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民:敦煌唐人詩集殘卷考釋

2020-03-04 22:33 编辑:庄乐菱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右詩五十九首,鈔寫在伯二五五五卷,按其內容和編次,當是一個作者的詩集,可惜這個作者的姓名不可考了。
這五十九首詩所表現的時間和地點,是在某一年的冬天,作者被吐蕃所俘虜,從敦煌經過陽關的南面進入退渾國界,便折向東南行,第二年夏天到達青海。
在青海附近好像停留了一個較短的時期,到了秋天,又經過赤嶺、白水被挾到臨蕃。
在臨蕃,大約住了一年多的時間(從第二年秋住到第四年春)。
作者被吐蕃俘虜的年代,是可以根據上述行程作推測的。
從敦煌入退渾國,又經赤嶺到臨蕃,這些地方,正值短時期的被吐蕃侵擾或占據。
所以作詩的年代,不應早於走元七六○年放棄安西四鎮以前,也不能晚的七八五年敦煌陷蕃以後。
作者最後所經過和被囚繫的地方:赤嶺、白水和臨蕃,都在隴西郡的鄯城,赤嶺一向是唐蕃交界上互市的地方,還立有交界碑。
白水是唐兵駐守的地方,叫做綏戎職。
可是作者在白水看到的是「漢家封壘徒千所,失守時更歷幾春。
」「今時百草遍城陰,隤墉窮巷無人迹,獨樹狐墳有鳥吟」,則又應該是在鄯城陷蕃的時候。
按公元七四一年吐蕃曾攻陷鄯城的振武軍,七六三年,隴州全部陷入吐蕃。
所以,若作進一步的推求,這些詩頗有可能是七四一--七六三的二十二年間之內或稍前時代的作品。
作者「夢到沙州奉懷殿下」一詩很重要,也很難解。
因爲在封建時代對所「奉懷」的稱「殿下」不應是對將軍或主帥的稱呼,也不可能是皇帝,難解就在這個地方。
考《新唐書》卷八十《太宗諸子列傳》和卷二百十六《吐蕃列傳》,信安王李禕曾在七二七--九年間,奉詔與「河西隴右」諸軍攻吐蕃,拓地至千里,因此,我頗疑猜作者所奉懷的殿下,就是信安王李禕。
這一推測如不錯,則作者被俘的年代,度該是七二七--七六三年中間。
作者的身世,據《春日羈情》詩說「童身方剃削,弱冠導羣迷。
儒釋雙披玩,聲名獨見躋」。
《晚秋羈情》詩又說「悄焉獨立思疇昔,忽爾傷心淚旋滴。
常時游涉事文華,今日羈縲困戎敵」。
可見是一個學通儒釋,頗有文華的人,所以能夠被來到沙州的這位「殿下」「李禕」所賞識,叫他做了僧官或隨從官員。
但不幸被吐蕃所俘虜。
被俘的原因不明白,由於同時被俘的人不少,可能是以地方人民和僧道的代表資格,去與吐蕃軍議和,因而被虜的。
作者到了臨蕃好久,才知道被囚繫的當中有他幾個老朋友,只是「咫尺不相見」。
也是爲了「非論阻礙難相見,亦恐嫌猜不寄書」。
還有敦煌的一個押牙四寂,却不幸死在那裏了。
作者的思想並不高超,只是哭愁、哭病、思念家鄉,幾乎在每首詩裏都要「斷腸」。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雖說偶爾流露出了「觸槐常有志」的話,但接着就說「折檻爲無蹊」,所希望的只是逃跑,或者「縲絏儻逢恩降日」。
對朋友則坦直的說出「一介耻無蘇子節,數回羞寄李陵書」的話。
從這些表現,可以推斷作者只是一個軟弱文人(或僧人),並沒有什麼較明顯的民族思想和氣節。
但是就唐代吐蕃史料的缺乏來說,這些詩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可是,這個詩集爲什麼又傳到敦煌呢?因此,頗疑作者終于脫離了吐蕃的縲絏,回到敦煌。
或者是信安王李禕等在恢復了鄯城失地(石堡城)的時候,把他們解放出來。
右詩十三首,格調均相似,除第一首外,又皆咏落蕃事,故可定爲一人作品。
第一首下題馬雲奇名。
作者殆即馬雲奇。
馬雲奇的年代和事迹無考。
把第一首《懷素師草書歌》和李白的《草書歌行》(《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卷八)相比較,可以推斷他是開元、天寶年間人,他的落蕃是在公元七八七年安西、北庭陷蕃以前,而不是在以後。
馬雲奇的詩格較高,風節亦烈。
當他被吐蕃拘繫的時候,他時常想到他和敵人的鬬争。
他惋惜的是「戰苦不成功」,所以懷念祖國以外,還常想「可能盡忠節,長遣困西戎」。
他的思想和節操似比前一佚名落蕃人高一等。
原載《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四年第二輯。

查看更多>>
上一篇:曹彥約:致政檢法牛公挽章... 下一篇:曹彥約:致政檢法牛公挽章...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