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峰:重新敞开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联

2018-07-15 16:25 编辑:嵇迎蓉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朱斌峰的小说具有个人诗情的风格,主观化想象,甚至带有某种寓言性的色彩。这种比较强的形式感、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浪漫的诗性是我特别喜欢的。在小说中能够看到作家对于自然的爱,江、水、鱼、老屋与老街等日常生活都被赋予浪漫的诗性,带有地域文化特色,也带有朱斌峰自己的叙事风格。这样的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景,呈现碎片化的生活与场景,比较散淡,用一种诗性的写意的方法点染。

我们看惯了这种凭借于观念和想象进行的写作。并不是他的小说不好,我的不满足之处在于,文学是不是也要从当年那样一种比较西方化的文学观念里面走出来,重新敞开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性。我们现在已经很少看到客观化的小说,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观感,现在很多青年作家的写实能力是明显下降的。有些作家讲自己的技巧如何如何好,我恰恰认为是技巧不过关。所谓技巧就是我们有没有一种能力精准复现某一个场景,能不能深刻鲜活地塑造一个人物。在此之前被先锋文学打倒的,那种被认为是陈旧的、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写作的部分,在我看来恰恰是我们很多作家最需要或者最稀缺的一种能力。一些小说可以无限制地去想象,靠一种观念铺展开来,可以带给批评家很多灵感,阐释起来也非常方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阅读这样的小说最后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可能是一片迷惑,小说中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也没有让人惊心动魄的场景。一些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比如《高老头》会以小说中的人物命名,当下中国作家似乎不具备这样的信心,能够用自己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小说。我们的小说家塑造人物的能力在下降,我们已经习惯按观念虚构一个场景,大致铺展开一种对日常的想象。这其中能够孕育出一种似是而非的意义,对于社会生活有一种隐喻,有一种寓言性,但具体是什么又不太清楚,只能靠批评家替作家补充完整。很多作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创作方法,作家提供一个虚幻的文本,然后靠批评家替他落地,或者靠批评家帮他飞升。这种悬置在半空的写作,导致很多作家写不清楚面前的水杯到底是什么质地,写不清楚穿的衬衫是什么材质,他们不屑于下这样的工夫,不屑于这样的客观观察,但这种观察其实非常考验作家的能力。要书写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生活是什么关系,首先需要具备这样的写实的能力。

查看更多>>
上一篇:余同友:乡村的守望和忧虑 下一篇:陈斌先《响郢》:艺术反转...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