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松《万物笔记》:万物静观皆自得

2018-07-14 13:43 编辑:谈诗云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在 《南华经》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表达了对自然万物和自然法则的敬畏与尊重。在生态作家眼里,植物、动物以及非生命的外部环境,皆属于“大地伦理”关怀的范畴。倾听花开花落的声音,观察山光水色的美妙,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共融,呼吁健康绿色的消费方式,都是生态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说,一切生态文学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起点的。报告文学作为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天然地具有现实关怀和铁肩道义的精神担当,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理论宣传和实践普及。

在这方面,李青松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中篇报告文学这一领域孜孜不倦地开拓,奉献出了许多文质兼美、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个性鲜明的生态报告文学作品,赢得了理论界和学术界以及普通读者的积极反响和热切关注。他的作品带着责任心和紧迫感,带着峻急的呐喊和真诚的告诫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前景的殷切期望。近读他的生态报告文学新作《万物笔记》,更是再一次被他的生态责任和大地伦理精神震撼。《万物笔记》收入了李青松的代表作品 《一种精神》《遥远的虎啸》《薇甘菊:外来物种入侵中国》《乌梁素海》《鸟道》《从大开发到大禁伐》等名篇佳作。全书洋洋洒洒17万字,字里行间弥漫着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渴望生态平衡的热切呼唤,对美好生命和钟灵毓秀的自然环境的强烈渴望。

《万物笔记》让人们对物欲横流的世界保持足够的警惕,唤醒人们注重生命内在的诗意节奏和高贵内蕴,向返璞归真和大道至简的生存理念致以崇高的敬意。李青松并不掩饰自己的生活哲学,他主张人应当过一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生活,同时去感受自然的美丽与精致,在简约和朴素中体味生命的大美。本书对未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行了美好的瞻望和深情祝福。在李青松笔下,动植物不是孤立的物质对象,而是各有其生命世界和性格的对象。作者在描述它们的时候,不是以纯粹物理性、生物性、科学性做解剖和记录,而是充盈着神奇柔韧的个性文化品性。李青松从不同的动植物身上发现和描述丰富的通识性奇妙内容,也让人感受到其神秘内蕴和蕴含的哲理内容。同时,李青松又以其广博的动植物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内容为基础,用看似质朴随意的文学笔墨写出汪洋恣肆的生态文学作品。

李青松的报告文学作品,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架构了复调叙事的桥梁。他不仅擅长重大题材的宏大叙事,处理起精致短文也游刃有余。比如书中的《一种精神》讲述了一个外号叫“二杆子”的农民,以个人奋斗的精神,数十年植树造林,种树不止,种了10万亩林地,2000万株树。植树造林对于这位普通农民而言,业已具有了某种宗教般的狂热,他知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道理,他更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他依然承担起这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种树。种树种树种树。新的一天开始了。青山垣早晨的太阳就像一个涨血的大圆球,一下一下拱出地面后,打了哈欠,带着夜的慵倦,再一用力,就升腾了起来。鸟雀照例是比太阳殷勤了许多,叽叽喳喳的叫声,此时早在林子里响成一片了。而林子呢,则用粗壮而有节奏的匀称的呼吸向青山垣提醒着自己的存在。绿色既需要空间的分布,更需要时间的积累。这都是早年种下的树,有胳膊那么粗了,树势很旺。乔、灌、草立体结构,初步形成了生态系统。”一棵一棵的树木,就在旭日东升的早晨,显示着绿色的力量和磅礴的气象,乔木、灌木和草丛立体分布,共同构筑起绿色的屏障。李青松用诗意盎然的文字,书写了自然界的欣欣向荣和树木的蔚然成林,文字中包含了一份喜气和赞赏。呼吸吐纳的树林,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鲜氧气,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是诗意的家园。“一个春秋就是一个年轮。这个被称作二杆子的人,终于有了盼头。青山垣上到处是意外和惊喜,到处都是绿葱葱的松和柏。远看去,一棵树就是一个树的波浪,欢呼着卷上去,把尘嚣和功利也卷走了。从山顶看呢,远一处,近一处,深一块,浅一块,像一潭一潭碧绿的湖水,无风时,湖面纹丝不动,逢风起,满山满岭就温柔地拂动起来。”李青松要告诉我们,我们种下去的不光是树,更是在播种一个保持生态和谐的精神。在我们充满情感的视觉中,那些草木、河流和云朵无不具有诗的意蕴和哲理的内涵。在古希腊语中,世界和美是同一个词。美是什么?美就是差别,美就是自然。万物皆自然,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如果你不如意,那就对着一株树叹口气,别让痛苦憋死你。有时,树就是你的亲人,树能听懂你叹息里的愁楚、哀怨、忧郁和无奈。在树面前,也许,一切功名和喧嚣都变成了过眼云烟,心中只有圣洁和美丽。从这个意义上说,树更具有至诚至善至美的意味。当世界的差别只剩下一种差别的时候,那一定是树与树的差别了。自然法则从来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世界,是我们自己。

通过对《万物笔记》的阅读,让我坚信,李青松在坚硬的现实的面前,以孱弱的文字来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唤醒人类的良知。他明知文字无力,却仍孜孜不倦,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报告文学作家温良的善意,也体现了他生态文明的信仰。因此,生态处于失衡与紊乱的困境时,所有的生存,当然也包括人的生存都将变得格外沉重与艰辛。李青松默默地写作,默默地祈祷,默默地追思,当美好的一切在大地上黯然销魂时,李青松叩问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反思片面追求发展带来的满目疮痍。李青松的报告文学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美丽、淳朴、丰厚、原生态的大自然的同时,也看到了人类自身的局限与短视,以及人战胜自身弱点向大自然回归的良知和天性。

查看更多>>
上一篇:《候鸟的勇敢》:迟子建的... 下一篇:彭小莲《记忆的颜色》:用...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