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透一口气

更新: 2018-03-28 00:08:35

作者:彝族余继聪

  看了女作家杨雯的文章《生命的空隙》,感觉她这选题好,文章也写得好,感染触动了我,不禁也想写一篇。

  杨雯在这篇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很多人的生活,都像自己建盖的一栋房子,因为建造得太密闭,使人呆在里面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不能享受阳光露的滋润。而当某一天房子经过风吹打之后,裂开了一个缝隙,我们才从这个缝隙里看见了一束久违的阳光。而这束阳光,就温暖了整个冬天。”

  我感觉这个结尾不好,太被动,太消极。

  正如杨雯所说,很多时候我们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太满太忙,或者身不由己地忙碌,找不到一点空隙。我们忽略了外面世界的美好,忽略的东西太多。以致忽然间有一点空隙,会觉得无比美好和珍贵。

  其实生命再忙碌,我们都应该主动去寻找、挤出、创造一些或者一丝空隙,去揽住或者采摘一缕久违的阳光,让自己透口气,正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闲”,不要让自己生命的花朵窒息憋闷而死。
  
  我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所做的工作比她所做的工作更加细碎烦人。

  每周一三五,天刚亮,甚至还不亮,我就得匆匆赶往学校辅导学生早自习。傍晚,家人还没回家吃饭,自己又得赶往学校监管学生上傍晚自习,傍晚自习是六点半到七点二十,然后是正儿八经的晚自习,从七点四十到到九点四十。然后,有时还得查十点到十一点的第三段晚自习,甚至要查十一点到十一点半的第四段晚自习。每个学期,我还被排了一两周查晚睡,就是半夜十二点四十分还得到每间学生宿舍外面去查看和听听学生就寝的情况,回到家已经一点多钟。白天是忙忙碌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研活动,政治学习,各种各样的会议,没完没了地找学生谈话,个别辅导学生。

  周末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我们学校最大的法宝、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实行德育联系户制度和个别辅导学生制度。每个教师都分配了两三间宿舍的学生,负责学生的德育工作,每个月至少到学生宿舍找学生谈心,做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两次。学生抽烟、喝酒、上网吧、半夜里翻院墙出去上网,负责该学生德育联系的老师都要受到处罚。政教处下发了各种表格统计老师找德育联系学生谈话,到学生宿舍谈话的情况,宿管员和学校各级领导还要经常关注教师到学生宿舍的情况。这些工作,主要都得用周末的时间。

  星期六上午补课,免费给学生补,上级部门经常来检查,不准收学生的补课费等费用。但是补课却照补不误。年级上安排,上面来查,学校没有责任。

  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早上为个别辅导学生时间,年级上安排到位签字,星期六下午辅导时间是两点半到五点,星期天早上为八点到十一点半。个别辅导没有任何补贴,但是如果你不到学校辅导,就视为不服工作安排,下一年度的聘任,任何一个年级不聘任你。

  每个月,每个年级至少要组织月考一次,就要我们语文组全体教师集体流水阅卷,又得占用三个晚上,从傍晚七点钟一直忙碌到夜里十一点钟左右。

  整天早出晚归,我离家时,往往外还黑漆漆的,家人还在呼呼大睡,我晚上回家时,家人又早已经进入梦乡,我无法判断家人是否在家,有时得打开妻子和儿子卧室的门,才能确定。这样,我感到见到妻子和儿子很不容易,好不容易在一起待一会儿,感觉他们很陌生。我想,他们对我的感觉肯定也一样。

  妻子常埋怨说:“你就跟住旅社一样来去匆匆,神龙见首不见尾,不如干脆搬去学校跟学生住,跟学生住在一间宿舍算了!”

  我感到,我们学校的老师,真的是像一台机器,整天连轴转,年复一年,有时感到神经即将崩溃,觉得自己就像以前农村里拉磨的驴子,被蒙住眼睛,不停地拉磨,直到死,只不过老师的眼睛没有被蒙上。

  有时候,终于有一丝空隙、一丝缝隙抬头看一眼天空,感觉太阳都是黑色的,或者紫色的,总之是变了颜色,可能是我们眼中布满了血丝的缘故。

  在这样不断“拉磨”的过程中,有时,我也会主动抽星期六晚上或者星期天下午的时间,骑着单车,拼命向城外蹬去,去看田坝庄稼、牛羊村庄、村夫野老、山林河流、虫鸟野花,去看大自然,让自己呼吸一口乡村泥土的气息,呼吸一口庄稼的气息、大自然的气息,“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的生命透一口气。

  真的,在这个异常忙碌,心理高度紧张,心里被各种无奈庸俗琐碎的俗事强占满的年代,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去寻找、挤出、创造一些或者一丝空隙时间,创造一丝心里的空隙,去揽住或者采摘一缕久违的阳光,让自己透口气,正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闲”,不要让自己生命的花朵窒息憋闷而死。

  余继聪:北京“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主办、全世界公开发行纸媒体散文期刊《华夏散文》杂志副主编,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彝族作家,1971年6月生,199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获得过老舍散文奖入围奖、边疆文学奖、滇池文学奖入围奖、马樱花文艺创作奖一等奖、2006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提名、2007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提名,曾经在下列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文章: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民族文学》5次,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华散文》8次,《散文选刊》8次、《语文报》21次,和《北京文学》《散文世界》《散文百家》《散文天地》《青海湖》《花》《边疆文学》《鸭绿江》……文章入选《青年文摘》2次、《读者》《当代文萃》《畅销书摘》《阅读与作文》《中华文摘》《意林》《小品文选刊》《智慧》《格言》;作品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选编出版的“21世纪年度散文选”《2004散文》《2005散文》《2006散文》,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摘读者评选精华本——每一次感动都值得回味》,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中国散文随笔精选(专家年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中国散文诗精选》《2005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2006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2007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2008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等三十多个选本;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内参《云南文艺阅评简报》《云南文艺信息》2007年6月分别专文评论,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2007年两次评论,上海《文学报》2008年6月19日第二版宣传;至今,《中国民族报》两次评论,《云南日报》三次评论;文章被清华大学主办“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浙江省委党校、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龙源电子期刊阅览室、厦门图书馆等收为电子期刊。

 

上一篇:让生命少许惊恐 下一篇:让阳光进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