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

2018-10-18 08:39 编辑:云彩间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题解】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译文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译文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使用《忆秦娥》这个词牌的词始见于宋代黄昇编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题李白作,其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故名《忆秦娥》。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所写,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时,将写作时间标明为“一九三五年二月”。这首词上阕写的是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途中,下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的景象。九九藏书

第二句是“长空雁叫霜晨月”。在辽阔的高原上,秋风如此之大,任何声音都可以传得清晰悠远,尤其是声声感发人思的雁声。循着雁叫之声,诗人抬头望去,只见霜降四野,月照八荒。“霜晨月”三字,简洁扼要地写出了月色下的情景和氛围。“霜晨月”,既可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在下了霜的早晨看到了高空的月亮,但如果理解为晨月之光皓洁如霜,亦未尝不可。意境浑然,思致动人。

    接下来,“从头越”这三个字在叠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从这三个字中,可以读出一种坚实的力量。而在“从头越”过娄山关之后,诗人来到了山顶,看到了一片苍茫的大山,在夕阳残照下犹如汪洋大海,气势浩大。毛泽东在回忆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句诗创作的情况时,提道:“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毛泽东对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的修改)这种写词的方法正合于“登高极目,临水送归,蚤雁初莺,花开花落,有来斯应,每不能已。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王士禛《渔洋诗话》)的作诗典范。这两句词可谓是情景交融。用“海”这样一个动态的意象去比拟莽莽苍山,十分生动地呈现了山的连绵不绝;用“血”这样一个鲜活的意象去比拟夕阳,将夕阳鲜艳的颜色形容到了极致。这样一来,就把眼前的客观景象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而这两句词的功用又不仅限于此,它还是作者感情的落脚点。毛泽东在回忆这首词的写作过程时提到,“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毛泽东诗词十九首》)。所以,当毛泽东怀着“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样的豪情登上娄山关后,这样激越的情感并没有进一步勃发,而是在残酷的现实前冷静下来。看着面前莽莽的大山,想到长征路途遥远而曲折;看着如血的残阳,想到娄山关一役以及长征以来牺牲的战士,毛泽东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最终归于沉郁。

    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毛泽东在形容西风的时候,用了一个“烈”字。此处这个“烈”字通“颲”字,《说文解字》中释道:“烈,火猛也”;“颲,烈风也”。颲、烈,二字同源。毛泽东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的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苍茫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

    紧接着,按照词牌要求,诗人叠韵而继用“霜晨月”。如果说前面的“霜晨月”写的是皓月当空,霜降晨曙的话,第二个“霜晨月”写的应该是月光泻地的意境了。顺应着这个叠韵效果,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从而自然地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此来收结上片,深得作诗“不烦绳削而自合”(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之妙。

    根据毛泽东的回忆,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之前,军队“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毛泽东对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的修改)。在当时的形势下,战士们知道前方有等待鏖战的敌人,既要抓紧时间迅速疾奔,还必须小心谨慎,因而行伍之间高度紧张而安静。这样一来,间杂着的细碎的马蹄声和低沉的喇叭声就凸显出来。毛泽东在此处撷取“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个声音意象来写整个大军紧张的行军过程,有“深山藏古寺”之妙,不仅生动地补足了行军影象中的细节,也反映出了整个部队急速行军的声情状态。

    总体来说,这首词前后行文整饬,结构严谨,虽然说是毛泽东的乘兴之作,但是“气象混沌,不可句摘”(严羽《沧浪诗话》)。词的上下阕给读者呈现了两幅浑然一体的画面,着色浓烈,很容易激荡起读者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怀念和心中的革命情怀。这首词上下阕的基调有所变化,上阕苍劲悲怆,下阕则在自信豪迈中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沉郁来。但是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却在毛泽东深厚的笔力下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与统一。清代的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说诗晬语》)毛泽东正是凭着他阔大的胸襟和丰富的学识,才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中,留下了这样一篇篇精彩的词作。

查看更多>>
上一篇:毛泽东诗词 下一篇:清平乐·六盘山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