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成最难考题?历年“文艺”作文题汇总+段子手

2018-07-08 02:14 编辑:卓问安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2016年高考拉开序幕。6月7日上午11点30分,随着语文科目的结束,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题也随之出炉。


  此次北京高考大作文题为二选一。除去《神奇的书签》,另一个题目《“老腔”何以让人震撼》引发热议。网友纷纷留言:“太难了”、“心疼北京考生”、“还好我毕业了”。


  网友吐槽


  鸡蛋大炒饭:如果没有看过白鹿原的考生看到《老腔》绝对蒙了。而神奇的书签则全靠想象力啊


  牙巴怪兽:想当年我随手就是几封情书。看遍四书五经,读过老舍,品味鲁迅,琢磨林清玄,没想到还是败给了高考作文!!!


  dada与kaka:这是一道送命题


  pp_Monica:神奇的书签参照神笔马良就好了,一插书签书中被插那页的人物就出来了,然后跟你讲故事讲历史,最后让你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其实,追溯作文题目来源,一个多月前,2016年4月29日,著名作家陈忠实逝世,在著作《白鹿原》中,他曾介绍了“华阴老腔”这一民间艺术,可能出于出题人对作者的缅怀,“老腔”和“白鹿原”成为此次高考素材。然而作为陕西省古老的戏曲表演形式,对于北京考生,它显然是陌生的。


陈忠实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是什么


  它是一篇陈忠实歌颂老腔的文章


  节选:


  传统的老腔是和皮影相结合的,只要6个人就可演唱一出让人荡气回肠的戏来。一出戏由一人主唱,生末净旦丑全担,其他5人帮腔。主唱怀抱月琴,边弹边唱,还要打板打锣和敲鼓。另一人表演皮影。其他人分别负责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铃铃和木块击板等。近10种乐器由5个人承担,每个人身边都是几件家什,放下这个便拿起那个,搭档配合自然是十分默契。这些古老原始的乐器能演奏出铿锵而悠远的旋律,有力地烘托着老腔的唱腔。


  老腔带着一人唱满台吼的气势,带着以木击板的震撼,去唱征战和剿杀,去唱牺牲和失败,给人以苍凉悲壮之感。老腔的演出者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有着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从苦难中提取情趣。


  老腔戏剧目以三国故事为最,计有《长坂坡》、《出五关》、《取西川》、《收姜维》、《定军山》、《战马超》等30多本。


  老腔曾经辉煌过,在明、清两代,华阴境内有十多个班社,活跃在周边的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现在,华阴老腔仍然代代相传,只是有些萧条,能表演老腔的演员屈指可数。2006年,老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6月,话剧《白鹿原》由北京人艺演出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应邀两次到北京看戏。中场休息时到剧场外的院子里换换空气,有幸不期而遇几位作家朋友,握手问好之间,不说对《白鹿原》的观感,开口便问在剧情中穿插演唱的老腔,多是一种惊喜的口吻,且几乎都用“震撼”或“撞人心胸”之类的词发出由衷的慨叹。他们随后便打问,老腔是什么剧种,从来没听说过呀;民间竟然保存着这样好的原生态的唱腔,真正的艺术瑰宝哇,等等。听着这样热烈至诚的赞叹,我为老腔这种纯民间原生态的剧种而欣慰。这些作家朋友身居北京又走南逛北,自然见识过中外古今各剧种的艺术景观,何以会对陕西关中乡村纯粹的民间班社演出的老腔发生如此强烈的慨叹,这足以见得老腔独具的魅力。听着作家朋友的议论,我也暗生一分窃喜,即我第一次听到老腔时所产生的心灵震撼和撞击的强度,和这几位作家朋友不差上下,由此便可排除我对关中民间艺术的偏爱之局限,原来,看着听着老腔的演唱,大家的感受基本是类同的。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不过是在此前两三年的事。2004年春节的气氛尚未散尽,一位在省政府做经济工作又酷爱文化的官员朋友告知我,春节放假期间,由他联络并组织了一台陕西民间多剧种的演出,当晚开幕,不属商业性质的演出,只供喜欢本土文化的各界人士闭门欣赏。他随口列举出诸如眉户戏、线腔、碗碗腔、阿宫腔、关中道情、同州梆子、老腔等多种关中地区的戏曲剧种(秦腔属于大剧种,反倒不在其列)。这些地方小戏我大都看过演出,也不甚新鲜,只有他最后说到的老腔,在我听来完全陌生。尽管他着重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这是基于一种庸常的判断: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满有兴趣地观看了这台由他热心促成的关中民间小剧种的演出。往日里看过这种小戏或那种小戏,却很难有机缘看到近十种关中小戏同台亮相,真可谓百花齐放,各呈其姿。


  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曾经在张艺谋的某一部电影中出现过,尤其是那个白毛老汉……我自然能想到,老腔能进入大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必是得到担任电影作曲的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这台集中展现关中地区小剧种的“十样锦”式的演出开幕了,参演的演员全部是来自乡村的演出小团队或班社,是他们的衣着装束和眉眼间的气色让我认定的;无论登台演唱的是哪一种“腔”,都唱出一种有别于专业演员太过圆润的另一番韵味儿,我当即联想到曾经在山坡上河滩里乃至马车过后的村路上听过的这种腔那种腔的余韵。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其中的板胡、二胡、喇叭、勾锣、大鼓、铙钹和马锣这些乐器我都见过,秦腔剧也都要用到的,只有坐在前排的白毛老汉和另一位中年演员怀中所抱的乐器我叫不出名称,却很眼熟,大约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乐器。好在作曲家赵季平坐我身边,肯定知道我不识此器,当即告诉我,白毛老汉抱的是月琴,老腔的主要乐器。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直到把已走进后台的演出班社再唤回来,又加演了一折唱段……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2016央视春晚《华阴老腔 一声喊》

  华阴老腔传承人答作文:老腔沧桑让人震撼


  去年年底,歌手谭维维搭档华阴老腔艺人合作的歌曲《给你一点颜色》,在一档音乐节目中技惊四座,这场演出被誉为教科书级别的摇滚乐,并让“华阴老腔”和70多岁的传承人张喜民走入公众视野中。猴年春晚,谭维维和张喜民所在的戏班再次联手合作,这次华阴老腔磅礴的气势传遍了全国。


  记者对话张喜民和谭维维,了解他们对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的理解。


  对话人物


  张喜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


  老腔唱起来很带劲 让人震撼


  记者:华阴老腔成为北京高考作文题,你怎么看?


  张喜民:我们一个小地方的戏曲能出现在北京高考的题中,我特别高兴。


  记者:你认为“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张喜民:老腔为什么这么震撼?因为它是原汁原味的东西,它的唱腔里表现有一种英雄气概。在演唱时,它是一种很自由的、不由自主的发挥。它的唱腔不像普通歌曲里有严格节奏,四拍就是四拍,五拍就是五拍,老腔不一样,它要想发挥出来就可以长几拍,要不想发挥出来就可以短几拍,表演者可以自由地表现。


  另外演奏者的动作与他要表现出的气势也很有关系,气势不到位,这个动作也做不出来,这是导演不出来的。老腔唱起来很带劲,让人震撼,有人说这是东方的摇滚乐,我觉得这比摇滚还摇滚,还激烈。老腔有一种沧桑感,沧桑里面还要有力度,这就会让人觉得震撼。


  记者:老腔和多种音乐结合玩跨界,会不会影响它本身的特质?


  张喜民:不管在大地方唱还是小地方唱,它本质东西和老状态没有改变。它是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果和现代音乐融合时,有些地方还是要有所调整,不然会很不融洽。比如和谭维维合作的《给你一点颜色》,我们就做了些改动。


  老腔不是眼前在舞台上的那点东西,之前老腔唱的是皮影戏。如果正儿八经学,生旦净末丑这五种音你都要会。它还是有些柔软的东西,而现在舞台上表现的慷慨激昂的东西比较多。


  老腔传承基地7月开课免费学


  记者:地方为传承华阴老腔做了哪些事?


  张喜民:2010年和2014年,我们当地文化局举办了老腔培训班,在农闲时开课。现在只要爱好老腔就可以学习,不局限于我们村。文化局还在我们村设立了老腔传承基地,预计7月份启动,有接待室、传承室、展览室以及演出室,现在正在宣传阶段。这个是不收费的,什么钱都不要,每周二、周四学习两天,给老师的薪酬由非遗保护项目提供经费,我也会参加授课。


  记者:学习的人多吗?


  张喜民:有一个问题,想要学习的人年龄都比较大。村里的年轻人太少,他们都打工去了。学老腔艺术得一年多的时间,他们没有时间。很多年轻人一看需要那么长时间,就没有兴趣学了。而且由于老腔这几年比较火,一些人的目的是学完之后去大城市里赚钱,不是奔着传承老腔艺术本身来学的。


  记者:你是华阴老腔张家的第十代传人,家族中会继续传承下去吗?


  张喜民:我的孙子在读大学,他会唱一点。他听得比较多,学得也快,表现得还可以。


  记者:你个人今年有其他计划吗?


  张喜民:我在考虑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渭南师范学院也准备办一个老腔传承基地,邀请我过去授课。那边都是学生,他们懂乐理,学起来会更快。


  对话人物


  谭维维 内地女歌手,曾与张喜民等华阴老腔艺人在2016年春晚上表演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


  谭维维 我写作会以老人田间“吼生活”开头


  老腔震撼我的是那种对生活的感悟


  记者:你知道华阴老腔这个主题被列为今年北京高考作文后,第一反应是什么?


  谭维维: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很吃惊很高兴,下午还很激动,现在刚过了开始那个劲儿。我觉得这个内容进入高考题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老腔这个题目,不单是对考生,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有很多可以发散的内容,不管是老腔本身的历史还是它代表的一种文化传承或者是生活态度,都可以好好发挥。


  记者:你觉得老腔为什么令人震撼?


  谭维维:这种剧种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传承到现在,更早的时候是皮影戏配乐,再走到前台。作为一种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里面和当时的历史、文化、政治有很大的关系。


  我是去年开始接触华阴老腔的,深入了解以后觉得震撼我的是超越艺术形式的那种对生活的感悟。唱老腔的都是最普通的农民,他们从田间走出来,用最直白的音调,最常用的家伙什儿演绎出自己的生活。传承人大多是年岁大的人,他们脚踏黄土震荡着大地的气势,用刘欢老师的话说,每个音落到地上都能冒出烟来,每一个看过的人都觉得震撼。


  老人田间“吼生活”让我印象深刻


  记者:如果让你来写这篇作文,你会怎么构想?可以给我们写一个简短的开头吗?


  谭维维:我对这个形式了解多一些,写起来可能会太专业。如果要按照作文来写,我会以一个老爷爷的一天开始,他面朝黄土背朝天开始了一天最习以为常的劳作,炙热的太阳烤在他们的背上,脚下是黄土地。劳动过后他们聚在一起,有人喊“伙计们‘抄家伙’”,有人抄起板凳、烟斗,甚至有他们的锄头、铁锹,开始“吼”出他们的生活。


  记者:为什么会这样开头?


  谭维维:这是我探访华阴老腔传承人时印象最深、也是最直接震撼我的画面,现在想起来还会热泪盈眶。背后的感受是我们当下缺少这样鲜活真诚的表达。那个画面足以让我们铭记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满足。


  记者:华阴老腔的推广开,其实与你有密切的关系,你是如何想到要把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自己向外推广的?


  谭维维:老腔的成功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本身这个形式,不管是通过白鹿原的展示,还是春晚上的片段,这个黄土地里长出来的艺术形式足以让任何接触到它的人喜欢上它。相反,我觉得自己在这件事上是个幸运的人,有幸碰到张老先生他们,大家在一起创作一些新的东西。


  除“白鹿原”,还有哪些“文艺”的高考作文题?


  2015北京高考大作文:


  《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补充:散文《说起梅花》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2月2日“文学乡土”版发表的同题散文,作者是海外华人作家苏菲。

  网友吐槽

  网友“wuli段xi赏心悦目”:北京高考作文这两题貌似就是穿越言情文啊。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


  根据顾城的《忧天》: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文体不限(不含诗歌),不少于800字。


  2013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2012年四川卷高考作文题:


  《手握一滴水》


  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


  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


  有沙漠干渴的大陆架


  有人的生命……


  我手握一滴水


  就是握着一个重大的世界


  但一个小小的意外,


  比如一个趔趄


  足以丢失这一切


  要求:一则关于水的诗歌材料,从象征意义、人生意义对一滴水进行了阐释,要求考生围绕“水”为话题展开作文。


  补充:《手握一滴水》的作者是中国作协会员聂沛,1985年开始写诗。《手握一滴水》是他2007年左右创作的,被选作为高考题,聂沛说,本意是写轻与重的关系,一滴水可能很小,但失去了也可能丢掉很重要的东西,“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当时写诗的心境和缘由”。


  2012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孙中山”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编辑:郑娜)

  本文系北京文艺网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查看更多>>
上一篇:太宰治:因为我更像一个丑... 下一篇:最美诗词祝福考生:十年寒...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