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鸣九《友人对话录》:感知学者散文的本色魅力

更新: 2018-07-15 11:31:46

作为一个人文学者,柳鸣九先生不仅仅是一个组织家、出版者,而且身体力行,写了大量的学者散文,文笔如行云流水,富有真情实感。

柳鸣九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写散文随笔,《巴黎散记》《巴黎名士印象记》与《米拉波桥下的流水》是他最初的三部作品集,讲述了他在巴黎时忙碌而富有成效的访问,同时讲述他个人的印象、感受、鉴评与思考;在散文的表现形式上,都力求蕴含着较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个人真挚的感受与独特的文化识见。

他在2004 年、2005 年主编了一套“盗火者文丛”,共10卷,收集了梁宗岱、冯至、卞之琳、李健吾、萧乾、绿原,以及他自己等10位外国文学著名学者的散文随笔,这是他与学者散文关系的开始。

柳鸣九先生是一个亲情主义者,家族观念很重,富有责任感,做人有担当,对父亲、儿子、孙女的感情特别深。他有一些写亲情的散文,真实、朴素、真挚、深刻,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父亲 儿子 孙女》这部作品,以平实感人之笔,讲述自己三位亲人的故事,将朴素的亲情之爱,落实于文字之中。《一个厨师的人生追求》一文可以和朱自清的《背影》相提并论——他的父亲柳世和,一位农民之子,学得厨艺,成为名厨,为了使家人不至于衣食无着,为了使三个儿子不至于失学,单枪匹马在香港做老年打工仔,经过多年辛劳,使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得以大学毕业,还培养出一位大学者……写小孙女的文章也颇为生动。他的小孙女Emma,活泼可爱,充满灵气,喜爱阅读,成为当地图书馆读书广告中的“小才女”。爱她的爷爷,亲切地称她为“小蛮女”,写下了《小蛮女记趣》《小蛮女记趣之二》等文章……还有写他的儿子柳涤非,16岁即离开家人,去美国求学,然后在大洋彼岸工作、结婚、生女,正值风华正茂之际,却英年早逝,留下了妻儿……这些散文,是他情不自禁、情不自已地写出来的,或出于天伦之乐的感受,或出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痛,或对非血缘性的亲情关系的感受感悟。这部散文集的语言更显质朴与平实,但因为柳鸣九先生本人厚重的学养与独特的文化个性,自有一种脉络与肌理,流露出一种纯真的文气来。用柳鸣九先生的话说,是因为“亲情文字最重要的在于真”。

2007年,他开始着手编辑“本色文丛”,提倡“言之有正气、大气、底气、骨气”的文化散文。他为丛书第四辑写了一篇较长的《“学者散文”漫议》的总序,提倡具有学养底蕴、学识功底的人所写出的具有知性价值、文化品位与学识功底的散文。。值得一提的是,主编曾将文章标题改为《呼唤学者散文》。一篇低调的“漫议”之文,强化为一种“呼唤”或“召唤”,显出一种可贵的人文热情与见识。

柳鸣九先生提倡学者散文。在他看来,一篇散文,如果有隽永深刻的自我知性,有深刻真挚的自我性情,那就有了精髓,有了核心,有了灵魂,而心智与心性正是学者的所长,这就要求作者有深厚的学养,要言之有物、厚实内敛。

柳鸣九先生的散文创作是与他的学术实践紧密结合的。他的知识结构、研究课题,均为他的散文写作带来新的因素。比如,他写萨特、写波伏娃,是一篇有实实在在的文化学术内容的作品,既有对两个世界级大作家的第一手资料,也有对色彩丰富的访谈对象的形象描绘,以及他个人的印象、感受、体验,以至他在萨特问题上的沧桑感,其内涵的丰富与价值的重要显而易见。在手法上,柳鸣九的散文写作显然受国外大作家影响比较深。法国的大散文家经常是长篇大论地写作。如雨果写《〈克伦威尔〉序》,洋洋洒洒四五万字,就是一篇气势宏伟,语言形象生动,色彩绚丽的散文宏篇;他还从西方文论、散文、随笔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萨特的《文字生涯》洋洋洒洒,一篇散文本身就是一本书。柳鸣九的散文作品,在语言上有时很严肃、理论化;有时注意文笔的风趣、调侃,有幽默感;有时意思表达虽内敛含蓄,但实际提出的问题却颇为尖锐。

柳鸣九近年推出的《回顾自省录》,也是一部思想隽永、见识卓绝的散文作品集。他的这部作品与《名士风流》《且说这根芦苇》以及《友人谈话录》等,都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素材来叙述,讲述自己的经历、故事与文化学术作为,以及自己身体力行中的内心活动与精神状况,很有心理深度。正如有的评论者所指出的,他以诚实的态度面对自己,除了表现出他在学术文化认识上的胆识与勇气外,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内心的软弱、矛盾、私心杂念与个人的小算盘,基本上达到了“不隐恶”、“不虚美”的精神境界,这对于一个著作等身、业绩厚重的名家来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他为《回顾自省录》所写的序言,就是一篇把道理讲清楚了、把自传文学高境界的标准讲透彻了的佳文,显然对世人不无启迪意义。

柳鸣九的散文,实际上是借助散文这种文体,来呈现自己的经历作为、心理状况,来表述自己的面己观与面世观。在行文之中,深邃的思考、隽永的哲理、优美而活泼的语言、幽默调侃的风趣往往自内渗透而出,具有一种难以模仿的内在美。

作为编书大家,柳鸣九在学术界以喜欢写大序、长序而著称,在某些才俊之士眼里,多少带些微贬义。但实际上,他还有一些短序是写得非常精致、精彩的,不仅很简洁,讲的道理也很透彻。如“思想者自述文丛”,内容丰富,内涵深邃,意义重大,对于这样一套有分量的书,本来需要一篇皇皇大序,但他仅从《巴黎散记》中截取了写著名雕塑思想者罗丹的一段话,短至不足300字,而且不是理论文字,只是感性的散文。这篇短序不止一次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它追求空灵的风致,带点礼赞的意味,思想力求凝练,写出了思想者的本质与精髓,其中也渗透了作者在学林中的沧桑感。对喜欢写长序的柳鸣九来说,也算是“别致了一次”。

柳鸣九先生认定,散文短序的写作要讲究“风骨”,有风骨的短序是有力量的,有思想的,保有文化本色的。比如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传记丛书》总序、《“盗火者”文丛》总序、《在首都文化界纪念雨果诞生200周年大会上的开幕词》《在〈柳鸣九文集〉(15卷)北京首发式及座谈会上的答辞》,既是学术场合中的应景表态,也是不落俗套的用心文字,特别注意行文的精致与精彩,并将深刻的学术见识蕴含其中。

在转型期的社会里,在五光十色的社会氛围里,在纷纭复杂的现实条件下,我们更需要明智的认知与坚持的定力,这种人格力量,正需要学者散文所承载的见识、学养、隽永、知性等精神素质。正如有人所评“更识大儒真形态,皆缘身在学林中”,通过阅读这本《友人对话录》,犹如与睿智的师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深切感知柳鸣九散文创作的广博与卓绝,真实与自然,真挚与诚意,学养与见识,隽永与深刻,雄辩与灵气,感受他独特、知性的人文精神。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