出武侯祠的大门,外面正下着沥沥小,一阵凉风吹过,感觉透心地爽朗。

  大家坐上了车,除了刮器在很有节奏地左右摇摆,车里一片沉寂。不知是谁,长长的一声叹息……我敏捷地发现,这车上有此同感的,不仅仅我一人!

  

上一篇:拜佛塔尔寺 下一篇:半瞧的天眼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